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培养非常规的领导力
23489800000012

第12章 能力(1)

你所处的职位并不意味着你有权力去命令别人。它却意味着你有责任去指导你的下属,而你的下属也欣然接受你的指导。

——约翰·阿尔代(管理学专家)

1.领导者必须是有效的沟通者

领导者,既要注重第一印象的作用,同时也要对被领导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因为领导者必须通过他人才能完成事情,切不可因第一印象不佳而对其人表现出任何形式的不礼貌,否则将影响你今后与他的关系。要记住,你是一个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至关重要,切不可凭第一印象对下属的去留或工作安排做出轻率的决定。如果那样的话,你很可能会放过一个有才华的人,或者尤其糟糕的是,你也许把一个庸才安排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因此,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来启发、鼓舞和带领、指导,并且聆听他人。唯独通过沟通,领导者才能使人们将他的目标内化,并付诸实行。

你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何?沟通是你经常性的要务吗?你能够为启发人、鼓舞人采取行动吗?当你传递心中的想法时,你的听众能够听懂、接受,并且实行吗?当你一对一与人谈话,或是对群众说话时,你能够立刻激起共鸣吗?如果你心中深切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然而人们却不能认同,那么障碍或许就在于你缺少有效的沟通能力。

在东汉末年,有一次诸葛亮向庞统推荐刘备作为辅佐的对象。庞统手持诸葛亮写的推荐书来到刘营,直接去见刘备,仿效古人毛遂自荐之法,而未出示诸葛亮所写的推荐书。看来庞统是要考察一下刘备的为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要获得初步的人际知觉。可是刘备见庞统自傲无礼、形貌丑陋古怪,心中不悦。但为了实现自己招贤的诺言,还是给了庞统一个小小的县官当当,可见刘备对庞统的“知觉”是不佳的。庞统不满意刘备对自己的轻视,但毕竟有事先得到的关于刘备爱才的说法,所以未曾辞去,他要做进一步的观察。诸葛亮归来,见刘备如此处置,大为吃惊,言明庞统就是人称“王辅之才”的“凤雏”先生。刘备急忙去请,委庞统以重任,方才握手言欢。从此三人相处很好,庞统终生辅佐刘备,立下汗马功劳。

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话不当,不但会妨害沟通的成效,而且还会带来很多麻烦。尤其作为领导者,更需要善用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者都知道把注意力放在沟通的对象上。他们深知,若不先了解听众,绝不可能有效地达成沟通。当你在与人沟通时,无论是对一个人或10000人,都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可能有哪些疑问?我想达成什么目标?我有多少时间?如果想成为更理想的沟通者,你必须是听众导向型的人才行。人们之所以对杰出的沟通者很感兴趣,是因为杰出的沟通者首先对听众产生兴趣。

松下认为,高明的人在于懂得欣赏别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去挑剔他。对下属的业绩,最少也应以四分怀疑、六分认可的态度去观察评价,这才是懂得欣赏下属的优秀领导者。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固然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更主要的是,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作为领导者观察自己的下属时,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物,而且他们有着形形色色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的沟通水平,才能在社交场所做到左右逢源,应付自如。

当你与他人沟通时,千万别忘了沟通的目的乃是为了促成行动。如果你只是把大量的信息抛出去,那并不是沟通;真正有效的沟通是要让他有所感动、有所牢记,并且有所行动。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你的管理能力就会逐步迈向新的台阶。

一条是沟通能力,另一条是管理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你每天需要做三四个演讲。

2.短时间内创造惊人的价值

对领导者而言,工作中如何指挥别人是关键。而如何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效,才是指挥的前提。由于惰性的作用和害怕冒险心理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按熟悉的、稳妥的方式行事,这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思想变得僵化,因循守旧。思维定势是创造力的大。作为领导者,应该不断从习惯思维中跳出,求新求异。

一种管理观念的新旧,往往给人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在人们的印象中,以往的领导者是那些穿长袍马褂、带瓜皮小帽的,而现在的领导者则是穿着运动服在操场上健步如飞的形象。

