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23488300000008

第8章 知识——想富口袋,先富脑袋(1)

先满脑袋,再满口袋。脑袋满了,口袋自然也就满了。如果脑袋不满,满的口袋也会漏空。

——王选(“三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

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我直到现在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光更加开阔。

——比尔·盖茨(微软董事长,曾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

两年前,笔者曾在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可谓受益匪浅。我的老板、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创办人、秘书长张平老师,是一个大师级的智者,他有一个“当‘二老’、富‘二袋’”理论,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演讲,张平老师援引一位出版界人士的话说:“目前,中国出版的图书至少有一半卖不出去;在卖出去的一半当中,又有一半压根没人读过;在有人读的那一半当中,还有一半人读不懂……究其原因,一来在于中国人把教育看得太重,却不把学习当回事儿,二来人世间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的人,我们称之为老师;把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的人,我们称之为老板。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怎样当“二老”,怎样富“二袋”这一传统难题……今天在座的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大家之所以坐到这里,花几万块钱听我在这里忽悠,就是感觉自己脑袋里没货,心里没底。大家今天的成功,自然有能够成功的道理,但是大家心里清楚,你们的成功并非必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赶上了好时代。我自己也曾经经过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也曾拎着个蛇皮袋子去广东、深圳,那时候是只要有胆量就能赚到钱。现在不行,十亿人民九亿商,一个比一个有胆量。竞争越来越激烈,赚钱也越来越难。不仅赚钱越来越难,恐怕到手的财富也越来越难保住……”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也曾作过一个类似的假设:如果把全世界的现金及产业全部混合在一起,然后平均分配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那么不出半个小时,这些原本财富均等的人的经济状况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有人因为没有能力保卫财产而丧失了到手的一份;有人因赌博一败涂地;有人会因盲目投资受骗上当……这样不出3个月,贫富悬殊的状况就会接近平均分配前的水平!我们姑且抛开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它至少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的财富与他的能力紧密相关。如果你本身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再大的家业最后也不免败坏一空。谁也不想败家,谁都想让自己的口袋更鼓一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真正的贫穷,不是口袋空空,而是脑袋空空。发财都有一个过程,才能的积累,也就是金钱的积累。

那么,才能又从哪里来呢?怎样才能脑袋不空钱袋鼓?当然是读书。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至今日,虽说读书已经不再是人们出人头地、成就自我的惟一途径。但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离不开他的核心价值,而大多数人的核心价值都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的经验,即从书籍中得来。

孙正义23岁时曾因肝病整整住了两年院,期间他一共读了4000多本书,平均一天5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早在接任海尔之前,就研读了包括《易经》在内的许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企业各方面(财务、销售、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由于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张瑞敏每次到机场候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候机厅的书店里买最新的管理方面的书籍,然后在飞机上畅游书海。

每年都写一本随笔送给学生的俞敏洪,把读书数量视作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的重要标杆。他说:“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创新精神。新东方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其次是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无穷动力。基于此,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都是我面试。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回答只读了几十本,那我肯定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而我的班长王强,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平均每天一本。有人会问,读完书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好比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我也是谈过恋爱的!’”

比尔·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曾经从头到尾读完过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成功后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我直到现在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光更加开阔。”后来,比尔·盖茨还发明了闭关读书法:每年进行两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闭关期间,把自己关在一栋别墅中,闭门谢客,读书充电,思考未来。据了解微软发展轨迹的人说,他每次闭关之后,微软都会有惊人之举。

“抢学问”是李嘉诚创造的词语,从小他就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三岁就能背诵《三字经》和《千家诗》。上小学后,他不满足于老师讲授的诗文,常常把祖屋藏书阁中的线装古籍翻出阅读。长大后,李嘉诚求进步、求学问更是没有一天停止过。他曾经说过:“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要羡慕有钱人,想富口袋,先富脑袋。

知识是永恒的财富

如何创造财富?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应该是主要的源泉,这一点我想还是肯定的,所以创造财富首先还是要依靠劳动。但是,我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定义在今天应该和一百多年前是不一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对劳动者本身,也是从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进入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就很清楚,从我们国家来看,也是在向这个趋势上转变。

——成思危(著名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的民族。有人甚至说,犹太人在家中打个喷嚏,全球的富翁都得感冒。那么,犹太人凭什么?

答案是重视知识。在每一个犹太家庭中,孩子刚刚懂事,母亲就会拿出犹太民族的智慧圣典《塔木德》,滳一滳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亲吻书上的蜂蜜,并告诉他:“书是甜的,你要爱书。”

犹太人认为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很多犹太儿童三四岁时便开始接受各种教育,每个孩子走进教室时,都会受到大家热烈的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待孩子再长大些,父母就会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父母就会耐心地引导孩子:“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实在答不出来,父母就会直接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知识。知识是别人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失去它。只要有它,就有一切。”

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知道这样一则故事:

一艘轮船航行在大西洋上,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智者)。闲来无事,人们侃侃而谈,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不可开交。最后,贫穷的拉比也加入了进来,他说:“我觉得要论财富,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富翁们也没拿他当回事,心说,你一个穷鬼,吹吹牛罢了。谁知过了几天,在一片险恶的海域,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他们杀死了船长,然后将富翁们引以为豪的财富全部洗劫一空,所有人都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后,因船长已死,也无继续航行的资金,这艘船只得停在了最近一个港口。曾经的富翁和拉比依次下船,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渊博的知识而被当地人所器重,做了当地人的教师,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和尊敬。而那些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富翁们,却只能干些体力活艰难度日,朝不保夕。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对那位拉比说:“你那天说的话真对。再多的财富,也有可能在一夜间失去,而一个有知识的人,却会永远富有。拥有知识,等于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