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给自己制定战略规划的企业是不会长久存在的,它也许能盛极一时,但终究难逃失败的厄运。
——彼得·德鲁克
1.战略不是预测
【德鲁克箴言】
如果我们一味地预测未来,那只能使我们对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怀疑。战略规划之所以重要,正因为我们对未来不能准确的预测。
为什么说战略不是预测?德鲁克给出两个理由:其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每个人都可以看一看当前的报纸,就会发现报纸上所报道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十年所能预测到的。战略规划之所以需要,正因为未来不能被预测。其二,预测是试图找出事物发展的最可能途径,或至少是一个几率范围。但是企业的发展往往是独特事件,它将不在预设的路径或几率范围之内。预测往往并没有什么作用。
德鲁克认为,战略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他的组织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我们今天必须为明天来做些哪些准备?”问题不是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所了解的信息在目前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战略规划并不涉及未来的决策,所涉及的是目前决策的未来性。决策只存在于目前。
万科集团是国内房地产界的翘楚,其发展过程中的迅速转型为我们提供了明确决策目的的绝佳案例。
1984年,王石在深圳创建了万科公司。面对政策松绑的巨大市场空间,万科抓住机会,多元化发展,迅速取得了成功。公司创办后的前7年,万科的业务涉及进出口、零售、投资、房地产、影视文化、广告、饮料、印刷、电气工程等13类,可谓什么行业赚钱就做什么产品。这时候的万科坚持“做加法”。
1992年,中国开放房地产业。万科公司认为这是公司发展的大好机遇。于是,王石亲自带人到某房地产热点城市考察。当时该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热炒地皮。由于万科公司在房地产业已运作了几年,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名气,市领导便很重视。该市市长说:“市区的地已被圈得差不多了,你们要的话,还可以给一点,但都不大。这样吧,市区外围有一片40平方千米的土地,地价可以象征性地付一点,就算送给你们。”王石大喜过望,回到深圳后,到处扬言说万科要干大事业了。好在王石没有马上投资,否则今天的万科也许是另一番景象了。王石请了两位专家:一位是香港的投资分析专家,一位是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师,到该市给市领导讲课,意思是看怎么建设这40平方千米的土地。专家讲:1平方千米的土地,七千一平需要3个亿,40平方千米共需要120个亿。按照投入产出的平方米投入1个亿,产出1.3个亿,才能成为有效投资,使其投入不会闲置。按l:1.3的比例,120亿就要有156亿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该市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才15个亿。也就是说,万科要以当时年营业额不过三四个亿的力量,在这里造出l0个城市来。领导们越听越出神,而王石却越听越坐不住了。课一讲完,他便逃似的回到了深圳,从此再也不提40平方千米的事了。
通过这件事,王石便开始反省:身为决策人,对这么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居然没有看出它的荒谬性,而当时类似于这样以平方千米为单位的开发计划,又何止这一起?
