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曾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要想使自己的团队有秩序的运营,创造出效益,并且不断做大做强,是不可能不需要这种规范制度的。商业人士可以从“礼”中学到一种渴望在组织内建立秩序的精神,从而建立以“礼”为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
1.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要求
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意思是说:“将领愿意遵从我的计划,任用他必然会带来胜利,我就留下他;不遵从我的计划,任用他必然会失败,我就辞退他。”在孙子眼里,军队纪律必须严明,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只有这样,才能获胜。其实,商界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严明的纪律,企业就会像一盘散沙。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平凡而且平等,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建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种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这是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现代经济学是这样表述的: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赞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文化。”海尔的成功模式是什么?经过多年的研究,企业研究机构给出答案是“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运行的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的广泛接受并认同。
海尔对纪律和制度的重视是有历史的。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厂,管理混乱,车间往往成了杂货堆、垃圾场,有时甚至就是粪堆。也正因为如此,现如今看海尔当时的规章制度才觉得好玩和好笑:张瑞敏进驻海尔不久,为了加强管理,制定了“十三条”管理规则。包括如下内容:在工作时间不准抽烟喝酒,不准打牌聊天,还不准在车间大小便。然而,海尔就是从当初的小事管起,到如今形成了完整而规范的管理体系。
现如今在海尔,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一个人如果连续几次对自己的职责搞不清楚的话,就有可能被降职或辞退。严明的纪律使得海尔形成了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就像海尔强调“纪律之美”获得的效果一样,海尔也以规范的运作和严明的纪律享誉世界。
为什么麦当劳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呢?原因在于制度。众所周知,麦当劳的用人制度与众不同,麦当劳实施一种快速的晋升制度: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在一年半内当上参观经理,可以在两年内当上监督管理员。而且,晋升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既不作特殊规定,也不设典型的职业模式。每个人主宰自己的命运,适应快、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掌握各阶段的技能,自然能得到更快的晋升。而每一阶段都举行经常性的培训,有关人员必须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通过阶段性测试。这一制度避免了滥竽充数的现象。这种公平竞争和优越的机会吸引着大批有能力的年轻人来麦当劳实现自己的理想。
每个有能力的年轻人要当4~6个月的实习助理,其间,他以一个普通班组成员的身份投入到公司各基层岗位,如炸薯条、收款、烤生排等;他应学会保持清洁和最佳服务的方法,并依靠最直接的实践来积累管理经验,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然后以此类推,一个工作岗位一个工作岗位地晋升。当一名有才华的年轻人晋升为经理后,麦当劳依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经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将晋升为监督管理员,可负责三四家餐馆的工作。
3年后,监督管理员可能升为地区顾问。届时,他将成为总公司派驻下属企业的代表,成为“麦当劳公司的外交官”,其主要职责是往返于麦当劳公司与各下属企业,沟通传递信息。同时,地区顾问还肩负着诸如组织培训、提供建议之类的重要使命,成为总公司在某地区的全权代表。当然,成绩优秀的地区顾问仍然会得到晋升。
麦当劳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某人未预先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则在公司就无晋升机会。这就促使每个人都必须为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尽心尽力。正因如此,麦当劳成了一个发现与培养人才的基地。麦当劳成功的经验是:三流的员工,二流的商业人士,一流的流程!可见,只有企业制度才能持续复制企业的成功!
有人这样说,“如果没有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忙——茫——盲——莽——亡’就是商业人士们的必经之路!忙来忙去就开始迷茫的茫,再下来就是盲目的盲,再下来就是鲁莽的莽,再下来必然走向灭亡。”
随着企业人员和部门日益增多,事情越来越多,老总也就越来越忙。这时候,他最盼望有人来帮他,但职业经理人不好找,优秀的更难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经理人招来,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企业内部没有一定的工作标准、制度和流程,经理人做的结果往往和老总当初授权让他去做的想法不一致。
俗话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很多人缺少一种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甚至有很多商业人士都认为管理等于制度,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这是一个误区。商业人士层面没有做任何工作,而是让员工背负责任,拿规章测量行动,这种状态就很难让员工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
2.“礼”是一切规章制度的准绳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周礼等同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行为准则和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合适的制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成功和喜悦。
台塑集团就以制度管理而闻名企业界。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坚持靠“两权分离”的制度把台塑发展成为了台湾企业的王中王,并且是台湾惟一列为“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
台塑企业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却注意克服家族企业管理不严的毛病。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一直是台塑努力的方向,正因为有了好的制度和优秀的管理,企业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台塑的制度化,是设计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让员工按照设定的操作规范和事务流程去做事,同时,主管也能够主动地作考核与追踪。工作量可以计算,工作品质可以衡量,这是台塑制定管理制度的最基本原则。
为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1968年,台塑成立了总管理处,全面规划台塑的管理制度,并负责这些制度的具体制定、推行、检查和改善等工作。
