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23488300000027

第27章 逆势——别按常理出牌(1)

我的特点是不按常理出牌,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做。我并没有蔑视规则,而是自己琢磨规则,创造规则。

——史玉柱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我们也会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巴菲特(全球著名的投资商)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李克,即是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李悝,他在魏国担任相国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其中有一条专为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后来,李悝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思考出了一套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策略,归纳起来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说白了就是别人不要的商品我就要,别人要的商品我就给予。在当时,主要的商品无非粮食和布帛。谷物成熟、谷贱伤农时,他便低价买进粮食,出售此前储备的丝、漆;蚕茧结成时,大致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便买进绢帛绵絮,高价出售粮食。在一买一卖之间,牟利致富。

有人认为,白圭的策略并非源自李悝的“平籴法”,而是从陶朱公范蠡的老师计然的“十二循环说”中悟出的。所谓“十二循环说”,简单来说就是计然认为,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一般来说每隔三年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如前三年中有一个好年景,那么此后的第三年往往是大旱之年,大旱之后往往又会大涝,涝年之后则是好年景。在好年景和荒年之间,谷物的价格会有一倍的差异……曾经“三致千金”的范蠡,便是根据老师计然的这一理论,于丰收之年粮食价格较低时大量收购,等到歉收及饥荒的年景再陆续出售,赚取差价。除了经营粮食,范蠡还经营交通工具:车和船。一般商人总是旱时造车,涝时造船,或者旱时改船为车,涝时改车为船,惟独范蠡反其道而行之,天气旱得厉害,他却将收购来的木材全部用来造船。正当人们讥笑他不识时务时,洪水来临,还没等别的商人造船,范蠡事先造好的船只早已推向了“市场”。

白圭和范蠡都是我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大商人,前者被后人尊为“商祖”,后者则被尊称为“商神”,但“祖”也好,“神”也罢,他们的理论却一点儿也不深奥,无非就是利用时间差贱买贵卖而已。所以,自古以来,但凡经商者大都擅长此道。故有商谚称:“屯得应时货,自有赚钱时”。

当代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提到过的借势而起的“养鸡大王”韩伟,有一年,国内市场上的鸡蛋价格由于供应过剩暴跌,很多专业户、养鸡场纷纷杀鸡转行,但韩伟却花大价钱育雏鸡、扩大蛋鸡规模。转过年来,鸡蛋价格忽又猛涨,韩伟因此大赚一笔。很多人搞不懂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市场上鸡蛋多了、过剩了,价格必然下跌,而一旦养鸡专业户纷纷“大开杀戒”,鸡蛋的来源就会减少,市场上鸡蛋少了、缺了,价格必然又会猛涨。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在商品贬值之际大量购进,肯定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将资金浪费在无利可图的商品上,还有可能被套牢,赔个精光。客观地说,有些商品的确不适合囤积,尤其是在生产力发达的当今社会。但纵观当今大势,很多东西只能是日益升值,这一原则也至少适用于大多数领域,只要沉得住气,熬过利润回报周期,等到该商品价格重新攀升,那些早有准备的人必然能掌握完全的市场主动权,稳赚不赔。

中国某著名投资大师说过:“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要想做好投资,一定要把目光投向没有人关注的东西,把眼光放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和良好的催化剂。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相反理论”的运用,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不管怎样,投资方法最终都是统一的,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一定不离“相反理论”。”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整个社会过于急功近利,对短期收益考虑过多,中国法制环境也很不完善,因此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对大多数中国股民来说都是个伤心地。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股市本身并不产生利润,股市博弈本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跑,你不赔谁赔?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借力、借势、顺势的重要性。不过顺势绝非无往不利。在股市等投机市场尤其如此。一支股票看起来挺“牛”的,但你刚刚买完,它就毫不客气地“熊”了;当你咬牙切齿自认倒霉把它卖了,它却开始反弹,让你后悔不迭又百思不解……“势”不会凭空出现,你眼中的“强势”和“弱势”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庄家和大户炒作的结果。如果你不能明察秋毫,那你只有赔钱的份儿。相反,如果你能够看出其中的微妙,恰到好处地或顺势而为,或逆势而行,股市好坏都不影响你赚钱。

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大街上血流成河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有一次,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问“超人”李嘉诚:“您这些年投资上最成功的思路是什么?”李嘉诚说:“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李嘉诚这句经典语录被不少投资者奉为金科玉律。不过对这句话诠释得最到位的,还是这位超级富豪自己。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靠做塑胶花起家的。塑胶花不仅让他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并为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早在开发塑胶花之前,李嘉诚就预见到,塑胶花只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只能风行一时,有生命的植物花卉回归人们的生活,是迟早的事。因此一有空闲,李嘉诚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塑胶花还能“开”多久?什么时间会结束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不断地向李嘉诚敲响警钟。首先,香港塑胶厂已是遍地开花,塑胶花简直都快泛滥成灾了。从1960年至1972年,香港从事塑胶业的厂家从557家爆增至3358家,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厂家都生产塑胶花。

李嘉诚深知,塑胶花业如此兴旺,一方面在于这种产品本身所具备的某些优点,另一方面是它迎合了人们追求时髦的心理。但时尚和时髦是不会停滞不前的,曾几何时,富人穷人,全都以系塑胶裤带为荣,可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系塑胶裤带?经过时间的检验,人们觉得还是真皮裤带好。塑胶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塑胶花可以以假乱真,也不用照料,但它毕竟是塑胶花,难以替代充满自然气息的植物花卉。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像当初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美家庭青睐塑胶花的消息一样,李嘉诚又从一份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有些家庭已经把塑胶花扫地出门,重新种上了天然的植物花。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需求量日益减少,最后只能导致恶性竞争。

再次,不仅香港生产塑胶花的企业越来越多,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塑胶花。而香港的劳工工资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由于塑胶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也很有限,因此它的发展注定无法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