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是一种活法
23490300000002

第2章 健康的活法健康的活法(1)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人的一生一世,唯有无病无痛的健康身体才为幸福。不论你权高位显,还是家藏万贯,若长期卧病在床,甚至失去性命,任其巨富权势亦将付之东流。因此,每一个明智的人,必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

1.警惕心理疲劳的危害

目前,社会上有个词的出现频率特别高——焦虑。有篇报道曾这样形容当下人的生活:

“在电梯中,人们总是一进电梯就急着按按钮要关门,虽然只要几秒钟时间,电梯门就会自动关上;红绿灯前,总有人‘勇敢’地抢红灯,‘勇敢’地穿行在车流中;打开电脑,只想更快,于是拼命地敲打键盘;大街上,都是行色匆匆……

普通人为求学焦虑,为就业焦虑,为人际关系焦虑,为房子、为爱情婚姻、为孩子的‘起跑线’焦虑;有钱人钱少时为差钱、为蜗居焦虑;有房了,为别墅焦虑;有车了,为豪车焦虑;百万了,为千万焦虑;坐拥千万了,可看看人家身家已是数亿、数十亿、数百亿了,焦虑不焦虑?”

焦虑心理是人们在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它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通常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以往,焦虑往往属于被称为弱势群体才会有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为社会上一种普遍心态。在这一心态影响下,人们往往会感到身边危机四伏,总有一种让人感到不安的感觉,久而久之,逐渐就形成了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不仅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人心境抑郁、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因素”。这一结论明确指出了过度劳累对人体的危害。《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也显示,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调查还显示,白领人群中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亚健康问题也非常严重,买房、父母健康、婚姻和孩子教育成为白领的四大压力来源。然而,心理学家发现,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突,特别是抑郁和焦虑,往往是精神疲惫最为常见的原因。这种消极的情绪使人萎靡不振,不想活动,并且导致心理疲劳的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心理疲劳呢,据专家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害的环境刺激:住房拥挤、噪声、污染、低温、高温;

2.遭到破坏的生理功能:疾病、不育、性功能障碍、失眠、药物中毒;

3.工作障碍:工作难度大,条件恶劣,操作复杂,业务不熟,力不从心;

4.人际关系紧张:邻里不和,家庭纠纷,晋职升级不顺,夫妻感情破裂,性生活不和谐,第三者插足,失恋,离婚;

5.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借债,亲人亡故等;

6.事业遭到损害和挫折:经营亏损,工厂倒闭;

7.过分孤独、悠闲:离退休生活,孤独老人,失业、解雇;

8.社会压力:政治运动,遭受批判,触犯刑律,迁居他乡,流离失所。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遭受这些“不如意”时,往往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心理疲劳。近年不断见诸报端的英年早逝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疲劳。过度的心理疲劳,无异于对生命的透支。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一般来说,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恢复。心理疲劳同生理疲劳一样,本身是一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此时人们未能正视这一点,不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疲劳,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成为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乃至癌症等疾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对心理疲劳不可忽视,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自我感到疲劳不堪时,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治疗。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简单可行的调节方法:

第一,注意劳逸结合。工作要合理安排时间和轻重缓急,生活要有规律,重视积极性休息,适时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肌体的活力、精力和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因从事的活动过于单一而产生单调、消极的心境。同时,每天尽可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这对消除疲劳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劳。在工作中,如果发现自己对本职工作和一些科目不感兴趣,也不必紧张、忧虑而形成思想负担。应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第三,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讲究一个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不要硬拼蛮干,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就应放松压力,给自己松松绑,随便一些。

第四,要有明确目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确立行动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激励自己,以取得预期的成功。

第五,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应与人为善,和亲友、同事等处好关系。经验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产生疲劳,即使感到疲劳也容易很快消除。

第六,磨练意志。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生理疲劳时能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且在心理疲劳时也能克服惰性,胜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确立的行动目标。因此,平时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此外,最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针对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躯体和心理疲劳,倡导多种自我保健法。美国耶鲁大学外科医生柏涅·赛戈乐提出沉思冥想法,他认为:“沉思冥想是松弛思想的一种特殊运动,这种运动能够防治多种疾病,包括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和癌症。”哈佛大学医学家赫伯特·本林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一个人身心过分紧张,会削弱体内免疫系统的机能,冥思遐想带来的完全松弛,会减缓身体的紧张,是防治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2.健康心理是幸福的前提

不久前,一起校园命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报道,复旦大学一名黄姓硕士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危重,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警方调查发现,在死者生前使用的饮水机内检验出含毒化学成分,并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根据警方通报,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一起最新发生的大学寝室室友因仇生恨,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例,联系前些年发生的清华大学的“朱令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这一系列悲惨事件的背后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显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他还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现代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焦虑情绪逐渐增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眼前的未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有心理专家提醒:保持健康心理对生活和工作都至关重要。心理健康应该包括内、外两部分。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又没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念头。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而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有人把不健康的心理归结为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3.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4.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5.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6.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一般来说,人们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而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科学地讲,健康的含义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营造良好心境是对健康防病大有裨益的。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会特别好。

8.学会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做个乐观主义者

大家都知道,要保持乐观的情绪,首先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你,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简单。一些人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总是抱怨:“控制情绪实在是太难了。”言外之意就是:“我是无法控制情绪的。”不要小看了这些自我否定,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良暗示,它真的可以毁灭你的意志,丧失战胜自我的决心。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则有可能导致抑郁症。忧郁症由长期严重的精神压力造成,它可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大脑产生更高水平的荷尔蒙。荷尔蒙是一种激素。荷尔蒙在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肌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忧郁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病变,影响人们的健康和长寿。这是因为人长期处于精神忧郁状态,人体会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固醇。它不但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还会加速产生单胺氧化酶。单胺氧化酶会加速衰老进程,造成麻木、沮丧和疲倦。相反,如果换一种心态看待事物和你所处的环境,具体说就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困难和挫折,其结果往往也是出人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