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23443200000022

第22章 平和:上善若水,平以求真(2)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所有中国人不堪回首却又必须回首的时代。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正视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生气不如争气,中国人才能一改昔日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骄傲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果说辜鸿铭时代的中国人是被迫“温良”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人流露出来的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平和。

当然,这种平和仍不是我们期望中的那种平和。在中国,对上平和对下不平和者、对外平和对内不平和者、对顺境平和对逆境不平和者、自己独处很平和一到人群中就心理不平衡的人,都大有人在。概言之,这都是因缺少一颗平和的心。

因为不平和,所以不清醒,从而不能正确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是非,无法站在全局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平静对待世态炎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于守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人为地导致自己的命运陷入无尽的凶险之中。

如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呢?我们还得取法古人。古往今来,无数自甘贫贱者,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处深山,居陋巷,仍不改其乐,原因就是他们有一颗平和安详的心。与此相对,无数富贵者,常贪得无厌,长年累月,心劳力绌,神经紧张,心里烦乱,这种生活无异于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原因就是没有一颗平和安详的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北宋宰相富弼。史载自唐朝以来,就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百官向宰相行礼时,宰相可以不用还礼,而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送客时,不用下台阶;等等。但到了富弼做宰相时,即使是芝麻小官和普通百姓来见他,他也会以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对方坐下,心平气和地与他们说话,客人走时还每每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转。可以说,富弼绝对称得上平易近人。然而有一次,告老还乡、迷上了佛法的富弼去参访华严修颙禅师,适逢修颙禅师正在说法,富弼见前来听法的信众那么多,心中颇有感触。不一会儿,说法结束,他去见修颙禅师,刚一进禅房,修颙禅师就说:“你已经进来了,但富弼还在外头。”富弼一听,顿时汗流浃背。所谓“富弼还在外头”,是指富弼神不守舍,他之所以神不守舍,是因为他对修颙禅师的影响力感到羡慕,或者说是不平衡。其实他曾经是三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是告老还乡后,也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反过来还要羡慕别人,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于生活,尤其是对于精神生活的迷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的贪心永不知足:财富越多越好,权利越大越好,地位越高越好……

不要羡慕别人。其实你羡慕的不是人,而是名利物欲。更不要嫉妒别人,因为那折磨的同样是你自己。当然也不必为用消极的眼光去看等平和,平和不等同于苟且偷生。真正的平和,其实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利益的豁达与乐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能耐得住寂寞,长久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种人生;也只有心态平和的人,能够在失败时冷静面对,反躬自省,同时给自己鼓劲,为自己加油;即使遭遇命运之神的残酷对待,心态平和的人也懂得为自己疗伤,为自己鼓掌,顺其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于不平的人生中发掘出无限的蓬勃与乐趣,而不是放任生命在无常中煎熬。

3.多些宽容,少些计较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情操,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懦弱、胆怯,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与包容,是笑看风云的开怀与爽朗,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通过他们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们的心胸的宽窄和其所开创的事业是正比的关系。

魏武帝曹操是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关于他,历来评价不一。这里我们仅从容人的角度来一窥这位乱世英雄的内心。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许多东西都落入了曹操手中,包括大量的辎重,以及珍宝、图书等。曹操在清理这些战利品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手下将官写给袁绍的信件。换言之,曹操手下有很多内奸。换作旁人,肯定要逐个查出,逐个清洗。但曹操却没有多看,便吩咐人将它们全部付之一炬,并公开说:“在袁绍没被打败之前,不要说我的这些部下很担心自己的前途,就是我本人也有自身难保的忧虑。事先为自己找出路是正常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人们得知曹操获得了自己通敌的信件时,许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害怕遭到曹操的处罚,有些人甚至做好了逃跑或叛乱的准备。看到曹操把信烧了,人心顿时就踏实了,从此也就死心塌地地追随曹操了。曹操的这一举动,的确很了不起。不管曹操在别的方面做得如何,但此时的曹操,绝对称得上心比瀚海。

曹操还有许多容人的故事。他手下有许多武将,比如张辽、徐晃等,都是收降的原来属敌对一方的人,这些人做曹操的敌人时,对他是毫不手软,曹操没少吃他们的苦头,可是曹操仍然毫无芥蒂地放心使用他们。可以说,没有他们,曹操的事业就不可能做到这么大。

除了武将,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也没少收编当时的文化精英,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陈琳。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争雄中原,袁绍按谋士郭图的建议,命书记陈琳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用现代话说,就是在军事进攻前大造舆论,展开宣传攻势。陈琳素有才名,在建安七子中是排第二位的大牌作家,领命之后,他当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写道: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义子,借助曹腾的地位,乘坐金车玉辇,勾结权势,篡夺皇位,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文中不仅骂了曹操,连曹操的祖先都没放过,大张旗鼓,挖地三尺,刻薄狠毒,措辞用字无所不用其极。据《三国演义》载,檄文传至许都,曹操的偏头疼正在发作,卧病在床,听完之后竟毛骨悚然,以至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官渡之战后,陈琳被曹军俘虏,一路上浑身发抖,面无人色。然而事情却出现了转机,《三国演义》载,曹操责问陈琳,你骂骂我也就行了,怎么连我的祖宗也给了骂了?陈琳说,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觉得这回答很老实,也很妙,便生了爱才之心,把陈琳留在了身边,做自己的记室。

客观地说,陈琳的回答并没有什么出奇,他能得到意外的宽容,仅此一点,历史又有几人能超越曹操呢?当然,曹操是个复杂的人,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如果能多一份宽容,势必就少一份纷争,少一份干戈,少一份阴霾。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朋友和快乐,也能助人走向成功。因为一个人心宽了,路也就宽了,欣赏他、帮助他、拥戴他的人多了,他想不成功都难。相反,一个人习惯于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容不得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太成功。比如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他是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汉安帝二年秋,司马钧统领关中诸郡兵马8000余人讨伐羌人。临战前,司马钧再三叮嘱部下的战将,如果发现羌人逃跑,千万不要追击,以免中埋伏。但一个名叫仲光的将官却不以为然,见羌人逃跑,便擅自带兵出击,结果果真中了羌人的圈套。仲光且战且退,并派人向司马钧求救。司马钧恼恨仲光违背军令,赌气不肯相救。后来仲光又数次求援,司马钧仍不予理睬。可怜仲光所部3000余人,无一生还。汉安帝得知后大怒,立即将司马钧下狱,司马钧这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但为时已晚,不久他便于狱中自杀身亡。

司马钧能提前预知羌人诱军之计,堪称明智;但部下不听军令,出击中伏后却坚决不肯相救,则大不应该,实为不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放下一时之气,少计较,多退让,必要时还要适当妥协,否则就有可能在无意中走向极端,或与目标背道而驰。只有放下怒火才能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的人才会有爱人之心和容人之量,才能识大体、顾大局,广交朋友,多见世面,才不会把自己长期封闭在狭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