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领导活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所以,领导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就需要商业人士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的多变性和动态性更加显着,形势复杂多变,机会转眼即逝。
商业人士如果不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就无法跟上形势的变化,就只能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是现代商业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当今世界,商业人士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过程或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需要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回答。惟有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商业人士的创新离不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思维,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很多时候,并不是商业人士的天才能力成就了某项事业,相反,而是那些事情本身极具挑战性,迫使商业人士不得不变换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以寻找妥善的解决之道;同时,在选择衡量最佳方法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应对各种挑战的有效方式。可以这样说,创新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那些卓越不凡的商业人士。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8年,是中国设计制造以透平机械为核心的大型成套设备的集团企业。
多年来,陕西鼓风机公司以市场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手段,通过深入贯彻以“陕鼓模式”营销战略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从一个从事风机制造的传统机械工业企业逐步转变为以透平机械为核心,为用户提供系统集成和系统服务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高端发展的路子。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陕西鼓风机公司依托知识产权,开辟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2004年底,集团的技术线进行了流程再造,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结合市场销售,开发新产品。在此基础上,陕西鼓风机公司加强自我保护,对专利的申请提出全年的考核指标,并纳入月份计划任务书,以提高专利申请量。
集团首先结合自身特点,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专利工作机制。根据《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集团制定了《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和《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集团还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工程师担任委员会主任,并且对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制度化,每年要召开会议,对公司本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讨论制定下年的工作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对有关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指导。
集团在日常研发过程中注重运用专利制度规则,全面开展了企业专利战略。陕西鼓风机集团是设计制造大型透平鼓风机、压缩机、能量回收装置并成套供货的国家大型专业骨干企业,企业产品主要有轴流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TRT)、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通风机五大类30个系列近500个品种规格,技术领域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制造、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因此,加强专利战略研究,是陕西鼓风机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并运用对专利文献的检索,为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提供决策。
陕西鼓风机集团勇敢依托知识产权,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团队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新的,创新可以使企业处处把握先机,时时抛出新招,吸引公众的眼球和欲望,开拓出全新的市场。
很多商界人士总是沉湎于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有的还沉溺于未来。相形之下,成功者始终不渝地在寻求创新。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位极具创新能力的商业人士。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迄今为止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大危机,其中以美国所受的危害最深。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只知道墨守成规。还是一味推崇亚当·斯密提出的、一百多年来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大推动作用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32年在竞选中,胡佛除了毫无根据地发表盲目乐观的演说外,拿不出任何新政策来摆脱经济危机。而罗斯福则针对美国经济危机,深刻地分析其原因,大胆提出“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要用政府力量调节和改革经济。
后来,他采纳凯恩斯理论彻底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罗斯福总统为美国人民实行的新政,是一种超凡大胆创新之举,“新政”使美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获得新的经济增长,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国家调节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始。罗斯福的新政,也是他能够成为二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总统的原因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成功的经济管理者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如果没有旺盛的进取心,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就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就自然没有起色。
胡佛总统在经济危机面前正是缺乏创新能力,墨守成规,所以连任竞选失败。而罗斯福正是依靠他的创新能力,当上总统,并成为一代杰出的经济管理者。
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每隔三年左右,团队必须对自己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严格评估。这一点至为关键。他要求企业要善始善终地仔细检验自己的产品、流程、技术、市场、分销渠道和员工活动,然后自问:在现有的市场、客户、资源的条件下,我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停止挥霍自己的资源,转而继续寻求创新。
首先,创新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心态。
只有持有一种执着、坚定的创新观念,才能够使不可能变成可能。因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其次,创新就是要勇于否定自己。
团队中的很多人,尤其是企业领导,往往都非常钟爱自己的作品,不愿意改动它,也不许别人去改动它。创新需要否定自己,否则,创新者将成为下一次创新的障碍。
再次,像外行那样思考,像内行那样行动。
团队如果要创新,在考虑产品研发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像外行的消费者那样简单地思考问题,当然,这也包括服务流程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当然,具体行动的时候你必须是内行,要依靠专业人员去制定和实施。
第四,创新就是要突破极限。
凡是挑战极限的事情,都无法用逻辑证明,因为以前没有先例。然而,正是有了这种不拘常理的挑战极限的心态,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具备非常规的领导力,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拥有凝聚力,就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维。
6.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孙子曰: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在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战术。如果双方从未发生过战争,在做好充分战前准备的前提下,结合恰当的战术,战争的胜算可能会很大;但如果双方曾经接触过,或者战争正在进行,此时彼此之间的战术都已经被对手充分了解,这时如果还固守原有的常规战术,容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从而影响战局。
在变化莫测的战争中,在保全己方实力的前提下若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做到灵活应战,并适时改变己方的战略和战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在运用常规战术时,除了要适应战势发展的情况,还要适时地对战术予以改变,并让敌方很难掌握己方战术动向,以致于措手不及,这样才能让自己时时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灵活运用战术就在于将“正”与“奇”相互结合,在保持常规战术——“正”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适当地运用特殊战术——“奇”,融“奇”于“正”、“奇”、“正”结合,才会实现战术巧妙的变化。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竞争,都遵循同样的原则,那就是特殊的问题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解决。不过,特殊的方法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并不是经常被人使用,而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发挥其作用。因此,商业人士要想创新成功,必须学会以市场需求来评判创新成果。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创新必须永远盯在市场需求上。如果只是把焦点放在产品上,虽然能创造出技术的奇迹,但也只能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没有市场,便没有企业的生存。企业各种创新的效果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创新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是影响和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作为卫星移动通讯业开拓者的美国铱星公司,曾耗资50亿美元、花费12年的时间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了由66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讯网络,于1998年11月1日正式投放市场。结果出乎意料,由于手机和服务费用非常昂贵,大多数人承担不起,导致客户稀少。
按照创新成本计算,要实现赢利至少需要有65万家用户,但一直到1999年8月初,该公司只有2万家用户。这之间的差距无论做出多少努力也无济于事,最终公司在无法按期偿还巨额债务的情况下,只能于1999年8月13日被迫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造成铱星公司破产的最关键问题是缺乏市场导向,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忽视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由于技术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通手机的价格和通话费急剧下跌,远远高于同行服务价格的铱星公司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一条出路。
创新不能背离市场需求。管理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市场的任何时期,都存在相对静止的阶段,在这个相对静止的阶段中,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正的经济利润。但是该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断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能够超越该公司的优势并获得竞争领先地位的企业将在下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继续获得正的利润:而超越对手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并且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做出的创新。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出现一股寻金热,许多人都怀着发财梦争相前往。
当时,一个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想去碰碰运气,然而,他却穷得连船票都买不起,只好跟着大篷车,一路风餐露宿赶往加州。
到了当地,他发现矿山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而这些寻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没水喝。许多人一边寻找金矿,一边抱怨“要是有人给我一壶凉水,我宁愿给他一块金币!”或“谁要是让我痛痛快快地喝一顿,我出两块金币也行”。
这些牢骚,居然给了亚默尔一个灵感,他想:“如果卖水给这些人喝,也许会比找金矿赚钱更容易。”
于是,他毅然放弃挖金矿的梦想,转而开凿渠道、引进河水,并且将引来的水过滤,变成清凉解渴的饮用水。
他将这些水全装进桶子里或水壶里,并卖给寻找金矿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