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选择
23483500000019

第19章 学会低头不要强出头(3)

包拯一生清廉俭朴。史书上说包拯后来虽然做了大官,地位很高,但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东西,都和他做布衣平民时没有什么两样。他被任命为陕西转道使后,本来应该穿上绘有新等级标志的“章服”上任。以示尊荣。而他可倒好,穿着原来的衣服就赴任去了。宋仁宗听后,十分赞赏。特地差人骑快马去追包拯,把三品图绘的章服赐给包拯。端州盛产砚石,早在隋唐之际端砚就久负盛名。历任官员在向朝廷交纳砚台时都要借机勒索。额外增加数量。加重人民负担,结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一改旧习,命砚工按进贡数量制作,自己一块不留,此举深受百姓欢迎。包拯离任时,砚工特地精制了一方好砚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婉言谢绝,“不带一砚归”。包拯晚年时,为教育后代,留下遗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清正廉明为本,逐渐形成巨大威势。史书记载说:“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当时的京城所在地开封府有传言说包拯好比阳间的阎罗,谁想买通关节,走走“后门”,搞点“不正之风”,那谁的官也就甭想再当了。包拯七次上奏皇上,要求严惩酷吏王逵,终达口的;他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也敢于指责官位显赫的国戚。国戚张尧佐身为宰相,搞得民困国穷,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要搬掉这个祸害。一而再,再而三。上奏弹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张的要职。包拯所做的一切,自然赢得人民的敬意。宋神宗时,西羌有一个将领于龙呵归附宋朝,他到京师见皇上时。要求皇帝赐给他包拯的姓。开封府署旁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下姓名和任职时间。包公曾任开封府尹一年多,也刻了上去。南宋时周密曾说开封府尹题名碑上的“包拯”二字:“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是阅为人民喜爱他,凡是到此地来的人,为表达敬慕之情,都愿用手指抚摸“包拯”二字所造成的。现在这块碑石还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为官的都清政廉明,不贪心,那么整个国家的政治也就搞上去了,经济实力也强盛了。盛唐时国力强盛,外族来朝,盛况空前,靠的就是一个“廉”字。在现代社会。这个道理仍然有用,而且作用更大,甚至连西方的从政者也取悉此理。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立国必须廉政”。李光耀本人带头廉政,住房和汽车都是自己掏钱买的。他有许多政敌反对他,攻击他。但没有一个说他贪污、腐化。政府中有名部长。是新加坡政界的元老之一,与李光耀有很深的私交。当人们揭发这名部长有贪污嫌疑,他找到李,希望李能保护他。李光耀却说:我要保护你,我这个党就站不住了。最后。这名部长在上法庭之前自杀了。李光耀就是靠着廉沾赢得了威信和民心,使新加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遇事不妨退一步

“善于放弃”是一种境界,是历尽跌宕起伏之后对世俗的一种轻视,是饱经人间沧桑之后对财富的一种感悟,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一种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会懂得放弃并善于放弃。只有在懂得并善于放弃之后才会敛集无尽的财富。

所以说,人生之所以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居家,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他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给予即是快乐

一个人,除非有助于他人。除非生活充满了喜悦与快乐,除非养成对人人都怀着善意的习惯,对人人抱着亲爱友善的态度,否则他就不能称得上成功,也不能称得上幸福。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宠爱自己的独生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没有一项欲望不能得到满足。父王的钟爱与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这位王子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然而王子却常常紧锁眉头,很不快乐。

有一天,一位巫师琳达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能有办法使王子快乐。可以把王子的忧容变作笑容。国王很高兴地回答说,“假如你真能办成这件事,那你所要的任何赏赐,我都可以答应。”

巫师琳达将王子带进一间密室,用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他把那张纸交给王子,嘱咐他走人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呈现出了什么。说完,巫师琳达就走了。

这位年轻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然后变成了这样的几个字:“每天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从巫师琳达的劝告去做,不久,他就成了全国最快乐的少年。

侮辱是成功的阶梯

从别人的轻蔑中,可以看出自己的微不足道,上进的人会拿別人的“白眼”做梯子,一步步青云直上。

在林肯尚未发迹时,曾是一个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起诉到芝加哥。当地的几个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见,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日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

那么,林肯怎样看待他们的侮辱呢?他把眼睛抬得更高,也用鄙视的态度来答复他们吗?不!如果他这样做,恐怕后来也不会享有那么大的名望了。

当他回到斯普林非尔时,他对別人说:“我从他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

侮辱的结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进,后来果然登上了很高的地位,当了总统。而那些从前侮辱过他的人,却还在做个平凡的律师。林肯抓住了他们送给他的“轻视”,拿来当做一架梯子,一步步地青云直上。

当然,鄙视轻蔑和调戏嘲弄是不同的,但它们产生的效果却是一样的。从前罗斯福总统就曾大大受过朋友嘲弄的恩惠。那些朋友们对于他丑陋的长相和虚弱的体格常常调笑,因此激起了他的奋发心,到西部去把身体练好。当他被人戏弄时丝毫不为保住面子而竭力辩解:反之,他对于他们的指责,完全坦然接受下来。

有一天,他在北德兰德斯,与许多同伴砍伐一块空地上的树木,以便在那里建筑一栋屋子。当傍晚下工时,工头问他们每人砍了几株,有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工人说:“皮尔砍了三十五株,我砍下四十九株,罗斯福则只有十七株;但他更辛苦,因为他是用牙齿咬下来的。”罗斯福在旁听了,想想自己所砍下的树,切口上确实是斧迹高低不齐,好像咬下来的一般,不禁连自己也好笑起来了。他老实承认自己的成绩,比起别人的,确实是相差很远。

又有一次,那时罗斯福是北德兰德斯牧场的主人。常常出外打猎,他为了知道射猎山羊的诀窍,打听到某处有一位著名的猎师,名叫威尔斯。便写信去请他来做教师。那封信的末尾说:“你想如果我去射猎一只白山羊,能够如愿以偿吗?”

