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23472600000005

第5章 读国学,学协调沟通(1)

在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良好的协调沟通,能有效地提高团队的工作质量,美化团队的工作环境。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能使彼此的心灵靠近,增强相互的心理相容性,提高团队整体的情感密度。这种关系不仅会畅通工作协作的渠道,而且会强化员工对组织理想目标的理解、认同和承诺。

1.不断提高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知道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的人。

为人处世应当知己知彼,对他人和自己都应有客观的、实在的了解与认识。能够了解与认识他人,知道他人的人,也就是能够客观全面地去看待他人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可怎样才算了解与认识别人呢?认识一个人后,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还能叫得出他的名字,这样的人我们都佩服,可这并不是真正的“知人”,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记忆力好。我们所说的“知人”,真正应当是了解人的内心,认识和把握了他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商业人士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是在平衡各种人的利益与关系,因此,有智慧的领导必须要了解与他打交道的人,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减少差错。这就是管理协调中的沟通。只有做到了有效的沟通,才能为实现协调的阴阳平衡。

美国达纳公司是一家生产诸如铜制螺旋桨叶片和齿轮箱等普通产品,主要满足汽车和拖拉机行业普通二级市场的需要,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企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该公司的员工人均销售额与全行业平均数相等。到了70年代末,在并无大规模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它的员工人均销售额已猛增了3倍,一跃成为《幸福》杂志按投资总收益排列的500家公司中的第2位。这对于一个身处如此普通的行业的大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凡纪录。

1973年,麦斐逊接任公司总经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原来厚达57厘米的政策指南,代之而用的是只有一页篇幅的宗旨陈述。其中有一条是:面对面的交流是联系员工、保持信任和激发热情的最有效的手段。关键是要让员工们知道并与之讨论企业的全部经营状况。

麦斐逊说:“我的意思是放手让员工们去做。”他指出:“任何一些做这项具体工作的专家就是干这项工作的人,如不相信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压制这些人对企业做出贡献及其个人发展的潜力。可以设想,在一个制造部门,在方圆23平方米的天地里,还有谁能比机床工人、材料管理员和维修人员更懂得如何操作机床、如何使其产出最大化、如何改进质量、如何使原材料流量最优化并有效地使用呢?没有。”他又说:“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举动上。我们没有种种手续,也没有大批的行政人员,我们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每个人的志愿和每个人的成绩,让每个人都有所作为,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其所能……我们最好还是承认,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那些提供服务、创造和增加产品价值的人,而不是那些管理这些活动的人……这就是说,当我处在你们的空间里时,我还是得听你们的!”

麦斐逊非常注意面对面的交流,强调同一切人讨论一切问题。他要求各部门的管理机构和本部门的所有成员之间每月举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议,直接而具体地讨论公司每一项工作的细节情况。麦斐逊非常注重培训工作和不断地自我完善,仅达纳大学,就有数千名员工在那里学习,他们的课程都是务实的,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信念,许多课程都由老资格的公司副总经理讲授。在他看来,没有哪个职位能比达纳大学董事会的董事更令人尊敬的了。

麦斐逊强调说:“切忌高高在上、闭目塞听和不察下情,这是青春不老的秘方。”

有人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企业商业人士的协调管理也是如此。从企业内部环境看,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这就是说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交流是成功的关键。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为了实现企业之间的竞合与互补、营销传播,人们需要掌握谈判与合作等沟通技巧;企业公关——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公众、企业与媒体等各方面的关系——也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管理沟通的原理和技巧。

应该说,能够成为商业人士的人几乎都是能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做商业人士。既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下属高一个层次,也就会跟他们无话可谈、不重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了。这样的能人只能说是在某一个方面能,确实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能人。成功的商业人士首先是一个智慧者,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也都是能够把握梯子方向的人,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最“强”,但一定是在所有的方面都最“会”。汉高祖刘邦曾言: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五味沟通之谓“和”,五音沟通之谓“谐”。有了和谐,才有了一切。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什么?其本意就是指开沟而使两水相通,后来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来往。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个人和基层抓起。一个比较完美的企业商业人士往往习惯用80%左右的时间与他人沟通,剩下20%左右的时间用于分析问题和处理相关事务、构想未来。通过广泛的沟通,他们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公司事务的全面参与者,都成为公司最能赚钱的员工。

应该说,沟通是促进整个组织团结协调的一个法宝。很多企业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涣散,人心不稳,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员工之间互相猜疑,误会丛生,这自然影响团队的整体力量的发挥,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企业的主要领导应带头沟通,重点沟通,基层领导应形成沟通的常态化,要积极营造沟通的氛围。

还应该说,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在管理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避免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联想CEO柳传志就非常注重企业决策前的有效沟通,被称为“热嘴皮子”,他总是通过高层成员及专家的反复调研论证来进行决策,从而有效避免了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从商业人士与被商业人士看,沟通可以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创造一种让团队成员在需要时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激励团队成员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管理的各项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

当然,做到这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更好地沟通,需要商业人士付出信任和尊重,它只有在双方平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坦诚相见,才能找到共识。就渠道来说,沟通可以有多种,正式的、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决策沟通、民主沟通。但沟通的关键是如何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不是商业人士认为好的就好。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你可以将沟通形成一种制度规范,如会议制度、座谈制度等,明确沟通的内容、时间、场合,增强沟通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你也可以通过调研、谈心、通报等形式,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建议,达到统一思想、推进工作、实现和谐的目的。你还可以发挥团队的积极作用,以企业文化的方式,多搞一些文艺演出、演讲会、节日聚会等健康向上的活动,敞开商业人士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大家的智慧自觉地流进来。这其中,你不能忽视非语言的沟通。有调查显示,沟通中的33%是来自语言沟通,而67%是依靠非语言沟通。“不言之教”是老子一贯的管理思想。“教”是教化、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的实质就是引导,是要将员工的思想、行为引导到企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引导到实现企业的目标上来。老子特别强调“身教”的作用。所以,商业人士要在不断提高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提高沟通的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修炼,身先士卒,给员工做出榜样。这是最好的沟通。

