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青少年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23423200000013

第13章 性格:塑造孩子健全人格(6)

16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摆脱强迫心理

何闯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母供养自己很不容易,所以自打懂事时起,他就极为严格地要求自己,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正因为如此,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初中一年级期末考试,他还考了全班第一名。为此,父亲特地给他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

可是,这块父亲买的手表却成了何闯的心病,他总是担心自己会把表弄丢。结果很不幸,他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手表丢失以后,何闯的内心极度内疚,而且常常有意识地到操场和马路边寻找,并希望能够找回来,但结果事与愿违。从此之后,他便经常在马路边低着头徘徊。

近段时间以来,何闯的行为泛化的越来越厉害,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沙发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再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灯的开关,出了房门就要反复地查看门是否关好锁好……

何闯的这种表现其实是一种强迫心理在作祟。有这种心理的人常有这样的表现:

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苛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即使并不适合对方,而一旦别人不照着做,心里就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完成一件学习或工作任务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会因某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圆满而感到悔恨和内疚;拘泥于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守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经常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做决定;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没有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人际交往。

强迫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发作的男孩多于女孩。一些强烈的精神因素可作为这种心理的诱因,如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等。少数患者心理脆弱、性格内向,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并反复思考,事后不断回想并多次检查,凡事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等。严重的强迫心理,会使人感到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无休止地反复考虑所有行为的长远后果,并且因此陷入无法进行任何活动的状态。有强迫心理的人也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和其他冲动行为。

青少年产生强迫心理主要是受强迫性神经症或者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影响,抛开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父母在生活制度、作息时间、卫生习惯上过分苛求孩子,会使他们养成“遇事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的不良习惯。

社会原因也是造成青少年产生强迫心理的一大因素。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育不成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各种不适现象,可使他们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很强,当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出现了难以适应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强迫心理。

家长在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强迫心理时要积极介入,努力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

1.家长要对有强迫心理的孩子进行行为干预

对于有强迫心理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他们欲进行强迫动作或思维时,进行行为干预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阻止他们强迫动作或思维的发生。

有强迫心理的人,习惯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规矩与习惯”,“当头棒喝”便是行为干预的妙法。当孩子感觉自己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就告诉他们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这时,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就会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当发现孩子叫停的力量不足时,家长可以在必要时“棒喝”一下,这种效果也很理想。

对于强迫心理较轻的孩子,家长要给予理解、关心和肯定。要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他们从事有规律、需谨慎的工作和活动。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性格缺陷,帮助他们丰富生活内容,分散注意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强迫心理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则需要为孩子联系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2让孩子做到“三不”

有强迫心理的孩子,他们虽有克服这种心理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无法摆脱这种症状,从而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障碍。家长在帮助孩子改正时,应该让孩子遵循“三不”原则,即“不怕”、“不理”、“不对抗”。“不怕”,就是要消除各种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正因为“怕”,才使他们主观认识歪曲,从而造成了不良的心态,这完全是不必要的;“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症状,不谈论、不听;“不对抗”,就是不要企图排斥这些症状,要完全接受它们,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实际上,只要不在字面上去纠缠性地理解这种“症状”,而真正按照上述方法去做,症状便可很快消除。

3必要时,要使用药物治疗

青少年产生强迫心理,很可能是受强迫性神经症或者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影响。因此必要时需要有药物介入治疗,若将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结合,效果更好。

17我害怕离开家

——摆脱过分依赖的心理

李娜考上的重点高中在外市。开学后,她对高中的寄宿生活极不适应,非常想家,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半个学期后,李娜觉得无法再忍受了,在同学的陪同下走进了心理诊室。

见到心理医生,李娜开口就说:“医生,我想转学,该怎么办转学手续呢?”

医生问她:“转到哪里?”

李娜答道:“转回我家那边的高中”。

医生接着问:“为什么要转学?”

她没有答话,却呜呜地哭了起来。心理医生温言劝慰了她好一阵子,李娜才平静了下来。她向医生诉苦:“我是真不应该来这里读高中,现在我连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我每晚都会想家。晚上躺在床上,一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就很难入睡。晚上做梦还经常见到爸爸、妈妈,我也知道这是梦,但就是不愿意醒过来。梦总是要醒的啊,梦醒后一睁眼,我就心烦、心酸。我每天都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饭,也不想去做早操,但又担心这样会垮了身体。每当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时,我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我已哭成了泪人。班上组织春游、秋游,我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我更是感到孤独和伤心。我就是想回家。

“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我更为伤心。我知道,爸爸、妈妈肯定希望我快快乐乐地读书。因此,我力求使自己快乐起来,想强迫自己忘掉家里的温馨和幸福,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但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父母和初中、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我根本不能忘掉他们。现在,我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地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而遭到别人耻笑。为此,我整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对我失望。现在,我真的后悔跑到这里来读高中。”

