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说: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意思是,世间有很多事情,你越是急着想弄明白却越糊涂,所以倒不如放下不管,也许头脑冷静之后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万不可太急躁,以免增加情绪上紧张气氛;同时世上有很多人,你指挥他他根本不愿服从,这时倒不如放下他让他自由发展,如此他自己也许会慢慢觉悟过来,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增加他的蛮横和固执。
讲究办事效率的人爱讲:立竿见影;追求实效的人爱强调:欲速则不达,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生活中的处世待人同样如此,因为时间是消除偏见、误解,缓解紧张情绪的最好的催化剂。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产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来尝尝,味道自然不好。办事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还要看时机。
谁都会遇到难题,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和模式。但是,成功并不是没有程序可循的。遇到难题,不管你要怎样解决它,前提都是看清难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来具体实行了。
英国的麦克斯亚郡曾有一个妇女向法院控告,说她丈夫迷恋足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不能容忍的地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她要求生产足球的厂商——宇宙足球厂赔偿她精神损失费10万英镑。在我们看来,这一指控毫无道理。但在结果宣判之前,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妇女的要求得到了大多数陪审团成员的支持。想到马上就要支付巨额的赔偿费,宇宙足球厂的老板很是忧虑。
这时,宇宙足球厂的公关顾问认为,对公司来说,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位妇女的控告让公司损失了大笔的钱,要是能通过这次控告重新赚回损失的钱,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他向公司建议:与其在法庭上与陪审团进行无谓的陈述,还不如利用这一离谱的案例,为公司大造声势,向人们证明宇宙厂生产的足球魅力之大。于是,他们与各媒体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对这场官司进行大肆渲染。果然,这场官司经传媒的不断轰炸式宣传后,宇宙足球厂名声大振,产品销量一下子就翻了四倍。与损失的10万英镑比起来,宇宙足球厂算是因小祸而得了大福。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也是成功运用吉德林法则的典型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从得克萨斯州到纽约市的机票价格一度降到了49美元。此后的10年,公司的业绩连连下滑,年年亏损。到1995年时,公司有18%的飞行都是负债经营的。大陆航空想了很多挽回的办法,但都失败了。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公司新任总裁戈登果断地停飞了这些负债飞行的航线。为找到解决的办法,他仔细分析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戈登想到,出售最低价格的机票这一下策并不能使大陆航空的现状发生转变,更无法使大陆航空成为出类拔萃的航空公司。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人们根本不想买大陆航空提供的产品。因为大陆航空虽然想以增加座位的方式和每天无数次地奔波往返于城市之间的方法,来保持机票的低价格出售,但事实证明,这些城市其实并没有这么大的需要。如此,大陆航空就只可能亏损。
了解到这些,戈登迅速把飞行航线改为人们想去的地方。过去大陆航空通常每天有6次航班往返于格林斯伯勒、北卡罗来纳、格林费尔和南卡罗来纳之间。这些城市并不需要往返数次的班机,然而大陆航空却频繁地飞向那里。戈登于是立刻砍掉了几次班机,为公司节省了大笔不必要的成本。
戈登还看到,在格林斯伯勒至格林费尔之间的航线中,大陆航空虽然占有90%的市场份额,但却仍然亏损。经过调查,戈登发现大陆航空公司从罗利飞往堪萨斯城或奥兰多或辛辛那提的航班极不合理,乘客想要去别的重要城市很不方便。但是,要是开拓了飞往纽瓦克市场的话,大陆航空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足以支持公司开通飞往克利夫兰和休斯顿的航线,而这条航线对乘客来说最方便,当然就会受欢迎。想清楚了这些,戈登立即行动,减少了一些并不合理的航线,开拓了一些有连锁效应的新航线。事实证明,这样大陆航空的班次虽然减少了,但赚的钱却大大增加,而且即使将价格适当调高,也并不影响公司的盈利。通过戈登一系列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大陆航空很快扭亏为盈,成为了一家颇具竞争力的航空公司。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等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遇到问题后首要的就是要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在解决起问题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失败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意气用事而导致失败。这种失败,就是“脾气败”。
香港德隆公司的销售经理阿江对商品市场判断失误,给公司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羞愧的阿江随即向董事长提出辞职,以示谢罪。
如果你是德隆公司董事长,你会怎么样处理这件事?
或许你大度,或许你睿智,但我敢说大多数普通人会火冒三丈,严厉指责阿江的过失,并做出开除阿江的决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或许能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或许能削弱你心中的忿忿之气,但这样做的结局于事无补,因为损失已成定局不能挽回。
德隆公司的董事长谢世龙当着阿江的面把辞职信一撕两半,扔进了垃圾箱,并笑着对他说:“你在开什么玩笑?公司刚刚在你身上花了1000万美元的培训费,你不把它挣回来你别想离开公司!”
