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23476100000001

第1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1)

摒弃“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应该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这句话的关键就在“周”和“比”两个字上。

南怀瑾先生认为“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他说一个君子为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如果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相像一点,就对他好,不大认同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南怀瑾先生反对“比而不周”。他认为一个大政治家要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

一旦选择“比而不周”的交友观,就意味着我们的朋友圈大大地缩小,更重要的是我们难以从朋友的身上吸取新的观念与思想,难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周围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符合自己标准的人少之又少;当我们将这一部分少之又少的人归为朋友之后,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难以改变。因为这部分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和自己非常接近,他们会非常认同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断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自信,再也难以有所超越。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一只鸡群里最漂亮的公鸡在没有见到孔雀之前,一定会认为自己的羽毛是最漂亮的。

一直和一群与自己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所闻、所见、所思、所想都不会有太大差异。在这种彼此认同的环境中,我们就会逐渐给自己定位,丧失寻求进步的动力。

一枚鹰蛋落在了鸡窝里,粗心的母鸡把它和鸡蛋一起孵化了。小鹰和小鸡们一起长大,它从来不曾意识到自己和小鸡的不同。有一天正在觅食的小鹰看到在苍穹中盘旋飞舞的老鹰俯冲了下来,吓得赶紧躲进了母鸡的怀里。

在母鸡的带领下,鸡群躲过了老鹰的袭击。小鹰看着渐行渐远的老鹰的背影,羡慕地对鸡妈妈说:“要是我能够像它一样,在天空飞翔就好了!”母鸡说道:“这是不可能的,它是老鹰,拥有强健的翅膀,我们是不可能飞那么远的。”

可怜的小鹰听到这句话之后,一生都没有尝试过飞翔,直至生命结束。

如果我们按照“比而不周”的交友观念来选择朋友的话,那么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天赋,最终都会沦为那只可怜的小鹰。交友之道首先要求朋友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如果朋友之间没有差异,那么大家就只能陷入互相吹捧之中,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我们知道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实交友也是这样,除了要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和共同语言的朋友以外,还要结交一些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人。与这样的人相交,才可以取长补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可以不断进步。

说到这里,想起了《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应该可以看做是交友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朋友圈,在这个圈子内部,可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在与这些和自己不同的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观念来拓展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自己的思想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个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圈,应该是由不同领域的人组成,充满讨论和争辩声音的朋友圈。我们只有在这种观念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寻求到有益的信息。因此,“周而不比”是择友的前提。

朋友在精不在多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走邪门歪道的人,谄媚逢迎的人,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这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先贤孔子将朋友进行分类,认为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南怀瑾先生对这六种人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好朋友有三种。

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也有三种。第一种“友便辟”,就是有怪癖,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觉得会动辄得罪的朋友。第二种“友善柔”,就是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太重,甚至会一味依循迎合于你的朋友。你要打牌,他认为好;你要下棋,他觉得也不错;你要犯法,他虽然感觉不对,也不反对,跟着照做不误。用现在的话来说,等于是“娇妻型”的朋友,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第三种“友便佞”,这种人更坏,可以说是专门逢迎拍马的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要特别当心。

人生在世,总会有朋友。朋友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们甚至能够影响我们一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也许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优秀的朋友,可以互相砥砺,互相帮助,在你意志消沉的时候,给你动力,帮你指明前行的方向;在你困苦的时候,给你安慰,使你重新振作起来。

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在洛阳当闲官,这让有一腔抱负的他产生了很严重的消极情绪,整日无所事事。他写了一首诗给他的好朋友刘禹锡,诗中充满了消极思想及颓废情绪。刘禹锡本人非常乐观积极,看到朋友如此消沉,便立即和诗一首,回赠白居易,诗中充满了对老朋友的鼓励和鞭策。刘禹锡昂扬奋发、不甘消沉的精神,对老友白居易而言,不啻为一剂良药。此后,白居易振作了起来。后来,当刘禹锡去世的时候,白居易写诗缅怀刘禹锡:“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诗中称颂刘禹锡人虽死了而精神长存,可见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影响之大。

因此,在我们决定将一个人列入自己的朋友名单之前一定要仔细调查清楚,千万不能让那些鱼目混珠之辈进入自己的朋友圈。曾国藩曾经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和那些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上进的动力,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知识,学到优秀的品质。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这些朋友会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这些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助力。

天文学家张衡的成就,与他结交了一批优秀的朋友有着极大的关系。张衡在青年时代便与当时极有才华的青年人马融、窦章、王符、崔玻成了知己。其中的崔玻,对天文、数学、历法都很有研究。在交往中,两个人经常一起探讨问题,这对张衡的帮助很大。张衡后来在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有着崔玻的不少功劳。

鲁迅先生赠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确,朋友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就算你有一堆朋友,如果这些人个个都是酒肉之徒,那么他们非但不会给予你任何帮助,反而会把你拖下水,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交友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好朋友多多益善,坏朋友敬而远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所以那些人品有问题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没有把握好交友的尺度,在交友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人品的考察,因一时的小恩小惠而与这样的人结成朋友。与这类人长时间交往下去,我们也会逐渐堕落,丢掉做人的原则,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朋友在精不在多。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精挑细选,选择那些能在困难中与自己相濡以沫的人和那些能在富贵中与自己互相砥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就算这样的人很少,也不能为求数量而所交非人,葬送自己的人生。

别奢求改变对方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南怀瑾先生不认同这种传统的解释。他形象地说,若是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么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孔子说的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假如孔子真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

南先生认为,孔子的这两句话,上一句是讲要自尊、自信,下一句是讲要尊重他人。他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有时候要“不因其人而废其言”。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这时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对他的好主意就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要“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是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颇,“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从南先生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应该取其长而弃其短。因此,在与人相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试图以自己的标准来改变别人,使别人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那样只会让别人都远离自己。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试图去改变客观环境和别人,只会使自己遍体鳞伤。

有一位年轻人,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去求教。高僧就带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得不去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这也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如果我们总是试图改变别人来迎合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知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五根手指也是有长有短,更何况是朋友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习惯,也许朋友做的很多事情按照我们的标准来看是不合适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很正常的,我们又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不要那样做呢?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能够制定出适合所有人的法则与规范,我们那一套只适应于自己的做事理念更不可能强加到所有人的头上。朋友相交,是要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改造。我们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是从朋友的身上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长处,从而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以自己为标准将朋友打造成另一个自己。

人的内在气质是各种复杂因素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因此是难以改变的。任何试图改变别人的行动终究会以失败告终。在与朋友相交的过程中,那些试图去改变朋友的人必定是只看到朋友短处而没有看到他的长处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好为人师,总是按照自己所设想的理想人格去塑造他人。结果朋友不堪这种无休止的折磨,渐渐离他远去。

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当我们看到朋友的长处的时候,就会萌生学习的念头,取朋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使自己逐渐向着自己的理想人格靠近。而朋友也会不断吸取你的长处,弥补他的不足。这样才能体现朋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