1973年,台塑成立了“总管理处总经理室”,专门负责全面推行管理制度。当年,推行这一套管理制度,曾遭受到极大的阻力。为了有效推动管理制度,才有了台塑的“午餐汇报”制度。在王永庆的直接过问下,总经理室的人员不断努力,经过6年时间,1979年,这套制度基本稳定并得到实施,显示出了巨大的成绩。
因此,台塑在一套管理制度推行之后,总是不断地检讨,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再针对这些不合理之处找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上世纪80年代初,台塑开始全面实行管理自动化。这时,台塑原有的管理制度刚刚稳定下来,为适应计算机管理的需要,台塑又开始对制度进行调整。
台塑的管理制度,经过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不断地修改,已被台湾公认为是最完善的制度之一。但王永庆仍不满足,他说:“我认为台塑的管理还是不够。”
王永庆曾说:“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具备合理可行的条件;二是遵循这一制度办事,必须有助于群体力量的有效凝聚,提高处理事情的效率;三是必须合理对待各阶层的员工,使他们能在公平的基础上发挥于成长。”
为提高员工素质,台塑对每个员工都编制了“品质作业规范”,除了对他们进行正式训练之外,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自我训练。“品质作业规范”是一个总册,里面依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再分别设计成一本本的小册子。任何现场员工,只要有一本属于他本人工作项目的“品质作业规范”,就能了解他自己的工作细节。
有意思的是,台塑集团甚至连菜单都实行了制度化管理。
台塑用于建设监督的“施工规划”,仅土木部分就有九大本,内文中对施工的规定巨细无遗:从钢筋怎样切断、怎么存放,到砖墙怎么堆砌、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全部有详细的图文说明。这是一位台塑高级官员姚光麟从美国学回来的。一次,他到美国的休斯敦建厂,看到美国人施工时一板一眼,井井有条,就想:为什么美国工人这样规整,因为他们比中国工人聪明吗?当然不是。原来,美国人有一套严格的“施工规范”。回国后,他动用了七八位工程专家,花了一年多时间,耗资一百多万新台币,终于完成了这部“宝典”。现在台塑在进行工程承包时,就不怕有人作弊,这部“宝典”为他们进行预算、监督施工和检查验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按理说,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却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原因在于:失败企业的制度形同虚设,不切实际,类同跟风,且无严格、规范的考核和评判机制,因此毫无实效可言。
而台塑集团的制度管理缜密、规范、可操作性强,重要的是台塑集团又能把眼光瞄向世界前沿,不断地充实和修正自己的制度,使它变得前卫、适用、高效,是管人、管事的有效方法。
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工作中就很容易产生混乱。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由于制度、管理安排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损失,有的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其实都没有真正负责,因为公司并没有明确规定,结果两个部门彼此都在观望,原来的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问题,最终给公司造成极大浪费。更可怕的是,缺乏制度会使整个组织无法形成凝聚力,缺乏协调精神、团队意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其根本意义在于为每个员工创造一个求赢争胜的公平环境。所有员工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按照制度的要求工作,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促进企业效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团队在良好的竞争氛围中实现绩效的突飞猛进。制度为员工的行为画出了规矩方圆,使员工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制度不是最好的,但制度却是最不坏的。”远大空调董事长张跃说:“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好和坏之分,而是成与败之别。没有制度是一定要败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制度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之道。对任何企业的商业人士而言,要创一番大业,成一代企业家,一定要多琢磨一下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完善制度和标准”,锻造企业制胜的“秘密武器”。
需要提醒商业人士的是,企业制度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制度的确定都很难一次做到完美,在执行过程中还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使制度更加完善。企业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度不仅会失效,而且会起反作用,企业将会被淘汰。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一个不重视公司制度建设的商业人士,不可能是一个好商业人士。”制度甚至比资金、技术乃至人才更重要,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用完善的制度来护航。
企业制度有不同的分类,就内容来说企业制度大致包括:
(1)工作制度。其中又包括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
(2)责任制度。一般包括商业人士责任制、职能机构责任制、员工岗位责任制等;
(3)特殊责任制度。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如总结表彰制度、干部评议制度等。
总之,企业制度是一个内容繁多、体系严密的系统,我们在这里不做赘述,但是有一点是所有企业商业人士所拥有的共识,那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3.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孙子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所谓法,在孙子眼里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掌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孙子毫不掩饰地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制度,将会毫无公正可言,最终会毫无战斗力。
公正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当员工感到所在企业是一个公平世界时,才能有一种平衡感,才能有一种希望,才能有一种苦干精神,对企业产生高度的信任,并表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这种信任和奉献自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否则,员工就会在企业领导“私欲”的支配下,成为工作机器。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公平之心不可缺,这不仅是处事的必需,做人的起码道德,更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搞好上下级关系、做好工作的一个起码的前提条件。只有处事公正,一视同仁,才能顺应员工意愿,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大家同舟共济。
有一次,IBM工厂的一个即将被开除的机工找到了小沃森,气愤地说:“经理待人不公平!我干的活比整个车间的任何人都多,而我拿的工资却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