李娜接着说:“我父母没上过大学,不是工作生活得挺好吗?我愿意回家去,就是当清洁工、摆地摊都行。所以我想转学,转到家那边的高中。也许转学后,我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说到这里,李娜又哭了。

过了一会儿,李娜抬起头来对医生说:“入学后,我经常给家里写信,有时还打电话。我甚至把省下来的一些生活费,全都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只有父母和亲友的150多封来信,才能使我能强打起精神来。”

上面例子中的李娜,有严重的对父母依赖的心理。青少年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缺少主见、有无助感、有被遗弃感,无独立感、过度容忍别人、害怕孤独、难以接受分离、易受伤害等。他们对父母有着过分地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性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或能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能心满意足。依赖型人格容易使孩子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通常,这种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孩子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孩子的印象里,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并鼓励他们依赖自己,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到青少年时期以后,如果家长仍然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孩子也感到不能自主,总是希望父母来替自己做决定的话,那么心理障碍便形成了。

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遗弃,或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性表现出过多、过分地苛刻和指责,都会导致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过分依赖父母。

青少年如果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对此家长应注意:

1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当孩子过分地依赖家长时,家长就要让孩子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哪些是依赖别人的,哪些是自己决定的,以便让孩子树立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家长要告诉孩子应坚持自己做。依赖行为并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发现让孩子自行决定每件事真的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就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他们最依赖的那个人。

2消除孩子心中遗留的童年依赖印迹

青少年的依赖意识与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依赖印记有关。家长在对孩子的依赖的矫治过程中,要消除他们在童年时遗留下来的依赖感。家长可以经常选择一些合适的、能增强自立性与独立性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孩子过分依赖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消除青少年心中的依赖感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家长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3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信心和勇气

有心理依赖的孩子比较缺乏自信,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意识。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事情。比如,让孩子独自一人到附近的景区进行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重建孩子的勇气,从而改变他们事事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18我快要崩溃了

——走出歇斯底里的阴影

玲玲是初三的学生,她学习很用功,每天很早就起来复习功课,老师也非常喜欢她。可是班里的一些男生总爱变着法儿戏弄她,说她只会啃书本。繁重的学业本来就让玲玲倍感压力,再加上同学们的态度,玲玲的精神就变得很脆弱。家长将玲玲领回家来休养了一周,返校以后,玲玲情绪变得好多了,待人热情,爱和大家聊天,可是大家却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前天晚自习时,玲玲突然歇斯底里地哭起来,下课后同学们都走光了,她却坐在教室里不愿回家。老师拉她,她又抓又咬。

“歇斯底里”是青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尤以女性较多见,这种病症多发生在青春期。歇斯底里发作时,往往会大哭大笑、又唱又跳、满地打滚等,玲玲突然地哭,抓住老师又打又咬,就是歇斯底里的表现。凡是有这种情绪的人,自我意识容易出现障碍,情感方面出现失调现象。

产生歇斯底里的情绪,一方面与青少年个人的性格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

通常出现歇斯底里的人都有一些不良的个性特点,比如任性、敏感,冲动。这样的人一般心理都比较脆弱,容易受伤害,神经容易崩溃。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代替理智

这种性格的青少年高度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当遇到一点小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尤其是当他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对该人的意见会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来。

2以自我为中心和好幻想

这种性格的青少年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富于想象力,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象和现实常混淆在一起,以致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还是现实。

这样性格的青少年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本身的性格弱点会使其对刺激的反应加剧,导致大脑功能失调,呈现各种不同的非正常心理。例如,遭受惊吓、亲人突然死亡、受侮辱、自尊心受伤害,都有可能诱发歇斯底里。

上面例子中的玲玲,她本可以正常地继续学习,可是“大家像躲瘟神似的躲着她”,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无法再保持心理平衡,终于引发了歇斯底里的情绪。

对于歇斯底里,防重于治,家长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帮助孩子去了解自己,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

家长应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通常,性格内向、任性、过分敏感的人都易造成歇斯底里症。因此,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性格中的弱点,并让孩子认识到这些性格弱点将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帮助孩子克服弱点,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使孩子健康发展。另外,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批评和挫折,以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青少年在歇斯底里发作前常有某些症状,此时可使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做有意义的事,或暂时离开当时环境,以改变其心境,防止病情发作。家长平时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防止病情发作也有一定意义。

对于陷入歇斯底里情绪的孩子,家长更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歇斯底里不可小看,如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彻底治愈,则复发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1查明原因,有针对性的应对

家长应先弄明白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歇斯底里,然后与学校老师、同学配合,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排除造成心理刺激的因素。如果家长能够取得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使大家转变对孩子的态度,会有助于康复。

2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

家长帮助孩子认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具体表现,从而提高反省自己言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自觉主动地加以调节。还可以通过闭目静思来帮助自己反省。家长也可以暗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患者可以经常用下列暗示语来暗示自己,例如“不要太激动”、“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来暂时控制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