一本名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书使“效能”一词为人们所重视。在此之前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效率”一词似乎退居了二线:其实“效能”一词本身具有“效率”的含义,但“效率”一词的含义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却是做“做正确的事”。

领导者如果不善于管理自己,使自己的工作有效,就不可能很好地指挥和管理下属。企业里传统、文化、制度、行为和风貌,以及效率与业绩,都要通过领导者自身的效能来实现和表达。

一个领导者工作效能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其确定的目标方向是否正确。如果方向目标正确,那么工作效率越高,效能也会越高。如果方向目标错了,是个负数,那么工作效率越高,效能的负数也就越大。

目前企业组织里的一般情况是:效能是一个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的特殊技能。但是,真正具备这种特殊技能的知识者仍然为数很少。然而,今天企业组织里又多由庞大的知识工作者构成: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由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甚至有的还在实践“学习型组织”,而组织效能却非常不容乐观?

什么叫效能?只有组织内部的人对组织做出贡献时,他们的工作才算有效。贡献越大,效能越强。对一个企业来说,那些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把他们放在需要担负责任并能做出决策和具有职权的岗位上,他们就是领导者:反之,我们所见到许多领导者却只不过是别人的上司而已,他们对组织的经营能力并不发生重大的影响:这样的企业又怎能有“效能”可谈呢?

企业里的领导者不仅要讲效能,还要充满活力。有人将有活力的领导者比喻成领头雁,既充满活力,又颇具王者之风。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富有效率的领导者,做事常可分为三步——筹备、审议、执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议时博采众论、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筹备知执行的人手却应当尽可能地少而精。

在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先准备一个草案也能有助于提高效率。即使这一草案在审议中完全被推翻,这也意味着事情获得了进展,因为这就否定了不合理的方案。

对于饱经世事的人,自称无所畏者是轻率可笑的。其实,既然荒唐就是不美的品格,那么对于无畏无忌的狂妄者,总是很少能避免荒唐的。最可笑的事无过于一个吹牛皮的狂人被拆穿了。因为这种人不懂得,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留点进退的余地。这种狂人办事,就好比下棋陷入僵局,即使不分输赢,也使得这一局棋无法再走下去了。我们要时时注意,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因此,勇气不利于思考,但却有利于实干。因为在思考时必须预见到危险,而在实干中却必须不顾及危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所以,对于有勇无谋的人,只能让他们作帮手,而绝不能当领导者。

作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进行的五种基本的“修炼”:

第一,高效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把他们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第二,高效能的领导者要重视对外的贡献。他们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效而奋斗。

第三,高效能的领导者要依靠各种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级的长处,以及所处环境的长处。也就是说决不能依靠他们的短处。

第四,高效能的领导者的精力要集中于少数主要的领域,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成绩就能产生成果。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要做“万金油”,“自己什么都能”。

第五,高效能的领导者必须作有效的决策,即在正确的程序中采取正确的步骤。这是很重要的。

有效的领导者知道,如果要管理自己的时间,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上是耗用在什么地方。

3.知人之短,观人之长

一名出色的领导者,一定要识人之长,然后用人之长,这样既实现了下属的个人价值,又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这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多见下属的长处,尽量少见其短处,以七八分精力来挖掘下属优点,用二三分精力注意下属缺失,这是用人重要的原则,也是做一名成功领导者必备的技术。

“用人如用器”,即用其长,避其短。对待不同的下属、不同的条件,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进,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的人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因此,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再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听说某人可杀,然后去了解,发现他该杀,再杀他。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所以古人认为对下属的贤能要能够体察而使用,这是强国利民的关键。

李广将军的众多家臣中,有一个人经常哭丧着脸,令人生厌。一次,其他家臣向将军打小报告说:那个人的脸长得真不吉祥,令人看了就不舒服,将军用他实在不体面,会闹笑话出事的,不如早点把他辞了算了。而李将军却说:“你们说的是有道理。但没有比他合适的发丧使者,是不是?”众人点头称是。李将军接着说:“记住,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要用各式各样的人才是。”

可见,作为一名领导者,同样要用人之长,使其各尽所能,这样公司才能蒸蒸日上,不断壮大。

许多领导者常常感叹人才不足,总是“人到用时方恨少”。然而,世间人那么的多,人才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老是会发现别的企业或别人手下的人才比你的多呢?你曾经静下心来,思索过这个问题吗?你的答案是什么?是你遗漏人才了吗?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朴射封德彝说:“使国家安定,最根本的问题是选贤任能。近来,我命你推举良才,但一直没有看见你有所推荐。治理国家的任务很繁重,你应为我分忧担劳。你一个人也不举荐,我将来依靠谁做左右手呢?”

