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23472600000025

第25章 读国学,学创新思维(1)

《易》经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说“物壮则老”,与之隐隐相合。在辩证的世界观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过渡状态。主动求变,是唯一的制胜之道,否则将被无情地甩在故纸堆中。缺乏变革创新意识的商业人士,将无法在这个时代立足,更谈不上卓越管理。

1.“变”是不变的真理

战争除了实力的对比,最重要的就是计谋,两军对垒“多算者胜”,所以孙子说“兵者,诡道也”。

孙子对于“诡道”的解释很全面,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

第一迷惑对方,不让对方摸清自己的真实情况:“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第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对方:“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其实,简练点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这就好比是两个人下棋,如果招招按定势走,对手早有预料防范,恐怕结果是有输无赢了,下棋只不过是思维游戏,战争则是生死存亡的恐怖事件,一点玩笑不得,所以务必招招出乎对手所料才可获胜。所谓“诡道”,是敌人万万想像不到的。这就是带兵必胜的妙法,无法事先规定一种定式,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敌变我变,敌不变我就要迫使他变,临机应变、神出鬼没。

战争如此,竞争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看看那些叱咤风云的成功者,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叫“不按常理出牌”。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变革来适应这种变化,商业人士也一样,如果不能主动求变、持续地变化,必然会被世界的变化大潮所淹没,在竞争中出局。商业人士持续的创新精神,能够使自己和企业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制定出大胆的愿景目标,采取有胆识、有魄力的创新行动,甚至违背企业界的流行做法和谨慎战略,从内部推动企业的不断革新,不断前进,不断改变公司的发展状况,在竞争中获胜。

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商业人士以及企业就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商业人士只有让自己不断求变,不断发展,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了的世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任何商业人士都不能指望通过一次创新,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创新的成果,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向前发展。

海德·道格拉斯是美国奥什康什公司的总裁,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主要以供应农民穿的围裙为主。在1895年到20世纪70年代将近80多年的时间里,奥什康什公司的围裙销量一直都很大,利润也相当可观,这种产品在当时十分适合需要穿着围裙耕地、挤奶、喂猪的美国农民的需要。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大多改用机械化作业了。海德·道格拉斯接任奥什康什公司总裁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这种变化——穿着围裙工作的农民很少见了。因此,为了扭转公司的发展方向,他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说:“现实环境已经改变了,我们不应再以五年前的眼光看待问题,而应该认真地分析市场变化,详细地作好战略发展计划,并准确无误地实施它。”1978年,海德·道格拉斯经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发现了一个正在急剧膨胀的新市场——许多年来公司一直为邮购商店生产一种小孩穿的工装裤。他发现邮购商店一年卖这种商品的数量超过了六七千条,认为这里潜藏着很大的商机。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果断地做出决策,给儿童用品零售商寄发了直销邮件。零售商试销后,反应很不错,于是订单便如雪片般不断飞来。从此,道格拉斯把市场的重心放到了努力拓展童装市场上,很快打开了新局面。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童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道格拉斯又一次主动求变,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过调查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童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他为公司制定了新的战略定位——以生产做工精细、时髦漂亮的高档童装为主打方向。这一战略调整使公司的效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终于成为了一家世界级的大公司。

到了20世纪90年代,海德·道格拉斯又发现沃马特、克马特、塔甘等大企业占据了童衣纽扣市场一半的份额。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他毅然决定进军童装钮扣市场,这一措施有力地维持了奥什康什公司的市场地位,保证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商业人士应该坚持变化,创新是一种对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一种欢迎态度的行为方式。这世界上没有不朽的产品,没有永存的企业,唯有变化、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生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足、发展。

日本的“电子之父”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智慧、善于洞察未来的有为商业人士,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永远超前一步的创新思维。

当松下幸之助开始自己的事业时,依靠的就是这种在自己智慧基础上所形成的强烈的超前意识。他的背景和电器制造相隔甚远,而且在那个年代有关电的行业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然而,松下幸之助坚信电这种新式能源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欲望。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他毅然投身电器制造业。尽管在创业伊始,他就受到了许多挫折和打击。然而这种超前的创新意识使他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也正因此,使得松下电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到今天这种规模。

二战后,松下幸之助又一次主动改变现状,他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而这对于松下电器,既是一次发展壮大的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于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到了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在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必须改变现行的企业体制,提高科技水平,这样才能抗衡欧美企业。而且这更是历史的必然。于是,在回到日本后,便在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给予产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则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员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员工退休金制度,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没有后顾之忧;劳动制度上则实现每周5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第一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单纯增加1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质量,好的工作成就产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绪会导致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益才能日新月异。

松下幸之助的改革给松下电器带来了又一次腾飞的契机,在他的带领下,松下更是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松下的神话。

