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23410600000017

第17章 爱是感恩,却不求回报(2)

“娘,等我以后找到和我一般大的女人时就不和你睡了,行吗?”他用一种乞求的眼神望着母亲。

“不行,你现在就要自己睡了。”母亲用一种严肃的口吻对他说。

“那谁给你暖被窝啊?”儿子委屈地说。

他的母亲不容他再说,就单独给他找了一个被,把他安放在另一个床上了。从此,他就离开了母亲的那张床。

那一年秋,他参军去打鬼子,没想到他这一去就是30年。临行前夜,他透过纸糊的土窗,望着母亲背依着土墙那驼驼的一团影子,心里说:“娘,让我再替你暖一回被窝吧!”可是,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早已在床的另一头发出了轻微的鼾声睡去了,瑟瑟秋风陪着他熬过了漫长的寒夜。第二天,他带着遗憾走了,而母亲那天也没有送他,只是躲在土屋里哭白了双鬓。

他走后没几年,他听人说自己的家乡被鬼子给炸了。有活着的村里人说他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他绝不相信母亲就这样走了。那段时间他哭红了眼,他拼命地杀鬼子。于是他立了功,当了官。30年后,他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他回来了,他想再看看他的家乡,找找母亲的影子。

当他回到那熟悉的地方时,他又看到了和以前一样的小土屋,只是比以前新了。他一直有一种预感,母亲还在小屋里。他推开屋门的时候,他赫然发现自己年迈的母亲正坐在那里。

原来,当年母亲没有死,抗日胜利以后,她又回到家乡,又找人建了个小土屋,母亲说怕他回来找不到家。这些年他的母亲是靠左邻右舍接济活到现在,另外牵扯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有生之年能见到她的儿啊。

那天,他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面前说:“娘,当初我去打鬼子,现在我们胜利了……老娘呀,往后我要替你暖一辈子被窝,我要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天晚上,花甲之年的他替耄耋之年的母亲暖上了被窝。第二天,他醒来后,他感到母亲的身体已是冰冷,脸上却带着甜甜的微笑……

他没有流泪,他知道母亲是欣慰地走了,只是,他再也不能为母亲暖被窝了……

——毛伟忠

爱心提示:

生我者,母亲也;养我者,亦是母亲也。当我们长大成人了,母亲已经老了,我们所能报答的只有让她们心安地离开这个世界。

(1)为父母暖暖被窝

《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江夏安陆人黄香,9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年仅9岁的黄香尚且知道如何孝敬父母,我们呢?诚然,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我们可以早平地把空调的冷风打开。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我们要及时早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

(2)子女永远是父母的希望

不论我们在哪里,我们永远都是父母最牵挂的人,也是父母最大的希望。无论我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还是我们一败涂地,都不要忘了他们,断了他们的希望。常回来看看,让他们每天都充满美好的希望,让他们对我们放心。

(3)让小的来哄老的

中国有句老话说“老小、老小”,说的就是老人像小孩子一样,他们更愿意和小孩子相处。因为人到老了真的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不讲理。所以你叫小的去侍候老的的时候,老的很容易谦卑,因为他觉得他是隔代的长辈,他要迁就孙辈。可是,当他觉得他是老子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迁就你。所以在这个“老小”当中,你可以发觉,小的很容易体会老人的心,小的也特别会哄老的;因为他们两个那时的脾气秉性都差不多,所以心与心很容易交流。

30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

如果把古今中外母亲思念儿子落下的泪统统收集起来,

恐怕会成为一个新的海洋,

一个新的咸海。

——赵鑫珊

爱心行动之30:为父母撑起一片孝顺天空

单从字面上来看,“孝敬”指的是孝顺尊敬长辈,或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虽有两种解释,但是它们分别从精神和物质方面阐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晚辈对于长辈的一种尊敬和爱戴。

为父母撑起一片孝顺的天空

从古至今,孝敬都被当作是一种美德来传诵,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这是人的一种本性,与生俱来的本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道德品质。但是,在这方面,是不是每个人都做得非常好呢?

扪心自问,我自认为自己应当是一个很有孝心、很孝顺的人。在我童年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很辛勤地工作,但物质上并不能给我和哥哥太多。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反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我2岁、哥哥4岁的时候,哥哥已经能够帮助家里扫地、洗碗、收拾房间了。在哥哥8岁时,他已经能帮助家里煮饭、备菜和洗菜了。在他的带动下,我从那时起也学会了帮家里洗衣服、一起做饭、收拾房间。其实这些事情虽说很琐碎、都是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现如今的父母眼中却是有些不可思议,让这么小的孩子亲自去做,因为这些家务似乎有点繁重,尤其对于几岁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甚至会怀疑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可是这些“繁重”的家务并没有让我和哥哥失去童年的快乐,相反,我们从放学就回家洗衣做饭,做完家务再做作业,然后再等待父母归来一同就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能为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和自豪。每当我们看到父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比吃了糖还开心。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懂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能够尽一点我们的孝敬之心。

现在想来,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从小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说是超能力的家务培养了我勤俭节约、坚忍不拔、尊敬长辈、珍惜生活等品质。在学习上,我比别人更努力;在生活中,我比他人更节俭更自律。以至于我在家里是远近闻名的勤快孩子,在学校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学习好、品德出众的好学生。每当我把一张张奖状捧回家,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我心里觉得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就像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那样:只要我开心快乐,各方面优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说实话,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真的很简单:他们只要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别无所求了。他们的目的如此简单,但是我们做儿女的又有几个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呢?古时候,人们把孩子对长辈的百依百顺称之为“孝顺”。从一言一行到结婚生子都由父母说了算,有所违背便是不敬不孝。可是那种有点不合情理而且带点强迫色彩的孝顺已经成为过去时,更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借鉴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包括作为传统美德的孝顺。人们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对长辈百依百顺,不再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结婚生子。相反,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去创新、去探索、去走自己的路。他们也接受孩子的许多“叛逆”思想和行为。但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又是怎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呢?我们能否在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捧上一杯茶?递上一条热毛巾?能否在工作之余抽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帮他们刷刷筷子、洗洗碗?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老妈妈在家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了一大桌子的饭菜,等待儿女们归来就餐。可是她却接二连三地接到了儿女们的电话:“妈,我今天晚上加班,不回来吃饭了。”“妈,我今天和同事聚会,不回家吃饭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老妈妈一脸无奈和失望的苦笑……每当我看到这个广告,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在批评她的儿女的同时,也想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