2.悉心倾听不同意见

《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意思是,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定是忠言。善待你这些说逆耳忠言的朋友、同事或者下属吧!不管他们说的对与不对自己都要好好考虑一下,万不可轻言否掉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更不要对他们言语攻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忠告也许让我们不容易接受,但它终是对我们有益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忠言之路,只要你愿意顺着它行走下去,就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从大的方面来说,古往今来,君王听取忠言,谦虚地采纳臣子的建议,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的例子不胜枚举。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强迫大批百姓,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九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很为国家担忧,他以江山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冒死拜见晋灵公后,费尽苦心,以叠鸡蛋的小表演来说明大道理。使晋灵公明白建造高台对国家有这么大的危害,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历史上着名的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对敢于提出建议和异议的魏征赏识重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劝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从而使国家更加昌盛,社会长治久安。

“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并没有因为历史长河沉积而逊色,相反,它在商业活动中也发挥着效力。

商业人士和下属有着职位的不同,和下属关系好的可能会听到忠言,但如果关系一般,人人见了躲还来不及,更不会对自己近忠言了。

逆耳的忠言给我们一个启示:“要能虚心求教,才不会丧失进步的机会。”

1880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首先研究成功一种新的感光乳剂。这一发明引起人们的重视,他的研究开始得到别人的赞助。经过6年时间,他终于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即伊士曼胶卷。新型感光胶卷的出现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底片的历史。又过了2年,他又研究出手提式小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被命名为“柯达一号”。摄影爱好者从此结束了用马车装载照相器材的日子。

伊士曼的一系列发明,为他赢得了可观的财富。这时,他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专门生产照相器材。

为了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伊士曼很重视听取员工的意见。他认为公司的许多设想和问题都可以从员工的意见中得到反馈或解答。为了收集员工的意见,他设立了建议箱,这在美国企业界是一项创举。公司里任何人,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都可以把自己对公司某一环节或全面的战略性的改进意见写下来,投入建议箱。公司指定专职的经理负责处理这些建议。被采纳的建议如果可以替公司省钱,公司将提取头2年节省金额的15%作为奖金;如果可以引发一种新产品上市,奖金是第一年销售额的3%;即使未被采纳,建议者也会收到公司的书面解释函。除此之外,这些建议还都被记入本人的考核表格,作为提升的依据之一。

柯达公司的建议箱制度从1898年开始实施,一直沿用到现在。第一个给公司提建议的是一个普通工人,他的建议是软片室应经常有人负责擦洗玻璃。他的这一建议得奖20美元。设立建议箱100多年来,公司共采纳员工所提的70多万个建议,付出奖金达2000万美元。这些建议减少了大量耗财、费力的文牍工作,更新了庞大的设备,并且堵塞了无数工作漏洞。例如,公司原来打算耗资50万美元兴建包括一座大楼在内的设施来改进装置机的安全操作系统,可是,工人贝金汉提出一项建议,不用兴建大楼,只需花5000美元就可以办到。这建议后来被采纳,贝金汉为此获得50000美元的奖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柯达公司的员工向公司提建议更为积极。1983、1984两年有1/3以上的员工提过建议。公司由于采纳员工建议而节省了1850万美元的资金,为提建议的员工付出了370万美元的奖金。柯达公司设立建议箱所取得的成果,吸引了美国不少企业。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已仿效柯达设立建议箱来吸收员工意见、改善经营管理。

中国有句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只是我国,日、美两国的大企业家——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与IBM的小华特森(ThomasWatsonJr.)他们对“利于行”的逆耳忠言,都有很深的体会。

一般的商人对挑剔的顾客都很厌烦,而且对抱怨的顾客视同瘟神,避之惟恐不及。可是,松下对这二类的顾客反倒非常感谢。

松下说:“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可是顾客光说好听的话,一味地从容,会使我们懈怠;没有挑剔的顾客,哪有更精良的产品。所以,面对挑剔的顾客,要虚心求教,这样才不会丧失进步的机会。”

他又说:“顾客的抱怨,经常是我们反败为胜的良机。我们常常在诚恳地处理顾客的抱怨中,与顾客建立了更深一层的关系,因而意外地获得了新的生意。所以,对于抱怨的顾客,我实在非常的感谢。”

部属的谏诤是忠言的另一种。小华特森认为,光是与你喜欢的部属在一起,那很容易跌入失败的陷阱里,因为只有那些你不喜欢的部属,才会告诉你事情的真相。所以,小华特森对那些他不喜欢的部属,非但重视他们升迁的情形,并特意安排接近的机会。

小华特森说:“我非常注意那些刻薄、粗暴、令人不愉快的家伙,他们才会勇于谏言,直话直说,如果你能找到足够的这种人,让他们时刻跟在你身边,然后耐心地听他们说话,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从松下幸之助与小华特森的谈话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逆耳的忠言,对企业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企业家陈永泰说:“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缺失,对于好的消息我固然高兴,但我更重视坏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