那位猎师原是一个粗人,不懂礼貌,就在罗斯福那张信纸的背面,写了一封回信说:“假使你的猎术没有你的写信技术高明,那你即使看见山羊从你面前奔过,你也休想碰掉它的一根毫毛”。

如果罗斯福是一个好高白大、不能忍受丝毫侮辱的人,他接到这封回信一定会勃然大怒,绝对不会再向那得罪他的猎师请教了。但他当然不会这样做。他打了一个电报去,请那位猎师立刻动身前来。

罗斯福深知那位粗鲁但爱讲实话的猎师,比一些只知百般谄媚奉承、对于自己的话言出必从的人好得多。

谁都不会“一无是处”

当你把自己彻底放弃时,你就没有了选择,那就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法国文豪大仲马在成名前,穷困潦倒。有一次,他跑到巴黎去拜访他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帮忙找个工作。

他父亲的朋友问他:“你能做什么?”

“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老伯。”

“数学精通吗?”

“不行。”

“你懂得物理吗?或者历史?”

“什么都不知道,老伯。”

“会计呢?法律如何?”

大仲马满脸通红,第一次知道自己太不行了,便说:“我真惭愧,现在我一定要努力补救我的这些不行。我相信不久之后,我一定会给老伯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啊?将你的住处留在这张纸上吧。”大仲马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他的住址。他父亲的朋友叫着说:“你终究有一样长处,你的名字写得很好呀!”

你看,大仲马在成名前,也曾有过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然而,他父亲的朋友,却发现了他的一个看似并不是什么优点的优点——把名字写得很好。

把名字写得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然而,不管这个优点有多么“小”,但它毕竟是个优点。你便以此为基地,扩大你的优点范围。名字能写好,字也就能写好;字能写好,文章为什么就不能写好?

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不自信的人,切不可把优点的标准定得太高,而对自身的优点视而不见。你不要死盯着自己学习不好、没钱、相貌不佳等等不足的一面。你还应看到自己身体好、会唱歌、字写得好等等不被外人和自己发现或承认的优点。

你不会“一无是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在羡慕别人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

放弃维护个人“尊严”

只有放弃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我们才能有尊严,一味坚持自己的错误,能谈何尊严?

作为教师,也许“道歉”比“训斥”难度大得多。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小学教师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次“经历”:四年级语文单元测验,老师误将一位学生答对的题扣了分。卷子发下来,这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认为这道题这样答是对的。理由是……”老师重新看后作了纠正。按说这件事就过去了。不料,一会儿这位学生又举手:“老师,您错了,应该向我道歉。品德课上老师就是这么说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也愣住了。片刻,这位老师笑着说:“是我疏忽了。对不起!”我问这位老师:“您当时不觉得窘迫吗?”他却说:“像这样有道德勇气的学生,很少见,我喜欢。”

这句话深深地震动了我。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敢于坚持自己认知的正确性,要求教师纠正自己的错误已属不易,更可贵的是他用品德课上构架起来的道德标准待人处世。坚持学生和老师不仅在真理面前平等而且在人格上平等,更为勇敢。更何况这份勇敢还可能是要承担“胆大妄为”、“得寸进尺”。甚至“目无尊长”的嘲笑和训斥。

尽管道歉是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细节,但在我的所见所闻中,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道歉的并不多。因为,道歉对于老师来说,同样承担着“威信”一落千丈,学生效仿找“茬儿”等风险。但是,那位老师做了,他用自己的道德勇气呵护了幼小学生心田里刚刚萌芽的异常圣洁的光芒。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就是教孩子做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如果说“教书”是教师以知识的力量征服、感召自己的教育对象,那么,“育人”就需要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征服、感召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塑造和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人格上的“失足”,不仅会导致“育人”不能,甚至连“教书”也会难以为继。试想,如果那位老师坚持维护个人“尊严”。动辄训斥学生,那个小学生还敢与老师“据理力争”吗?

“做好人的工作要凭两种力量,一是真理的力量,一是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多数教师是比较注意的。可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形象呢?

承诺一个都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办不到,尽可以选择不对别人承诺。而一旦你作出了承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

马来西亚文人朵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答应不是做到》。作者在总结人们的应酬交际活动时,提出了一个值得交际者反思和重视的现象。文章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年轻的时候,我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然而过不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在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如果十个里有一个,就是你的幸运了。作者说,这类交际者“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走过,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刹时便无影无踪”。

作者在宽慰和谅解朋友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自以为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下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大家都说:“答应并不表示做到。”大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就连我自己,在社会上混了几十年,也已经学会了这种滑头的应对手法。已经世故圆滑得叫10年前的自己也认不得自己了。

然而。终于有一件事,使作者认识到了自己是陷入厂做人的泥淖之中,那是一种很少见面很少交往,也从没说过什么知心话语的朋友,他在4个月前说过要帮忙,而他居然真的去做了!

作者说,这件事让她汗颜,让她惭愧。她说原来的想法做法是要不得的作风,像政客们的做法,往往在选举前不断许下各种不管能不能实现的诺言,等一旦当选,做法却是另外一套。她提醒人们,做朋友不要做得像个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