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23488300000014

第14章 口才——生意是谈出来的(2)

对于普通人来说,倾听的最大用途就是可以帮助他人减轻心理压力。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遭遇逆境时,总会有找个朋友一吐为快的想法。科学研究证明,对于焦虑、失望、难过等心情,认真、有效的倾听往往能够在不经意中起到有效缓解的作用。美国内战初期,当时的总统林肯曾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他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于是,他找来了他的老朋友,向他倾诉自己的心事。当老朋友离开时,林肯的心情已经舒畅多了。因此,当有朋友来找我们倾诉时,我们一定不要拒绝,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与好友产生隔阂。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倾听朋友的心事,并尽力帮助他们,那么彼此之间的感情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那么,倾听是不是就意味着坐在那里听对方说个不停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里的“会”字,就表示倾听也有技巧。而实际上,听不仅需要技巧,更是一种比说还要高深的学问。通常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听众,必须掌握以下“听”的要领。

第一,专心。听人说话时,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紧跟对方的思想,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在交流时做到有的放矢,引起共鸣。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很容易使我们漏掉某些内容,从而造成双方沟通障碍,甚至引起他人反感。

第二,耐心。即使对他人的话题不感兴趣,我们也应该出于礼貌洗耳恭听,尤其是对方谈兴正浓时,我们更要耐心地听下去。当然了,如果对方的话题太过无聊,甚至令人难以忍受,我们也可以对其作出暗示。对方如果识趣,也一定会中止话题或改变话题。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以免影响双方交往。即使你不想与对方交往,但这样做起码对我们没有害处。

第三,虚心。无论对方说得对错与否,我们都应该在对方说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绝对不可以中途插嘴,一吐为快。当对方因为思路中断或知识有限无法继续说下去时,我们还应该适时提醒,以免对方尴尬。与此相反,随意打断他人、任意发表意见,或者嘲笑对方,都是极为失礼的表现,其结果也只能是引人反感。

第四,互动。听别人说话并不是一味地坐着不动,一个高明的听众,应该跟着说话人的思绪,并适时的用简短的语言(如“对”、“是”等)或者点头、微笑等动作与对方进行互动,表示双方所见略同。当然了,轮到我们发言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个不停,而是应当适可而止,做一个好听众。

能说还要会问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一定是人才。一个人的成功,15%要靠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85%要靠他的口才和交际能力。

——戴尔·卡耐基(美国成功学大师)

行销界有一句口诀叫做“问对问题赚大钱”,说的是那些成功的生意人与客户交谈时,并不是一味地喋喋不休、卖弄口才,而是都非常懂得问问题。之所以如此,盖因提问有助于我们摸清对方的底牌,并引导对方走向我们的预设目标。

几乎每个推销员在接受培训时都听过下面的案例: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上门的顾客差不多,但晚上结算时,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多出将近1/3的收入,天天如此。

原来,当人们走进右边那家粥店时,服务员总是笑脸迎人,手脚麻利地为顾客盛上一碗粥,并问顾客:“加不加鸡蛋?”

如果客人说“加”,服务员就帮客人加上一个鸡蛋。但顾客的需求不尽相同,有说加的,有说不加的,比例大概各占一半。

而走进左边的那家粥店,服务员同样是微笑迎人,盛上一碗粥,但问的却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客人多半会笑着说:“加一个。”

当然也有不吃鸡蛋的,但是极少。因此一天下来,左边这家就要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卖出很多鸡蛋。

当然了,实际运用当中,“问对问题赚大钱”绝不是询问顾客加几个鸡蛋这么简单。问对问题赚大钱,关键在于“问对”,如果问得不对,还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对方的隐私、比较刁钻的问题、对方很可能不知道的问题,等等。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问对问题”呢?事实上,由于顾客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个问题绝没有什么固定公式。有鉴于此,我们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且实用的提问方式罗列如下,以供读者朋友面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时区别使用:

1.旨在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着猎奇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点,就可以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接近对方。比如,某服装厂业务员小赵,多次被某大型百货商场的老板拒绝。经过调查小赵得知,对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商场的服装专场一直在销售另一家公司的服装,负责这一业务的主管认为没有必要再进别家的产品。

于是,小赵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拜访。他早早来到该主管的办公室,还没等对方下逐客令,小赵就直截了当且非常诚恳地问道:“您能给我十分钟时间,就一个经营上问题,让我提一点建议吗?”