所有有为的商业人士都懂得改变求发展的道理,环境的变化是一种新的时势、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地理环境、交际环境,还是职业环境、人文环境,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商业人士能敏锐抓住这些改变的契机,主动改革,主动创新,那么企业必然会在变化中发展得更好。

改变就是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换,这意味着商业人士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全然不同的新方式来思考原有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创造性的能力”,区别的关键就是无能者任由这种能力被埋没,而有为者则主动去表现自己的能力,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努力改变现状,带领企业前往更光明的前方。

2.商业人士要有逆向思维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因此,商业人士就必须具备一种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观察问题,前门不通走后门,就能发现事物发生的动因。当决策面对困境,如果摆脱不了固有程序或流程的干扰,不如将这个程序或流程倒转过来,从后向前地思考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有一位犹太人希望锻炼一下自己的经营胆识,于是他这样做了:

他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在椅子上。

贷款部经理说:“请问,先生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他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此人的穿着:笔挺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漂亮的领带夹子。

这个犹太人说:“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然后说:“一共50万美元,够了吧?”

经理说:“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需要借1美元吗?”

“是的。”

经过必要的手续,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经理告诉他:“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抵押品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用50万美元做抵押借1美元,这怎么可能呢?

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事吗?”

“我弄不清楚,你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3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事情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便宜,一年只需花6美分。”

普通人的思维都是线性思维,从一个角度出发,得出单向的结论,而案例中犹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从反方向入手做文章。

逆向思维要求人们看问题不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出发,而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改变人们直线式的认知模式,能迅速激发人们的思维热情,从而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商业人士,运用逆向思维,能改变你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大有裨益。

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李书福高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到照相馆做学徒。在照相馆的几个月,李书福就学会了取景、冲洗、扩印等技术,并且手法超群。

第二年,李书福就从父亲那里借了2000元钱,自己开办起了照相馆,由于照相馆有特色,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所以生意异常兴隆,李书福也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李书福不为暂时的小成功所迷惑,他决定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样他选择了电冰箱。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厂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非常好,一年的营业额可达四五千万元。冰箱为李书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他的事业可以起步了。可是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的生产。于是李书福就把电冰箱厂无私地捐给了当地的政府。

后来,李书福成立了装潢材料厂,主要生产镁、铝曲板,年产值5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这时李书福的事业才开始腾飞,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李书福的注意,但是这次海南的投资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就损失了五六千万元,可倔强的李书福并不服输,他说:“这只是暂时的失败,我还会慢慢的发展起来的,没什么。”

李书福抓住摩托车市场疲软的时机,进军摩托车市场,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摩托车,取得了成功。

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坚强的后盾,李书福决定进入家庭轿车领域。李书福制造轿车的想法一提出,马上招来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一起创业亲兄弟的坚决反对。他们无法接受李书福的提议,他们甚至认为李书福已经让成功冲昏了头脑。

李书福有自己的理由:“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买来技术和零配件,请来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李书福到省里找到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主管官员不同意。李书福打着生产摩托车的旗号,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如果最终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的投资都会付之东流。

为了得到轿车的生产权,李书福一次又一次的北上。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他四处奔走呼号,可仍没得到批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判了“死刑”的李书福柳暗花明,司法部下属的一家四川小客车厂濒临倒闭,李书福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合作成功。李书福终于拿到了小客车和面包车的生产权。

李书福的汽车终于生产出了第一辆车——“吉利豪情”。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格定在了47900元,吉利豪情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最便宜的车。

李书福又在宁波北仑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筹建吉利美日工业园区,这样,李书福的吉利拥有两个大型的工业园区,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的生产能力。

正当李书福以为吉利的前途充满光明时,国家改革变动,从2001年5月起,只有那些上了公告的企业和车型才允许生产。显然吉利以后都不能生产车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惟一的办法就是获得生产轿车的资格。

时间推到2001年10月30日,在第六批公告中李书福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吉利6360型车,一直被当作野孩子的吉利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分,成为国家汽车定点的生产基地之一。

李书福一激动,吉利的全线产品全部降价10%,其中价格最低的轿车,跌破了4万元!吉利豪情出现了排队抢购的壮观景象。然而不到4万元的车价却让过惯了舒坦日子的国企轿车巨头们头痛不已。于是,有人开了头一炮:“他李书福有什么能耐?3万元能造出什么轿车?肯定是用废铜烂铁打的。”一时天下纷纷讨伐吉利车,铺天盖地的石块,砸向吉利、砸向李书福。一个大型国有汽车集团的老总,还在人民大会堂这样戏谑:“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就别开吉利车。”这让李书福很难过,有人说他快疯了,他逢人就说自己是怎样用了3万元造出车来的,没有人信它,后来他沉默了。让市场来检验一切,各种流言才逐渐平息下来。

到了2001年底,吉利车的销售才开始火起来,豪情和美日在北京市场里可以每月卖到200多辆,全年吉利的销售量可达3万辆,这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

李书福终于可以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