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是一种活法
23490300000015

第15章 淡定的活法(1)

人生在世,淡定最好。《黄帝内经》载:“恬淡虚无。”淡定来自人生的积淀,能淡定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放下过多的欲望,平衡生活得失,经营内心田园,这才是通往平静、从容、幸福的大道。

1.以平常心看待福祸

“平常心”虽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在生活中却是人人都难超越的一道坎,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并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怎样保持一颗平常心,更不懂得怎样来利用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心境,持平常心的人,不仅要对周围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要对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唯此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平静和谐。

慧能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的这种超脱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最好的解释。他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相反他所要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无时不乐也无时无忧。一个聪明人,绝不会因为得到而狂喜,亦不会因为失去而沮丧。能做到这一点,你才不会每天生活于坏情绪之中,从而收获人生路上甜美的果实。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的石苞可谓是最懂得如何面对“幸运”和“不幸”的人。石苞是西晋着名将领,深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他并不因此而轻狂,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一切。那个时候,天下还未统一,吴国经常来骚扰,因此司马炎便派他带兵镇守边防。尽管石苞很受人爱戴,但是在官场中,总有人想要加害他。

有一次,一位名叫王琛的官员。利用民间歌谣,悄悄密报石苞背叛晋朝,意图谋反。甚至,还有一位法师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位,因此,晋武帝就开始怀疑石苞了。可以说,石苞此时到了人生的转折点。突然,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准备派大军进犯的报告,于是石苞准备抗敌,开始修筑防御工事。然而,石苞的这个行为,却让司马炎认为这是他造反的苗头。于是,司马炎召见石苞的儿子石乔。石乔也是当朝官员,然而他却没有面见皇上。顿时,司马炎大怒,秘密派兵准备出讨石苞。

这一切,石苞都还被蒙在鼓里,依旧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当大兵杀近时,他还莫名其妙。不过他想:“自己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忠诚为国,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昵?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武器,打开城门,没有做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石苞的这一行为,让司马炎顿时清醒过来,他想:“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石苞如果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防御工事,大兵到来他早就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司马炎并不糊涂,经过番仔细揣摩,晋武帝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

石苞这种泰然处之的心态,给自己未来的平反昭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意外的危难面前,在事情的紧急关头,更应该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要多一份耐心,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和危难处境,要耐心对待,不要因此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不能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只要坦荡无私、冷静面对,总会云开雾散。同样,在“福至”的时候,石苞也没有狂妄,从而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

我们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顺而得意,也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逆而失意。失意与得意,相互的转化,往往只在一夕之间,甚至,只在一瞬之间。

佛教认为,世界是因缘的、联系的、互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非我们自己可以预测与左右。现实中的我们,自己无法把握自己,除非,你寻找并把握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世界是规律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规律不会让你永远倒霉,也不会致你永远幸运,除非,你超越了人的概念。佛教有个故事,很有趣,论证了祸福相倚的道理:

一次,有个国王与宰相一同打猎,国王一手指被花豹咬去半截,宰相安慰国王说,少一块肉总比少一条命来的好,这也许是好事呢。国王听了,很生气,以为宰相说风凉话,便把他关进大狱。一日,国王微服私访到一部落,被一群野蛮人捆绑走了。部落祭司要以国王作祭祀满月女神的祭品,准备把他煮了,因为国王的丰润令祭司满意。当祭司再认真检查国王的全身时,发现国王手指缺半截,身体不全是作祭品的大忌,祭司很可惜地叫人把国王放掉。回到皇宫的国王想起宰相的话,对宰相的气也就消了一些,就把宰相放了,同时,不忘报复式地回敬宰相一句说:我少了一截指头,确是好事,但你白坐了这么久的牢,又算什么好事呢?宰相回答说:是啊,我的坐牢确是好事啊,否则,我必随你微服私访,一定也被抓,当你不能成为祭品时,祭品一定就是我了。国王一听,无话可说,暗暗敬佩宰相,对他更重用了。

人总有得志之时,也有失意之时,它们不会平空消失。所以,改变的,就是对于它们的态度。“一时之胜不足喜,一时之败不足悲”,只有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波澜起伏。

2.拒绝浮躁,回归内心

着名作家贾平凹写过的一部小说《浮躁》,书中以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看得很重。但经历近几十年的社会改革后,尤其是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而那些不讲道德,投机钻营的人却都生活的人模人样,很吃的开。这就使受过传统教育的国人心里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浮躁情绪;大而公的平均主义的失败,也使国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那些假大空的精神、理想失出了信心,没有了理想与信念,有的只是一切向钱看的心态;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法制的不健全,使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分子、官倒、不法的投机分子一夜暴富,使国人产生了仇富不平衡的心理;生活虽然富裕了,但高额的教育卫生费用,又使国人产生了对将来没有信心的情绪。这一切,都促使国人普遍产生了浮躁的心态。

