刘黎莹
父亲去打豆浆,回家宣布了一条刚听说的新闻:“凤凰河大桥下边淹死了一个老头儿。”
奶奶说:“好好的谁愿意死?鸟雀都知道贪生,一定是后辈不孝,自寻短见呗。”
爷爷说:“要说寻短见,我想起了以前古书上讲过的一件事。”
爷爷就讲,说是从前有一个瞎老头儿,死了老伴。儿子出去做生意挣钱,儿媳耐不住寂寞,找了一个相好的。两人打得火热,日子久了,瞎老头儿也知道了。老头儿想劝儿媳又没法开口。儿子回来,瞎老头儿就劝儿子不要再出去做生意了。
瞎老头说:“一家人守在一起,挣稠的吃稠的,挣稀的吃稀的。在一块儿过日子有多好。”
儿子听不进去,又要离家出去做生意。
儿媳也发现公公知道了她的事,就很着急地问相好的:“这可如何是好呢?”
相好的就想出了一条妙计,让她解开上衣扣子,把一只猫捂在胸前。结果猫把儿媳的前胸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
儿媳哭着跑到男人的跟前,说是公公要对她非礼,她不依,就被抓破了。
儿子不信,说:“父亲要真那样,就不会劝我留在家了。”
媳妇说:“他是怕我告状,故意这么说糊弄你的。”
儿子就去问父亲。
结果,当天晚上瞎老头儿就投河自尽了。
讲完,爷爷说:“没准凤凰桥下的老头儿是不想看儿孙的脸色才自尽的。”
爷爷说完就去阳台上吸烟去了。
母亲从厨房里洗完碗出来,说:“也许这个老头是儿女对他太好才自杀的。”
母亲就讲了一个从同事那里听来的故事。
母亲说,有一个老头,在病床上躺了十多年,儿子和儿媳都很孝顺。儿子很穷,冬天赶上下雪的时候,没钱买煤,晚上老头儿在床上尿湿了被褥,儿子就钻进老头儿的被窝,用自己的热身子把老头儿尿湿的地方焐干。儿子在外面靠下苦力挣钱养家糊口。不管有多累,儿子回家总要先给病床上的父亲按摩。也许是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上苍,老头儿竟能下床活动了。可是没过多久,老头儿的肾又出了问题。儿子身无分文,但儿子有强壮的身体。儿子决定要卖掉自己的肾,来为父亲治病。老头儿劝不住,就让儿媳劝劝儿子。
儿媳说:“你儿子是咱家的顶梁柱,我当然不愿意他卖自己的肾。但他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夫妻情似江长,父子情似海深。他在尽孝,我阻挡他尽孝,就是更大的不孝啊。”
老头儿左想右想,就一个人悄悄从医院里跑出来,拦了一辆出租车。车路过城外的一个大桥时,老头儿让司机把车停下。然后,老头儿从车上下来,等车开走后,就一头扎到了桥下滚滚的河水中。
讲完,母亲说:“没准凤凰桥下的老头儿是不想给儿孙添麻烦才自杀的。”
母亲说完,就去菜场买菜去了。
父亲又问我家的保姆阿姨:“你怎么不说话?”
阿姨感冒得挺厉害,刚才要抢着去洗碗,母亲说让她今天好好休息。
阿姨说:“我们乡下人不太会说话。刚才听你们这么一说,我就想起了乡下的一个邻居。”
于是,阿姨就讲了邻居的故事:邻居也是一个孤老头儿,在家闷得难受,想找个老伴。还真有人给介绍了一个。没想到的是两边老人的子女都极力反对。更没想到的是两个老人也许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好成了一个人。相亲相爱的样子让年轻人看了都眼红。他们越是这样,子女们越是不让他们在一起,硬是把他们给分开了。女的回家不吃不喝,没过多少日子就生病死了。那个孤老头儿天天想那个女的,结果就在一个雨夜里投河自尽了。
讲完,阿姨说:“也许凤凰桥下的老头儿是和家里人有了争执才自杀的。”
阿姨说完就回卧室休息去了。
父亲问我:“你怎么看这件事?”
我说:“还是不说吧。”
父亲说:“你是写小说的嘛,快说说看。”
我说:“有四种结局。一、有可能老人是太穷,羡慕和他同龄的人比他过得舒心;二、不小心失足掉到了桥下;三、可能是精神病患者,也许是老年痴呆症;四、和家人闹别扭,一时想不开。”
父亲听完,好久没说话。
第二天,父亲一大早就出去买豆浆。全家人也都比平时起得早,整齐地坐在餐厅里等父亲回来。家人都想知道有关那个老头的死因,看看是谁猜对了最后的结局。
父亲终于回来了。
父亲对全家人说:“昨天排队买豆浆,闲着无聊,有人说凤凰大桥下边淹死了一个老头儿。当时排队的人也像咱家一样,乱猜一气。那人买完豆浆,说,大伙也不想想,现在正是大冬天的,桥下是干涸的河床,哪来的河水呀?有时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
全家人都长长叹口气。
爷爷说:“对呀,凤凰河就是在夏天水位也不高。倒把这事给忘了。”
奶奶说:“那人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呀?没死人怎么能瞎说呢?”
父亲也叹气,说:“那人说是在搞一个心理测验。他说现在受骗的人太多,有些事稍动一下脑子就可以避免上当。为什么我们就没想起要先核实一下,看看小道消息是不是可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挥想象呢?经验主义真是害死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