王石意识到,必须明确万科公司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明确决策目的。没有论证的盲目投资,会给万科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在1993年以后,万科公司开始全面收缩业务,并且其力度之大为企业改造所罕见,在当时的决策者看来也不可思议。首先,在涉足的多个领域中,万科公司提出以房地产为主业,从而改变过去摊子铺得过大而主业不突出的现象。其次,在房地产经营的品种上,万科提出以中档城市民居为主,从而改变过去的公寓、别墅、商场、写字楼什么都干的做法。再次,在房地产投资地域上,万科提出回师深圳,由全国13个城市转为重点经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4个城市。最后,在股权上,万科公司对持有的全国30多家公司的股票开始转让。
王石通过反思企业的发展方向而敏锐地认识到明确决策目的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根据,使万科公司改变了多元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从而摆脱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短视导致短命”的悲剧宿命。
决策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决策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超前意识是一种以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对现实进行弹性调整的意识。它可以对前景进行预测性思考,可以使我们调整现实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帮助我们制订正确的计划和目标并实施正确的决策。
未来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眼于未来,企业就会遇到麻烦。哪怕是最大的和最富有的公司,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应警惕这种危险。
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能弄明白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对于更多的决策者而言,决策是为了什么则更具有启发价值。很多人认为决策就是为了赚钱,这似乎并没有问题,然而这种意识最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即什么赚钱干什么。在一个市场发育完整、经济活动相对理性的环境中,这种行为会被彻底地挫败。中国当代的管理者和经理人必须明白,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市场都存在很大的风险,谨慎决策至关重要。
由于市场同质化、产品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决策者面对未来,会充满各种各样的迷惑,决策者必须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回应。这就要求决策者明确决策的目的,明确了目的就明确了决策需要实现什么、需要满足什么。
1984年,本田技术研究所曾面临倒闭的危机,本田投下巨资增加设备,原本受欢迎的产品销路却大减。种种困难,使本田公司难以负荷。在这种情况下,本田却宣布要参加国际摩托车赛,要制造第一流的摩托车,争取拿世界冠军。
这个决策在当时业内人士看来,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但是本田的负责人有着清晰的目标,他期望这种决策能够为未来称霸全球摩托市场赢得先机。
这个决策出台后,激发了本田员工的奋进之心。本田负责人以身作则,为了研究开发技术,改良摩托车性能,不分昼夜,取消假日,每天都到公司努力工作。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员工,员工们个个精神抖擞,忘我工作,终于如期制造出第一流的摩托车参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本田公司也因此一举成名。
作为管理者,如果是不懂技术、不了解创新产品性质和特点的非专业人士,往往以短期投机为目的,他们总是想赚一把就走,结果导致决策的随意和混乱。他们所造成的一幕幕巨人崛起和陨落的悲喜剧,值得决策者警惕和反思。如果公司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长寿公司,就不能仅仅依靠决策者的个人判断,而需要建立一种决策优化的机制。因为一个不懂得有效决策的决策者,就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战略规划要有忧患意识
【德鲁克箴言】
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
德鲁克认为,明天终归要来,并且一定与今天不同。到那个时候,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如果没有为迎接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一定会遭遇发展困境,甚至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领导地位——遗留下来的不过是维护大公司运转的高昂开支。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企业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
因此,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尤为可贵。
百事可乐公司作为世界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谓春风得意,每年有几百亿的营业额,几十亿的纯利润。但是,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公司的管理者们看到汽水业会趋于不景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为避免被市场打败的命运,他们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员工们懂得公司在时刻面临着危机。但百事公司一路凯歌高奏,让员工相信危机这回事谈何容易?
公司总裁韦瑟鲁普决定要制造一种危机感。他找到了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重新设定了一项工作方法,将以前的工作任务大大提高,要求员工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5%。他向员工们强调,这是经过客观的市场调查后作出的调整,因为市场调查表明,不能达到这个增长率公司的经营就会失败。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感马上化为了百事公司员工的奋斗动力,使公司永远都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竞争状态中。正是这些,保证了百事公司能永远欣欣向荣地走向未来。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发展,世界着名的大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激烈。要是沉醉于自己的优势地位,就有可能遭到淘汰。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国企业都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百事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例。
在国内,很多企业也渐渐认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在实践中推行这种管理方式。江苏无锡小天鹅集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注重危机管理的例子。
被同行业称为“大哥大”的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2.2%,销量在全国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并成为国内洗衣机行业首家跨进亿元利润的企业。然而,这个行业的“排头兵”却在大好形势下,充满了危机感,采取令人警醒的“末日管理法”来鞭策自身不断进取,向世界高水准冲击。
集团董事长朱德坤对员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要求:要唱好两首歌。一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是《国际歌》。他强调,小天鹅的处境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工厂破产的人们,请跟我一起拯救小天鹅。唱《国际歌》就是要大家明白“世上没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道理。朱德坤认为,一个没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所以要求员工们天天唱这两首歌,唱出信心,唱出志气,唱出发展小天鹅的新举措!