具体到个人身上,浮躁常常表现为: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等等。比如看书,书在眼前像梦境一样凌乱难懂,即使强迫自己看下去,意识也只是在字面上一掠而过,什么也没记住,心思根本不在书上。也就是说,只是具备了一个看书的姿态和形式,实际效果其实等于零。浮躁往往会使你烦躁难耐,任何事情都会让你大动干戈。好事来了,往往会兴奋得难以自制,甚至得意忘形。但如果有坏事光临,便会立刻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痛不欲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浮躁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眼见的各类速成班比比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态。还有这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不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并为自己的浮躁行为去找借口。浮躁对社会也是如此,它会令整个社会涣散,人们没有安全感,失去人生目标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浮躁是一种虚妄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它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任意妄为,行动盲目,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乃至违法犯罪,害人害己。

小王大学毕业后,总是找不到工作,心里不免着急起来。尤其是看到以前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也顺利上班,那份煎熬更让自己难受。

为了摆脱这个局面,小王不得已先找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在一家出版社任搬运工。可是,此时他依旧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这个工作很屈才,一个堂堂的本科生怎么做搬运工这种工作。于是在工作中,他总是抱怨这抱怨那,事情自然做不好,很快便被单位辞退了。没了工作,小王的心情更加急躁了,和别人一言不合就争吵了起来,有一次还与他人大打出手,结果赔了三千元才算了事。就这样浑浑噩噩了一年,他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公司,可是他却认为这家单位太小,根本配不上自己;进了一家大公司,他的能力又跟不上,多次被领导批评,这让他更加烦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天,小王参加了同学会,看见好几个同学已经买了车,这让他的心里更加不平衡:按说这些人当年比我差多了,怎么现在都混得比我强。后来,小王整天唉声叹气,最终一事无成。浮躁会使人们失去思想上的冷静,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会使人不再用脑子去思考,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浮躁的人不再考虑自己的长短优劣,只与别人比较结果。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浮躁深植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我们的人生因浮躁而虚浮乃至肤浅、平庸。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容不得半点浮躁心态。因为,成功往往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连串的奋斗,还需要坚持不懈投入热情。浮躁往往会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一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同浮躁做斗争。做学问浮躁,势必一事无成;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

生活中,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强大,似乎在自己的小领域内无所不能,其实是犯了井底之蛙的错误,如果把你的领域放宽点,你会发现一辈子都有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急于成功,有的时候太急就变浮躁了,学习也是一样,很多人急于学出点东西,有的朋友看别人搞什么自己就开始跟风,东搞搞,西搞搞,结果什么都只是搞个皮毛!太浮躁了。做学问也好,做企业也罢,都来不得半点浮躁。一个人浮躁,结果是个人受损,一个企业浮躁,结果是企业破产。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才不会被浮躁所左右。针对浮躁而言,“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失为一句金玉良言。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事业,想要获得成功,我们就必须远离浮躁,让人性回到本真状态,获得一种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做一回心淡恬静的“素心人”。

3.活着即幸福

经常问自己,什么才是幸福?回忆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慢慢品味后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人生的变幻无穷,有时真让人感到无奈,想给人生找到一个最好的答案。可是在现实中,人为财死,鸟为食死。在物质世界的海洋里,人仿佛被欲望的波浪淹没了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是亲情、是爱情、还是友情?这些都没错。然而,这些都要以你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好好活着,不也是一种廉价而宝贵的幸福吗?

美国着名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要幸福,必须具备十大要素:一是要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吃饭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二是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三是要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四是要学会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放纵自己的感情,会和幸福相悖。五是要乐观,这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繁衍幸福。六是要豁达,这是幸福的开阔地。七是要有益友,这是幸福的开心果。八是要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九是要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交替出现。十是要有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凡事看开、想开些,不和那些不如意的事较真、不要钻牛角尖。人生快乐幸福与否,不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多,而是因为我们计较得少。简简单单地活着,平平安安的活着,就是幸福。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感谢上苍的恩宠,感谢父母的养育,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

有个木匠在去齐国的路上,看见一株被当地人尊奉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十头牛遮阳,量一量树身有几百尺宽,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旁枝可以造船。围观的人群密密麻麻,好像赶集一样,这个木匠却一眼也不瞧,一直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在那儿看了个够,追上木匠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木材,先生却不看一眼,一直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木匠告诉他:那是一棵没有用的散木,用它造船很快就会沉没;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很快就会朽毁;用它做梁柱很快就会被虫蛀。这是不材之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会有这么长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