封德彝回答说:“臣虽愚昧,哪敢不为陛下尽心呢?但是我一直没有发现谁有奇才异能。”

“以前圣明之君,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都是晋级使用当时的人才。”唐太宗急切地说:“难道我们一定要等到梦见传说,遇见吕尚这样的贤臣,然后才去治理朝政吗?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只怕被遗漏而不知道罢了。’’

封德彝被说得满面羞愧,退了下去。

唐太宗说:“圣明之君,使用人才就如同器物一样。”太宗言下之意是什么?是人才如同器物,各有其优劣点。用人如用器物,只用长处不用短处。

对待不同的下属、不同的条件,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领导者提拔人才应当不拘一格,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就将其忽略,打入冷宫或束之高阁。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该尽其用。这是最起码的用人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领导者过于苛刻地要求别人,任何人也永远不可能使你满意,你也就可能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拢。这样,既会伤害别人,也将使自己和周围的同事处不好关系,这是一大问题。

一个曾受到大家诽谤,别人都认为是不可救药的人,经过你的仔细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个人很有才华。这时候,你就应该大胆的将这位下属提升起来。

对于曾经犯下错误的下属,领导者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发现这位下属的可贵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把他提升到一个新的岗位上来。

对于一个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的下属,你并不是以貌取人,而应该考虑到他的真才实学,把他从众人之中选拔出来。

对人求全责备,还与不善于观人之长有很大关系。有的人看问题不全面,观人唯观其短,不观其长,或者是善观人短,不善观人长。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使你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你的领导者威信才能逐步建立。虽然你提拔的人才一时还不能做得令大家满意,但你不必过于着急,是金子,终归有一天会发光的,这只是迟早的事情。关键是你提拔的下属是不是真正的金子,正确有效地提拔下属,能很好地证明一位作为选拔者的领导者所具有的用人素质。

纵观历史,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明白此理,因此总是知人其短、观人其长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白虎殿论治时,讲了三种人可称为“忠贤之士”,除了“上等之贤”比较“全面”,其“中等之贤”标准是:“博习古人之言,深知已成之事,其心虽忠于辅国,而胸中无机变之才,是古非今,胶柱鼓瑟,而强人君以难行之事。然观其本情忠鲠,亦可谓端人正士矣。屡遭斥辱,其志不怠,此亦忠于为国”,这里面,就包含有不少缺点、弱点。而“下等之贤”毛病就更多了,这些人虽然饱读经书,但是拘谨于古人的做法,不了解时事之变迁,每次上朝,都高谈阔论,自以为是在进谏,却连什么应该在先,什么应该在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都不知道。

让他们谋划事情,他们自以为应当实行的却并不切合于实际情况。皇帝听从他们的建议,他们就自以为是;不听他们的建议,就说皇上不纳谏。这种人既无利于国家,还白白使皇上背上了拒谏的名声。其实这种人心地里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不明白时事的变迁更换而已。你看,连这样不明不智的人,朱元璋仍能称之为“贤才”,也要任用,盖因为看到了他们“亦忠于国”“心亦无他”,这也算是可取之处。

如果下属能从领导者用人态度上感到你办事的公平合理和严格,那么,你就会受到下属的信任,你的领导者地位才能更稳固。

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4.让下属把不愿意变为愿意

为了一种对自己、对别人、对集体、对事业的责任,人们有时候必须认真地对待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把它们做好。

有一位着名的田径教练,每当逮住运动员便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把头发理短。据说,他所持的理由是:问题并不在于头发的长短,而是在于他们是否服从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