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23476100000034

第34章 名利是一朵诱人的罂粟花(1)

财富不是最重要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最舍不得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人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着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搭救,什么都可以给他,那个时候命是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于那些贪财的人来说,人生中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了。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很久没有吃饭的人面前的一块面包,无论有多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这样的人一生会为财富所累,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

财富之于贪鄙者来说犹如穿肠毒药,食髓知味。为财富而迷失自我者,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生活,反而会跌进不幸的深渊。很多人在没有钱的时候,生活虽然很贫困,但是很充实,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一旦在某一天突然变得富裕之后,就会打开对钱财的欲望之门,一发而不可收,终为钱财所累,丢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有一个好人,一生勤勤恳恳,却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一位神仙,就向神仙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他说,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住在一栋不漏雨的房子里,能吃饱饭,出门有衣服穿,此外别无所求。神仙感念他的勤劳善良,决定帮帮他,告诉他一处藏宝的地方,并叮嘱他说,你拿到财宝后,千万要在太阳出来之前离开,否则就没命了。

好人按照神仙的指点找到了宝藏,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令他大喜过望。他首先拿了一坛子金元宝,心想,这下够全家人一辈子吃穿了。正要离开,一低头,又发现一个装满首饰的盒子,远处还有闪闪发光的宝石……好人的口袋装满了,却还是不知足,他把衣服脱下来用来包那些宝石,但是还是不够用,他的眼睛总能捕捉到更诱人的宝贝,他开始懊恼自己怎么没多带几个袋子。他已经疯狂了,舍不得离去,就在他陶醉在那些财宝里面的时候,太阳出来了,他被融化在了宝藏中。

财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工具,却不是生活的全部。追求财富没有错,但是不能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当财富在我们的生命中由辅助位置上升到生命的全部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毫无意义。追求财富只是手段,是为了有更加便利的条件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一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财和命。只有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财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财富而丧失最宝贵的生命,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然而,世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将财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获取财富,不择手段,超出人伦道德所能接受的范围,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历朝历代的贪官奸商层出不穷,为了取得财富,他们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然而最终,他们也没有逃脱财尽人亡的下场。

清朝乾隆年间的贪官和珅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贪官之最,他穷尽一生之力,搜聚了巨额的家产,然而最终还是被嘉庆皇帝一纸圣旨查抄了所有家产,他本人也被赐死。

与他同一时期的名臣纪晓岚,一样位居高官,但是他却没有为了财富而蝇营狗苟。纪晓岚文采风流,除了政事以外,他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文学上,为后世留下了《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

庄子在《徐无鬼》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贪鄙者对于财富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只要有可能就不会放过敛财的机会。这样的人一生在财富中钻营,忘记了生命的本质,结果财富积累越多,幸福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短暂的人生中又有很多事情比财富更有意义。人生是否充实,是否有意义与财富无关。或许我们应该学习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豁达,将财富看淡一些,去寻求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欲望只可浅尝,不可沉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人要戒哪方面的欲望做了阐述。

南怀瑾先生对“君子三戒”进行了解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有过分的贪欲,三四十岁身体就可能毁坏了。有许多中、老年人,就因为少年时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壮年戒之在斗,这个问题也很大,不只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如在事业的竞争中,处处想打击人家,使自己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说相当慷慨的人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吝啬。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

每一个人都有欲望,欲望充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只是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表现出各式的差异而已。有的人求安乐,有的人求长寿,有的人求名,有的人求利,总之大家都在追求着不同的东西。欲望深藏在人的心里,正是欲望促使我们不断向前。然而欲望就像一颗种子一样,一旦浇灌,就会迅速膨胀,直至塞满你的心灵。一旦放任欲望持续膨胀,人生就不会有满足,欲望的沟壑会越来越深,直至将我们折磨得体无完肤,毁掉我们的人生。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箕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后来,果如箕子所料,纣王荒淫无度,终“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箕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这只因为殷纣王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吗?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永无止境。而君王的贪欲,则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当然,贪欲并不是君王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有贪欲,一旦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捉弄。

欲壑深不见底,贪婪的人一心想填满它,却越发地无法填满,最终使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只能永远不得安宁地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惫与怨怒、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道德经》曰:“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必须学会“知足”,当欲望膨胀的时候,我们应该克制自己,收敛欲望,将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心不足蛇吞象”会使人堕入罪恶的深渊。心里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做到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都能保持一份淡然平和的心境,在知足中得以长乐。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来到了齐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范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经过他的苦心经营,没过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的家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齐王听说了之后,决定任用他为齐国的相国。范蠡面对这一殊荣,表现得相当忧心。他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会降临。”于是他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乡。

这一次范蠡去了陶邑,改姓朱,隐居了起来。没过多久,他又凭借自己的智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赢得了“陶朱公”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