阿江闻听此言,大出意外,立即化羞愧为奋发,变压力为动力,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内,为公司创造了远远多余1000万美元的利润。
谢世龙是明智的人,面对下属的失误,他既看到公司的损失,也看到了下属事业发展的潜力。明智的谢世龙压住自己的坏情绪,用思想工作来挖掘这种潜力。
当你遇到问题,一时难以决定该怎么做时,不要盲目行动,而应细细地考虑斟酌一番。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搜集一些可以帮助你做决定的实际材料,多参考一些先例。
等到你对那个问题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于解决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那你的决定就有说服力了。
决定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千万不要在准备还不充分时,便急躁不安、草率行事。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你能多加考虑,你会发现自己一些过去的做法和见解不适应现在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受到某些打击或是你一时冲动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
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情绪低落或身体有种种不适时,千万不要做草率决定,因为那时你的判断力已不再准确。你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充分考虑的前提下,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否则事后你一定会觉得悔不当初。
如果你觉得确实有些身心不安,最好先去好好地放松放松,比如到郊外去散散步,去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或美美地睡上一觉。如果你身体不适,则要抓紧治疗,使自己的身心早日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当你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时,眼光就能变得锐利,头脑也会清醒,这时在面对问题时,你就能理智地做事,收到理想的效果了。
一个人在心澜难平,或者怒涛汹涌时,是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明智的行动的,这就造成了“脾气败”。富兰克林也说:“事情常常从愤怒开始,以羞辱结束。”人之心理就像一面湖水,波浪起伏的水面,无法映出任何相貌,但是静止的水,却犹如一面镜子,不但能反映出周围的高山、树林,甚至连天空中飘动的浮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如何保持心静如水,是一种极高的修养,这种修养会使一个人时刻避免“脾气败”,从而踏平坎坷,消除灾祸,转败为胜,走向辉煌。
6.危机也可以是一种激励
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思是说,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这一思想主要体现了孙子“以患为利”的用兵策略。
战争史上着名的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都是利用“陷于死地而后生”这一兵法原则,来唤起部队与敌人拼命的精神。换言之,如果企业时刻置自身于危险境地,反而会获得生的机会。
美国的波音公司就利用过“以患为利”的激励策略。20世纪90年代初,波音公司面临这巨大的危机,产量大幅下降,经营绩效滑坡,为了走出低谷,波音公司的领导层决定“以毒攻毒”,在危机面前,自曝惨状,以刺激员工,激发他们的干劲,达到复兴波音的目的。
为此,波音公司自己摄制了一部虚拟的电视新闻片:在一个天色灰暗的日子,众多的工人们垂头丧气地拖着沉重的脚步,鱼贯而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飞机制造厂。厂房上面还挂着一块“厂房出售”的牌子。这时扩音器中传来:“今天是波音时代的终结,波音公司关闭了最后的一个车间……”的声音。并将这则新闻片在公司里反复播放。
这则企业倒闭的电视新闻很快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员工们深刻地意识到市场竞争残酷无情,市场经济的大潮随时都会吞噬掉企业,只有不断进取、创新拼搏,才能使企业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虚幻的模拟倒闭就会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正如波音公司的总裁菲利普·康迪特所说:“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10年后还能在电话簿上查到本公司。”波音公司很快就尝到了这一行动的甜头,员工们由于充满危机感而努力工作,节约公司每一分钱,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从而使波音公司的飞机制造变得迅速而有效益。
以危机意识来激励员工,就是危机激励。危机激励的核心思想是,企业领导要不断地向员工灌输危机观念,让他们明白企业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由此可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就能激励他们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
大凡明智的商业人士均不断强化危机意识,觉察到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危机,主动激发奋进,做到防患于未然。面对四伏的危机、莫测的市场环境,应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抓住契机,变危机为生机,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取得胜利。
20世纪60年代末,加农公司管理层就使用危机激励员工的方法。使公司顺利地走出低谷,转危为安。
加农公司经过连年拼搏,采取多种灵活的经营方式,终于成功打入了计算机市场。它研制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获得成功,一度十分畅销。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研制工作仓促,改制的新型计算器缺乏合理性,市场反应不好,结果导致销路不畅,再加上时值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加农公司财政出现巨额赤字,濒临倒闭的边缘。
面对困境,如何挽救颓势?公司高层召开董事会商议对策。就在这时,名列董事会最后的贺来提出,应该把危机告诉全体职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境地的真相,唤起他们的危机感,最大限度地刺激员工的全部智能,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振奋起背水一战的士气。加农采纳了贺来的建议,向全体职工发出了危机警告。
这样一来,那些以为身居高位,可以高枕无忧的人也紧张起来了——员工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公司上下被一种危机气氛所笼罩。在这种危机感下,员工齐力协力,出主意、想对策,这时所创造的智慧是平时无法产生的。
于是,新建议、新方案层出不穷,如何挽救加农成为职工日常议论的话题。贺来针对员工的建议和方案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了“优良企业设想”的企业整改方案。这一设想旨在改革企业的生产和科研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终于使加农渡过难关,并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
从加农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陷入困境时,不如把危机坦诚告知全体员工,因为危机意识能够使员工发挥最大的潜力,甚至可以挽救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
可见忧患意识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对于企业来说,时刻保持警惕,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企业商业人士只有比别人先察觉到潜在的危机,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变幻无常的、残酷的市场环境,企业更是如此。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给企业带来新的危机;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竞争对手和新的竞争手段不断出现,任何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的企业,总会被市场淘汰,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与全民的忧患意识分不开。
日本在战败后的50多年里,一直大力宣传“危机意识”,可谓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20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民族虚脱危机”;20世纪60年代提出“原料市场危机”;20世纪70年代提出“资源危机”;20世纪80年代提出“贸易危机”……所有这些“危机”的宣传,都是在警醒日本人应不断奋进,不能停步不前。
翻开现在地理课本对日本的描述,仍然是,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境内多山地、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对国外的依赖性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的经济也曾一度陷入崩溃边缘,可经过短暂的几年,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令世界为之震惊。
日本成功的奥秘就是不断强化国民的危机意识,时时处处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忧患最能发现危机,它能促使人变得不安和勤奋,从而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否定和修正。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风险,有的企业成功地化险为夷,有的企业却遭到失败,甚至以破产而告终。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在面对风险时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危机激励能够使大家产生担当意识,与公司共存亡,一致对外,和竞争对手拼搏。当所有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紧密相联的时候,当所有员工都把企业目标变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企业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克服困难和“攻城略地”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