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在影院欣赏电影的时候,放映之前,画面上也会出现广告的身影。而且,对于开放在如此庞大的屏幕之中的广告,我们好像会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商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放映电影在当时也是英美烟公司为其推销卷烟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1921年2月,驻华英美烟公司董事长柯伯思提议拨款25000银元开办电影广告,经过几年的筹备,驻华英美烟公司于1923年在上海虹桥路正式成立了影片部。当时影片部自有资金50万元,由英国人海勃道夫主持。最初,它只拍摄一些记录各地风景、赛船、赛马的新闻片,以及介绍名媛淑女社交活动的短片,在这些短片中间穿插公司出品的香烟广告。《天津赛马》一片是由中国导演管海峰和英国摄影师强生在天津拍摄的。随着广告电影事业的开展,中国各地影院纷纷订租影片,使得上海英美烟公司影片部应接不暇。于是又派人在天津、汉口、香港等地分设影片部,这些影片部都附在公司的广告部之内。
天津影片部成立于1924年底,设在英美烟公司运销部院内(今河东区六纬路果品公司),由英国电影专家岳赛担任主任摄影师,天津影片部把华北各地富有趣味的新闻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各项典礼制成影片,送往各地映演。这期间还拍摄了《北京张家口古景》、《蒙古真相》等风景影片。
英美烟公司拍摄的影片多不赢利,所收票款15%用于各地经销部门自给,85%用于租园、搭棚、印刷说明书及电影票、雇人费用等种种开销。电影票价不一,分成三四等。如天津三炮台影院票价为四种:即三角、二角、铜元16枚、铜元八枚。而且附带赠烟,如三角票送“三炮台”一盒;二角票送“哈德门”或“黄狮子”一盒。
为鼓动人们看电影,影片部还雇用鼓乐队在大街上游行宣传。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在中国还属新鲜事物,在偏僻地区更引人注目。英美烟公司1923年在湖南祁阳放映广告电影,特假县城财神殿放映,每晚售票千余张,当地人争先恐后“有如梅兰芳偶临沪汉,大有叫座之能力”,与此同时,公司卷烟在当地的销量也如“一日千里之势”。
英美烟公司影片部在拍摄广告影片获得利益后,一改过去的方针,一方面拍摄故事片与中国民族电影业竞争,企图垄断中国电影事业;另一方面在上海、天津等地收买、自建了一些电影院,建立放映网,企图控制中国的影片放映市场。但是自1925年爆发“五卅”爱国运动之后,英美烟公司在华利益受到极大影响,广告电影也随之一蹶不振。1926年2月4日,英美烟公司影片部更名为红印影片公司,但仍未逃脱经营衰退的厄运。
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背景下,多姿多彩的英美烟草宣传广告,是其倾销商品、垄断市场的重要手段,客观上却丰富了老天津广告的形象,成为这座城市广告传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7.影院“活”广告
观念和思想是比行为早先一步产生的,思想与观念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促使行为发生质的飞跃。随着促销方式的新型化、促销手段的多样化,将人作为吸引大众的广告招牌也逐渐在旧时的天津流行起来。
20世纪30年代,女招待之风开始从北平传入天津。因为当时无声电影逐步走向衰落,估计大家也都没有耐心去看那些纯粹的肢体语言了,加之新兴的有声电影影片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影院经常是几部片子反复放映,从而导致天津电影院的上座率普遍不佳,营业额是一落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还惊人。于是,就有“肯动脑筋、善于经营”的新明电影院(今人民剧场)率先将女招待作为活动的广告招牌引进到了电影院。
1932年秋,新明影院辞退了全部由男人担任的“三行”,突然间添设了十几名女招待,对于她们的定义,是在影院内卖茶,只不过这个只是名义上的卖茶,她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往来穿梭于观众之间,忽而为观众递茶倒水、送糖果,忽而俯身与观众低头窃语,挑逗、勾引观众,实则与妓院“打茶围”并无二致。而且影院还在门前立起了一块“内有女子招待”的大字招牌。女招待的消息一经公布,新明影院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竟出现几天后的预售票被一抢而光的现象。当然了,影院之所以能够门庭若市,可全然不是因为影片的吸引。人们出于好奇,都争先观看新明影院女招待这道靓丽的风景,相互招呼着:“看女招待去!”为此,新明影院赚了一大笔钱,并用这笔钱先后建起了新中央、新东方和皇后影院。
女招待能招徕观众,为影院创造巨额回报,全市各中小园子纷纷效尤,争着邀聘女招待。各饭店、球房、咖啡馆见女招待可以招徕顾客,丰富服务内容,无不竞相邀聘女招待。一时间,女招待竟成了津城年轻妇女的热门职业。1946年,在社会局登记领有执照的女招待就有上千人,加上一些不在册的“黑”女招待,估计总人数超过2000人。群体之庞大,简直让人招架不住!
