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的竞争实力主要来自其自身优势,如:年龄、体力、学历、技能、专业、特长,等等。一个没有社会认可的学历的人,往往只能参与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的工作竞争,而这类工作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年龄、体力、体质。随着年龄增大,失去这些优势以后,工作的竞争力会迅速下降,昔日年轻力壮的强者,会变成年老体衰的弱者。
3要让孩子知道,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知识的人
当今的社会是处在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否则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学习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终身的过程。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学习历程中最基本的初级阶段,今后学习的路还很长。
11我喜欢穿裙子
——有异性崇拜的心理
当初,君君的母亲怀君君的时候,由于家里几代人都是男性,因此父母希望君君是个女孩子,但事与愿违。君君出生后,父母一直把君君当做女孩子来养,再加上君君本来就长得很秀气,因此无论是亲戚还是邻居见到君君也总是会“夸”上两句,君君真秀气,像小姑娘一样。
小时候还无所谓,可是长大上中学以后,问题就出现了。君君总是把自己当成女孩子。初中的体育课和小学不同,男生女生要分开,结果问题出现了,君君总是跑去和女生一起上课。为此,老师找过君君谈了很多次,可君君说自己就是女生,自己讨厌和男生在一起。
老师没有办法,找到了君君的父母。君君的父母也开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办法帮助君君校正这种错位的性别认定。可是君君私下里还是偷偷地涂口红,染指甲。
而且君君越发文静、羞羞答答的作风也没有改变,而且在同学的讥讽嘲笑下,君君变得更胆小、退缩、更“文静”了。君君的父母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青少年生理上属于一种性别,而心理上却是另一种性别,他们时刻梦想成为异性中的一员,以另一种性别的身份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别倒错”,属于性变态的一种。它的产生与遗传、环境以及父母对青少年的抚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青少年大多从小就有当异性的感觉,在行为上容易模仿异性。他们常会爱上同性,对感情非常地投入,一旦爱上一个人,非常专一,如果受挫会痛苦不堪。而且这种情况与同性恋不同,同性恋对自身性别不反感,而“性别倒错”却十分厌恶自己的生殖器官,有的甚至自残。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性别倒错”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性别倒错”这种变态心理的成因中,父母对孩子抚养方式、性别教育起着决定作用,造成孩子这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是孩子从小生活在男性化或女性化过强的环境中,女孩受到男性刚强、豪放的风格影响,而男孩则可能受到女性温柔、细腻、漂亮等特质的影响,从而出现崇拜异性、模仿异性的现象,并且这种心理不会随着男孩女孩的性征发育而改变,于是就出现了性别倒错的现象。
身为一种性别,又想以另一种性别的身份生活,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如果无法排解,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让他们逐步从认知、行为、感受上接受自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异,这样的青少年最害怕的就是社会讨厌他们、歧视他们,虐待他们,在精神上得不到安慰,而且如果不及时改正,这会影响到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所以在孩子的教养中,角色定位不可忽略,是男孩的就要教养出阳刚气魄,是女孩的就要调教出温柔性格,决不能依着自己的心愿或任由环境因素影响,使孩子性身份错位。
随着社会越发的中性化,青少年“性别倒错”的现象相较过去而言有所加重。虽然从整体上讲,这种现象还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其严重性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所以父母应该:
1摆正心态
父母要摆正自己对孩子性别的心态,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按性别盲目的打扮、引导孩子,以免孩子对自己的性别出现错判的现象。
2对孩子表示理解
父母在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倒错的情况后,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多数孩子并没意识到动作、语言有性别差异,如果盲目地加以指责,会伤及孩子的自尊。
3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心理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通过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心理暗示。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或是有残缺的家庭,尤其要注意根据孩子的性别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朝着正确的性取向发展。
4对性别倒错严重的孩子要有耐心,进行逐步诱导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性别倒错现象,家长千万不要着急,可以先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然后再逐步诱导其向正确的性别发展。比如说女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男孩倾向,父母可以带孩子去逛逛女性商店,订阅女性杂志、书籍等,也可以和孩子谈谈女性常关注的话题,如服装、化妆品等,可以为女孩穿上漂亮的服装,可以给她留长发等。这样使孩子逐步走进女性世界,慢慢的通过观察、学习,逐渐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个女孩的事实,进而摆脱性别倒错的错误心理认知。
12我就是想拿别人的东西
——杜绝偷窃
雷洋的老师有一个纪念币很吸引雷洋,雷洋想借来看看,可这枚纪念币对老师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拒绝了雷洋的要求。可雷洋对这枚纪念币仍然念念不忘。一次,雷洋看到老师把纪念币放到了办公桌里,而且没有锁上抽屉,雷洋就偷偷地把这枚纪念币拿走了。
老师发现纪念币不见了,就向学生了解情况,后来一个学生说看见雷洋午休时去了趟教师办公室。老师找到雷洋,问他是否看见了那枚纪念币。雷洋却说没看见。经老师耐心地教育,他最后承认是自己拿走了。
在一次班会上,老师结合此事对学生进行了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雷洋的母亲知道此事后找老师说,雷洋没有拿别人东西的毛病,对这枚纪念币他只是喜欢,拿回家玩玩。雷洋的母亲毫无原则的袒护和姑息,致使雷洋没有认识到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错误,后来逐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只要觉得别人的东西好,就想方设法地偷来。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产生这种行为的概率在青少年当中还是很大的。青少年的心志发育还不完全,对事物的认识还有偏颇,自制能力不是很强。当他们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一心想要占有,结果就出现了随便拿人东西的现象。事实上,他们不是不知道随便拿人东西是不正确的,但是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还不是很透彻,而且遇见吸引自己的东西,没有如成人一般克制自己自制力,结果就出现了这种“偷盗”的行为。