小天鹅公司的领导班子非常精干,在他们的领导下,企业效益年年提高。然而,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危机意识。他们认为,众多企业在市场大潮中都领过风骚,有的青春常在,但有的却昙花一现,其原因在于经营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因为,一种产品的销量愈是接近鼎盛期,也就愈接近衰退期。所以,不管企业取得多大成绩,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刻刻与国内、国外同行中的先进企业比。只要世界上有一个企业排在你的前面,你就是落后的,就必须毫不松懈地追赶对方。这种危机感督促该公司全体成员,在班子建设、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做了许多超前性工作。
小天鹅把“末日管理”融入到决策、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把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作为企业“末日管理”的核心环节来抓。一次,有一批“小天鹅”洗衣机已装上火车准备发往广州,在抽检时,发现有一台洗衣机的排水管有轻微的漏水现象。有的人认为,排水管轻微漏水不算质量问题,换一根排水管就是了。还有的说,干脆把这台撤下来,重新换一台好的就行了。事情反映到朱德坤那里,他立即赶到现场,要求对600台洗衣机全部开箱检查一遍。尽管最后的检查结果是只有两台存在类似问题,但全厂员工的质量意识却提高了。
市场给予小天鹅的回报是等价的。小天鹅全自动洗衣机不但连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而且企业与五年前相比,产量和销量双双增加了10倍,效益增加了130倍。
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着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不要陶醉在一度的“卓越”里。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企业最辉煌的时候往往是没落的开始。
美国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说:“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商人,不是一个卓越的商人。”商人最危险的意识就是认为在完全胜任的领域可以放松一下。
比如,公司在同行业或本地区占有40%的市场份额,而最强的竞争对手只占10%。这时人的本性会使你因竞争差距大而感到自满,并且轻视任何一个敢于向你的领先地位发起挑战的“暴发户”。但往往正是这些不值一提的竞争者就可以把你毁掉。
赫伯特·曼利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赫伯特·曼利是美国业余高尔夫球顶尖高手之一。他曾经参加过一场美国业余锦标赛,对手是一个15岁的男孩,男孩被父母和邻居们簇拥着。比赛中,当曼利领先男孩4杆时,男孩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放声大哭。曼利感到他让男孩在父母面前丢脸而非常内疚。因此接下来的比赛他打得很糟,最终输给了男孩。曼利向他的教练、一个着名的职业高尔夫球手描述了这件事。职业高尔夫球手说:“你不应为男孩的哭声所动,在赛场上,你只能想到让对手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并且打翻他,碾碎他。”
所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时不应放松。对于一个不能居安思危的商人来说,真正的危机来得比他想象得快。任何公司都有一种危险的倾向:业务顺利时便洋洋自得,成功好像是想当然的。还有一种更危险的倾向:有些人固执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改变,他们坚信“水来土掩”的信条。顺境时他们很难想象逆境是什么样子,会以为现在的成功不会结束,或他们可以不断地重复成功。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领先地位总有要改变的时候。
这种“成功会带来成功”的错误推理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竞争对手。他们会打断你的好梦,并且办法很多。比如:其一,提高产品质量,削减你的市场份额;其二,降低产品价格,减少你的利润额;其三,发明新的产品,把你挤出市场,等等。因此,当你正设计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增长曲线时,肯定有人在想方设法抹去它或替代它。
在竞技场上,今天胜利而明天就可能落败。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变化比计划快”,督促自己远离“成功导致成功”的错误想法。
3.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
【德鲁克箴言】
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商业竞争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而不是花费精力来补自己的短处。
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商业竞争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而不是花费精力来补自己的短处。对于企业不太擅长的领域,尽量避免花费力气,因为要从“不太胜任”进步到“马马虎虎”,其中所花费的力气和工夫,要远多于从“一流表现”提升到“卓越优秀”。
在这方面,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理念充分地印证了这一推论。有趣的是,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正是在德鲁克的启发下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政府的高利率以及财政赤字政策,全球经济增长放慢。但是,随着技术加速进步、市场急剧变化,竞争更加严峻。在那种环境下,胜败立现。对企业来说,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有机会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