小赵的话引起了主管的好奇心,于是主管请他坐下详谈一下。至此,不管双方接下来的谈话是否顺利,至少小赵已经掌握了主动,为他成功说服主管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2.旨在满足虚荣心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赞美。大多数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嗜好,特别是那些自认为经验丰富和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人。为了迅速地接近他们,也为了让对方愿意接纳你,你不妨使用“求教式”提问法,比如:我非常想知道,您是怎样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立了这么大的事业的?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就是给我们自己机会。

如日本保险大王原一平,他最初去拜访建筑企业的老板渡边先生时,渡边并不想理会原一平,一见面就给原一平下了逐客令。原一平没有退缩,而是问渡边:“渡边先生,咱俩的年龄差不多,但您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您能告诉我吗?”

面对求知若渴的原一平,渡边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他请原一平坐下,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史。这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由始至终,原一平除了认真地倾听,还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以示请教。最后,原一平并没有提到自己的主题——保险,而是对渡边说:“我很想为您写一份有关贵公司的计划,可以吗?”渡边欣然答应。

回去后,原一平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准备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计划书。后来,渡边依照该计划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具体操作,结果效果非常显著,公司业绩提高了30%!渡边非常高兴,把原一平视作最好的朋友。自然,原一平也“承包”了渡边建筑公司的所有保险业务。

3.旨在甄别潜在顾客的问题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能否把商品卖给顾客,关键还取决于顾客。而决定顾客是否购买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顾客是否有钱购买;二、顾客是否具备购买的决定权;三、顾客是否具有购买欲。换句话说,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顾客,你就不应该浪费感情和口水。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潜在顾客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问对方一些谨慎的、一般性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回答找到答案。

比如,某电脑推销员经常这样问:

“您正在使用的电脑是哪个品牌?”

“您准备把电脑放在睡房还是书房?还是其他地方?”

“您一天大约上网几小时?”

“您买电脑主要是娱乐还是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他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是一个真正的潜在顾客,还是只凑热闹而已。

4.旨在掌握主动的反问

有些顾客喜欢提一些与产品无关紧要乃至刁钻的问题,这时候千万不要烦,因为只需一句反问,我们不仅能重新掌握主动,还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潜在心理。比如当顾客问:“您这口红还有其他颜色的吗?”你就可以反问对方:“请问您喜欢什么颜色的?”

5.旨在警告对方考虑后果的问题

对于那些试图挑战规则,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必须及时地暗示一下,这时候,恰到好处地运用提问的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来这可以敲山震虎,二来也不伤和气。比如:“您是讲究商业道德的,当然不会随便更改合同的,对吧?”

6.旨在讨价还价的问题

如果对方开出的条件不太理想,或者对我们提的条件过多,不妨用提问的方式和他讨价还价。比如:“如果我们增加购货量,贵方能否在价格上优惠一些?”

7.旨在确认判断的问题

如果对方的观点比较含糊,不妨这样问他:“根据我的理解,贵方是不是要增加订单?”

8.旨在引导对方的问题

也就是像前述卖粥服务员那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让对方在有利于自己的范围内选择答案。如:某商场休息室经营咖啡和牛奶,刚开始服务员总是问顾客:“先生,喝咖啡吗?”或者“先生,喝啤酒吗?”结果销量平平。后来,老板要求服务员换一种问法:“小姐,请问您是喝点咖啡还是啤酒?”结果销量大涨。

这一原则还适用于邀约。运用时可变“您哪天有时间,我们面谈一下”为“您明天有时间还是后天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