青少年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最使父母担心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在父母的眼里,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事实上,青少年的偷窃行为并不像父母所认为的那样严重,它与成人的偷窃是不同的。成人偷盗,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是在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会对别人造成损失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行为。青少年则不一样,他们的“偷盗”动机只是自己喜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可能给别人造成的损失,他们也许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没有完全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对。因此只要教育得法,让青少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偷盗现象中比较普遍、同时也比较严重的就是偷家里的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分严格,当孩子看到有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看到别人吃零食而家长不满足自己时,就去拿家里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往往这时候,孩子对拿家长的钱觉得无所谓,反正是自家的钱。一方面是部分家长的钱到处乱放,而对自己的钱或东西又心中无数,孩子拿钱花了,家长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习惯。还有的是孩子受不良影响,虚荣心强,从家里偷钱买东西分给大家摆阔气。
虽然青少年偷盗和成人偷盗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父母对此也不应掉以轻心。毕竟,孩子随便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不良的坏习惯。如果发现孩子平时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必须加以重视,帮其改正。小的错误不及时纠正,错误严重了再改就难了。就像上面例子中,雷洋在老师的教育下本来认识到了偷拿老师的纪念币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可是雷洋的家长对他袒护和姑息迁就,结果雷洋小偷小摸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改正,而且造成了接二连三偷拿同学东西的现象。
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随便拿家里的钱偷着去花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不良行为,如果需要可以讲明情况,征得父亲或母亲的允许。别人的东西不可随便乱拿,如是喜欢经过人家允许才可以动,玩完后主动还给人家,不可以偷偷地带回家。当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家长要耐心询问,带着孩子把东西及时给对方送回去,并向对方道歉,让孩子懂得知错就改。这样孩子小偷小摸的毛病就会逐渐改掉了。青少年小偷小摸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来走上社会,很有可能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每位家长都不能忽视孩子身上的这一缺点。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包庇、袒护。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件不光彩的事,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便采取极不冷静的护短做法,这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当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错误如此包庇、袒护,会更加助长这种不良习气,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出现问题及时找老师沟通,不要怕丢自己的面子而庇护孩子的短处。家长护短,不仅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还会埋下隐患。
对于青少年的偷窃行为,父母首先要注意孩子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父母平时应该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情绪反常,花钱很随便、来路不明等不良苗头,要及时了解情况,问明钱或东西的来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孩子走上歪路。
此外,父母还要对孩子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孩子只有懂得了社会规范,才会逐渐增强法制观念,才不至于去做违法的事情。
而一旦孩子已经有了偷窃的行为,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的话,父母应该做到:
1要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青少年也不例外。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掉偷窃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将物品归还物主,同时要教育孩子致歉或赔偿,不要让孩子将错就错或存在侥幸心理。
2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
父母要了解掌握孩子的动向,把孩子再次偷窃的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千万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发现手里的物品不属于自己,父母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并教育鼓励孩子将物品归还原主;同时要为孩子提供他所必需的物品,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
3不遗留任何可以诱发偷窃的时机和物品
父母要制造一个孩子不容易产生偷窃行为的环境。不要随便乱放零钱、钱包等;去别人家,临走时提醒孩子把玩过的东西放下再走等。
4要端正态度,正确引导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时,不要表现得过于愤怒、失望和吃惊,更不要随便夸大事实,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父母此时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和说服孩子。比如你确定孩子从你的皮夹里偷了钱,最好不要用提问的方式问这件事,而是告诉他:“你从我的皮夹里拿了一块钱,我希望你还给我。”当钱被还回来时,大人应该跟孩子说:“如果你需要钱,可以问我要,我们可以商量。”如果孩子否认拿了钱,不要和孩子争论,也不要恳求他坦白,而应该说:“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必须把钱还回来。”如果钱已经花了,那么谈话的内容应该集中在偿还的方式上,比如做家务,或者在零花钱当中扣除。
13就要这种“爷们”的感觉
——吸烟喝酒不是“酷”
小宇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朋友也比较少。小宇内心里十分渴望交到很多的朋友,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到更多人欢迎的人。有一天,小宇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当时有很多的同学都在,而且还都是端着酒杯,一副很自然的样子。这时候,一个朋友拿着酒瓶来到小宇面前,准备往他杯子里面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