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华侨中的第一位百万富翁,檀香山华人世界的缔造者。早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任旧金山《联合报》记者的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多次采访陈芳和他的种植园。美国着名作家杰克·伦敦于1909年出版的《南海故事》中,有一篇就是陈芳传奇。1953年,美国着名作家克莱丽丝·泰勒在《夏威夷时报》上连载了《陈芳家族故事》。1963年,由美国剧作家陈芳后裔伊顿·莫根所写的以陈芳故事为主题的大型音乐剧《十三个女儿》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轰动一时。1994年,历史学家鲍勃·戴在收集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出版了《陈芳传》。
4.审时度势,抱势经营
《阿房宫赋》中说:“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首先只有抱到了地势,才会有能力去参与“钩心斗角”。在商场上也是这样,只有在某些方面占尽了优势,才能坐享其成,大获其利。
精明的徽商则善于审时度势,抱势经营。为了抱住“官势”,徽商通过各种手段巴结逢迎。
手段之一是交友联谊。徽商足迹遍天下,他们每到一处,总是广交朋友。交友,在他们心目中已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所以在很多商人那里,谈笑有名流,往来多缙绅。徽商对一些暂时失势的官员也往往不吝解囊,表现出少有的慷慨,不惜重金资助。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下政治赌注。因为他们一旦帮助这些官员化凶为吉,保住乌纱,今后无疑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了。
手段之二是联姻攀附。徽州之俗,“婚配论门第”,深受徽俗浸染的商人也是如此。在他们的家谱中我们发现,徽商中尤其是一些大商人总是和封建官员结有姻亲关系。一些在外地的徽州商人,也总是千方百计与封建官员联姻。与现任官员联姻,“贪个纱帽往来”,自然求之不得,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能与未来的官员攀亲,徽商也心甘情愿。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商人对封建政治势力倾心攀附的心理。
手段之三是行媚巴结。徽商的优势是雄于贤财,他们往往不惜重赞行媚权势。时人指出:“徽多高赀贾人……又善行媚权势。”对此,大可不必从品德、道义上谴责徽商,因为这实际上是由时势使然。徽商行媚权势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将权势贪赃之款代为营运,让他们坐取厚利。
手段之四是跻身仕林。依附封建政治势力总不如自己成为封建政治势力中的一员,这可以说是所有商人梦寐以求的事。商人以富求贵、跻身仕林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捐资买官。一部小说中写道:“原来徽州人有个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事不争银子。”这里所谓徽州人,自然指的是徽商,他们在经商致富后不惜巨资捐资买爵,这类例子在徽州宗谱、族谱中屡见不鲜。比商人自己捐官更为普遍的是让子弟攻习儒业,博取功名。他们以“富而教不可缓”的迫切心情延师课子,盼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一举成名。
徽商绞尽脑汁攀附政治势力,并与其结成了密切的关系,正所谓“自古官商乃一家”。有了政治势力的依附,徽商便可在商场上如鱼得水。
胡雪岩就能够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运用自己的经营之道,将事业逐步推向了高峰。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他“抱势”中的两大招术。
第一,资金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得到增值。用胡雪岩的话说,就是大元宝不会生出小元宝,因此不能让“头寸”(资金)烂在那里。
第一笔生丝生意交割后,胡雪岩就立即着手要开药店,在和刘不才商量药店事宜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是“初步我想凑十万银子的本钱”。这个“海口”可是夸大了,因为当时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筹集这十万银子。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他却又要上两个大“项目”,真是令人吃惊,就连十分佩服他的尤五、郭庆春也提出疑问,认为他现有的钱庄,生丝就是两桩要大本钱的生意,哪里还有什么钱去开药店、典当?