女招待的年龄多在16~35岁之间,工作时,每人胸前戴着一个银圆大小的圆形布地儿徽章,上面绣着各自的排号。这排号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是影院以女招待的姿色、服务质量为她们排列的序号,1号是最出色的,2号次之,依此类推。观众可依据女招待的序号,按质论价,确定给付小费的标准。各园子依自己的规模酌定女招待的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在新明影院,女招待最多时一直排到30多号。
女招待通常被分为三个等级,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以影院有20名女招待为例,服务于楼下散座的应该是10号以上的,她们多是年长貌平,从三等妓院“转业”过来的女招待。侍奉包厢观众的是4~10号的,多是20来岁的少女,容貌俊俏,只是在行内还未曾出名。1~3号的可就非同小可了,她们不但貌美妙龄,而且还善于左右逢源,长着一张会说话的“俏嘴”,最重要的是服务“全面、周到”,她们专与富人、贵客打交道。在“招待界”,她们久享盛名,是影院的台柱子,关乎着影院经营的成败。所以,园主不但要花“大价”聘请,而且遇事还得对她们忍让三分。
女招待没有工资,以出售茶水杯数与剧场分账,但主要收入还是靠收取观众小费。为了多收取小费,她们就要满足一些特殊观众的特殊要求,所以,多数女招待都会利用影院的黑暗环境,与观众搞一些不正当的勾当。更有一些女招待利用影院勾引观众,散场后到旅馆或转子房(按小时出租专供男女进行皮肉交易的简易客房)进行皮肉交易。
由于女招待善于逢迎观众,所以,有些观众特别是一些轻薄少年极易上钩而终日痴迷于女招待,为了赢得她们的欢心,有的竟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为了多卖茶,多与观众接触,看电影期间,女招待总冷不丁地凑到观众的耳边问:“先生要茶么?”她们虽是柔声细语,但全神贯注的观众有时还是会被吓一跳,特别是那些只想看电影的观众,认为女招待经常影响他们观看,深为反感。有些女招待公然在剧场内与观众搂抱,搞下流活动,观众为争夺一个女招待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在电影院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女招待对观众影响极坏,正派人从此不敢涉足这种场所,影院上座率随之下降;一方面由于一些社会人士以“有伤风化”为由,向官方提出严厉取缔女招待的要求,官方也采取了一些取缔措施。所以,在解放前夕,女招待逐渐退出了电影院。
如今,随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打造特色经营占领市场,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采用的绝招,但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企业应当坚决摒弃那种不正当的、给人的精神生活造成危害的广告宣传和经营方法。
8.上乘质量铸造良好口碑
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注重产品质量的话,最终只会寸步难行,功亏一篑。毕竟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也就换不来效益。如此一来,质量才是企业的硬道理。
近代企业中不乏“质量第一”创名牌成功的实践者。如郭天祥机器铁工厂的管理方式,核心就是抓质量、创名牌。它也正是靠这种质量过硬的产品,树立了有口皆碑的企业形象。
天津的三条石,以机器制造、翻砂铸铁等工业闻名,被称为天津市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郭天祥”是三条石中规模最大的铁工厂,是机器制造业的着名工厂之一,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生产的轧花机,30年代就驰名于河北、山东省的产棉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机器。
“郭天祥”的创办人郭东波,系河北省吴桥县人。家中因遭受涝旱天灾,连年歉收,再加上贪官酷吏横征暴敛的苛捐杂税,难以维持生计。郭与其弟便来天津投奔同乡,到郭天成机器厂学艺当徒弟。1898年开办的“郭天成”当时尚不称机器厂,是由郭庆年以制作铜锣、人力车铜件和其他铜活开设的“天成铜铺”,直到1905年才开始制造机器,改为机器厂。主要是为日本田村洋行生产的轧花机、织布机加工零活。郭东波在“郭天成”学徒出师后,曾向高阳县的布商借钱,找了一个徒工,自己开设万顺成铁工厂,用长锉、锻打等手工方式加工一些织布机和人力车的铜铁活零件。后来,他回到家乡把仅有的几亩田地典当抵押并借款,共凑集500元,在南马路开设郭天利机器厂,专门制作人力车的铜铁活零件。这时,“郭天利”仍是一个手工操作、规模很小的铜铁匠作坊。
到1918年以后,郭东波将天津南马路的工厂迁回三条石,改名郭天祥机器铁工厂,有两间门脸矮平房,前店后厂。柜房迎面竖立个白地红字牌子,后边安装几台车床,制造轧花机、切面机、织布机配件。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由于产品质量好,工精料实,价格合理,打开了农村销售市场,使“郭天祥”的机器创出了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