再说在这兵荒马乱之中,把不动产变成现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在胡雪岩看来凭借他的信誉、本领,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他想阜康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了结成牢固生意伙伴关系的庞二支持,做生丝生意,仍然由火家集股,药店可以打官府的主意,而典当业,可以由苏州潘叔雅那班富家公子帮忙。仔细琢磨后,胡雪岩便开始行动起来。
首先,他向杭州城里那些为官不廉,中饱私囊已经被“喂”得脑满肠肥的官儿们筹集资金。然后,他打算回到杭州收服杭州抚台黄宗汉。因为他认为在兵荒马乱之际,开药店本来就是极稳妥的生意,又有济世活人的好名声,说不定黄宗汉肯从他极丰的宦囊中拿出一笔钱来作股东。如果收服黄宗汉,另外再找其他有钱的官儿们来凑数,就容易多了。如果第一步成功,那么第二步也就好办了。
胡雪岩得知刘不才那里有“诸葛行军散”祖传秘方,专治军队行军打仗时所发生的瘟疫。这个秘方配料特别,其效如神。便打算与专管军队后勤保障的“粮台”打交道。先采取只收成本的方式给军营送“诸葛行军散”,或者有捐饷的,也可以让他们以“诸葛行军散”代捐,指明数量多少,折合银子多少。
只要军营的兵将们相信这药好,就可以与粮台打交道。争取承接为粮台供药的业务。粮台虽不上前线打仗,但事实上却什么事都管,最麻烦的就是一仗下来料理伤亡,用药极多。药店可以把药卖给他们,药效要实在,价钱比市面便宜,还可以欠账,让粮台本人公事上好交代。既然可以欠账,也就可以预支。
另外,药店还可以弄到几张能够一服见效与众不同的好方子,譬如刀伤药、辟瘟丹之类。如果把这些好方子收在一起,然后让各路粮台前来定购,那么就会有一笔定购药品的钱,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如果成功,那么药店的本钱不就解决了。
本来是没有本钱开店的胡雪岩,却因靠借势的力量使自己的药店开了起来,真可以说他是个手段高明的人。依靠这个方法,他办起了胡庆余堂,不仅给他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还给他带来了“济世善举”的名声。试想一下,如果他不懂得“抱势”,这些恐怕都是难以实现的。
作为一名商人,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惟有能够“抱势”,方可在商战中获胜,立于不败之地。
5.背靠大树,借势经营
俗话说:“有多少水和多少泥。”意思是说一个人办事情的大小,受其能力限制。而在商场中能有多大作为,往往也会受靠山的影响力大小的限制。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在中国的旧时代,权杖可谓是最厉害的东西了。而在封建社会里,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权力就是靠山,靠山也就是财富。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人要想把商业经营下去,必须运用合适的策略。一般商人会设法躲避官府的人,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而明智的商人会设法与官府当差的人结交,与他们搞好关系并给予好处,以得到他们的保护和支持。
商人中最有名的当是绩溪人胡雪岩。胡雪岩那个时代的旧制,对商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了商人的地位低下,加上官府的欺诈、刁民的欺负,经商是件很难的事情。因此,对于旧时代的商人来说,要想做成大生意,没有靠山,简直是难如登天。
在钱庄当学徒出身的胡雪岩办事勤快,能言善道。胡雪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明白大势。他20岁时遇见落魄书生王有龄,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五百两银子给他。胡雪岩因此失业,但做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迅速暴富。结交王有龄还使胡雪岩的钱庄代理浙江省的藩库,这样国家的财产就成了他的周转资金。
胡雪岩向王有龄借力,王有龄毕竟是他的至交,是个一门心思想对他报恩的人,“借”一定程度上成了“给”。而胡雪岩找到左宗棠这棵大树做靠山,借用其力成就自己红顶商人的一番“伟业”,更显示了胡雪岩高超的借力手腕。
1862年,王有龄守杭州时因太平军破城而自杀,胡雪岩顿时成为一只失恃的孤雁。此时的胡雪岩已踏上“官商”之路,王氏既去,但他不能一日无官场靠山,他不得不寻找更有价值的人物。这时,他将目光投向了闽浙总督左宗棠。
此时左宗棠正忧心忡忡,杭州连年战争,饿死百姓无数,无人耕作,许多地方真是“白骨于野,千里无鸡鸣”。自己带数万人马同太平军征战,自己的几万人马吃饭成了个大问题。
正在考虑之时,胡雪岩求见,他拿出了2万两藩库银票作为购粮款,请求左帅为王有龄报仇雪恨。这符合常情的恳求,左宗棠欣然答应,并叫管财政的军官收下了这笔巨款。2万银票对于每月军费开支10余万的左军来说虽然杯水车薪,但毕竟可解燃眉之急。胡雪岩清楚地知道左宗棠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失时机地掏出银子,为自己争得了左宗棠的好感。
会见过后,左宗棠认为胡雪岩不仅会做生意,而且还对官场非常熟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能人,难怪杭州留守王有龄对他如此器重。然而,粮食问题仍像幽灵一样萦绕脑际,缠得左宗棠心急如焚,愁眉不展,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出个好办法。其实胡雪岩在这次拜会之后,就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粮食以解眼下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上万石大米运回杭州,一部分救济城里的灾民,另一部分现粮送到了军营。
这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舒展了,他高兴不已,内心总觉得过意不去。他说:“胡先生此举,功德无量,有什么要求,无妨直说。我一定在皇上面前保奏。”胡雪岩大不以为然,他说:“我此举绝不是为了朝廷褒奖。我本是一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这一句话可当真说到了左宗棠的心坎上了。左宗棠出自世家,以战功谋略为名,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奋战中,更是功绩彪炳。所以平素不喜与那些凭巧言簧舌、见风使舵之人为伍,对这些人向来鄙夷不屑。此时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做官”是使左宗棠感觉遇到了知己,对胡雪岩顿时更觉亲近,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通过几件事,左宗棠既了解了胡氏的为人,也了解到胡氏办事的手段,知道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倾心结纳,倚之为股肱,两人很快成为知己。由于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衰败的生意很快有了生机,而且比以前发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