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11

第11章 国学文化与自然规律(4)

道家“天人合一”坚持人属自然、人性自然,那么这也从另一方面要求人要服从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老子已经明确指出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之道,按天地本来的状态来生存。老子还深刻地指出,“不知常,妄作,凶”。庄子也主张:“以人入天”,“以天为徒”,“从天之理”,“以天为师”,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所以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既然天道是人道的大本大宗、最终的归宿,人就无可厚非的应该遵循天道。

在庄子看来,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自足状态,有其内在的存在价值,任何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都会打破这种自足、自美的和谐状态。庄子曾经举例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道家这一“道法自然”的价值原则,更是强调要顺从和尊重自然,反对破坏自然,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极其可贵的。

现代生态伦理学家还指出了一种“选择性原则”,这一原则主张在人的行为上,应该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律的生活方式或者生产方式,使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能够与自然相适应。这一“选择性原则”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同时也是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相一致。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农业也从客观上要求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求要做到物质上的多层次、多循环的综合利用,尽量遵守自然的内在规律,维持自然和谐。

在回答如何遵循天道,达到“与天为一”这个境界的问题时,道家选择了“自然无为”的实践途径。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而庄子认为要达到物我两忘的“逍遥游”境界,也只有通过“坐忘”、“心斋”等无为的途径,才能实现。

“自然无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消极因素,但是只要在其中注入时代的精神,并让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对于建构和谐社会还是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老子的自然无为,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提出来的,它反对统治者以自己为主,去左右或决定老百姓的行为,主张统治者应该以老百姓为主,尽量顺从和帮助老百姓。所以老子说“圣人”是“以养万物而不为主”,“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此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当前,我国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比如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转变,现代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能否和谐的关键因素。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的确能给我们以国学思维的启迪,为我们妥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国学智慧。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的心怀要宽广坦荡,小人的心中就常常会忧虑不安。”

其实用一两句话是很难表达出孔子这句话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内涵的,但是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坦荡荡会让人快乐。而获得这种快乐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但是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欲望,也不会有坦荡荡的感觉,只有追求才会有感觉,但是这种追求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品故事,明心志】

奖赏不在多少

北方有一小国中山,国王性格豪爽。一日,设宴款待国内各方英雄好汉。珍馐异味,十分丰盛,美中不足的是羊汤量比较少。在席中,司马期没有分到足量的汤水,因此认为中山王厚此薄彼,有意戏弄自己,便怀恨在心。后来,他逃到楚国,说服楚王攻击中山。中山乃是一个弹丸之地,楚兵一到,中山便被击溃了。

中山王在逃跑的过程中看见两位拿着长矛的士兵紧追过来,心里很紧张。中山王便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来人回答:“家父命我兄弟俩来保护大王,家父去年因得到大王一壶食物的赏赐,而幸免于饿死。”

中山君仰天而叹:“给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正当别人困难时;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恰恰损害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汤而逃亡国外,也因一碗饭而得到两个愿意为自己效力的勇士。”

六、庄子自然哲学与现代社会

庄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学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在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庄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所以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庄子思想所蕴涵的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和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等思想智慧,对于我们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完善环境伦理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从人类丰富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资源中拯救现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智慧,则是我们人类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着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曾经说过:“在伟大的很多传统中,据我看,‘道’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我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本一致。”

《庄子》一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生态的着作,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发掘庄子思想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能够为我们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新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的思想突破了传统哲学以政治为核心的局限,把关注的范围从人生哲学提升到了整个宇宙和自然,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也是和现代深层生态学主张的“非人类中心”或“自然中心主义”最为契合的传统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天与人相对待,从而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矛盾问题的人。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与儒家看重“人文”相比,道家更看重的“自然”一面。庄子所谓的天:一是指自然界,与人相对称;二是指自然而然,即天然,与人为相对而言。这两者的意义不同却又是一致的。

在天人关系上,庄子一方面强调天人是对立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另一方面,庄子主张以人人天,“人与天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在《山木》篇中解释了“人与天一”的含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人是出于自然的,自然更是出于自然的,人所以不能保全自然,这也是由于自然的制约。人要保持自然本性,以求与自然和谐。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人与天一”是以天为主导的,理想的人格或人的理想化应该是循乎天道、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是以自然作为工具,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人们应从“以道观之”、“万物一齐”的立场去“兼怀万物”,即以无私、包容的情怀去对待天下万物,因为人和万物本身就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从道的立场出发,人们对万物的态度只能是顺物自然。庄子认为:“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事物都有其客观本性和规则,不需要人们刻意的去强求。

此外,宇宙万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各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挂,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嗔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由于事物的构成、性能不相同,所以作用也不可能相同,我们只能任其本性,而不能违背事物本真的存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费尽心思去制定繁琐的仁义,恰好是自然之道丧失的表现,这就成为了祸乱的开端,会“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其实治理国家只需做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即可。

庄子坚决反对人对自然界有任何干涉和破坏行为,认为以改变他物的本性来满足人类的需要是“残生损性”,“落马首”、“穿牛鼻”与“以己养养鸟”、伯乐“善治马”、陶匠“善治埴木”一样,是人类用自己的生存之道来对待自然,违背了自然生物的天性,是“以人灭天”。他认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如人性扭曲、物性摧残、生态失衡等现象。为了消除这些人为物役等异化现象,应该抛弃所有技术及其应用,并以追求哲学意义上的“道”来代替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和技巧。庄子对科技作用的消极认识,是非常现代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如何科学利用科技成果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在庄子看来,至德之世是一个实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关照自然万物,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从“道”的角度看,事物既无贵贱之分,也无美丑之别,这就是说美无所不在,只要达到“得道”的境界,宇宙万物都可以视为美的。

东施效颦固然是一种丑,但东施本来的丑也是一种自然的美。庄子用“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来描述彻底摆脱了功利束缚和感官桎梏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境界,这种审美的精神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可能,由此人们才可以与天地万物相交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思想中所包含的,以及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反思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重塑新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庄子的“物无贵贱”、“兼怀万物”的思想,不仅告诫我们要关心人类、热爱生命,而且要以平等的眼光、同情的态度热爱自然、善待万物。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应和尊重,反对戕杀生物本性的无为思想,告诫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主宰自然。庄子把人文关怀指向天地万物,这种开放博大的胸怀在今天就显得更加可贵,他的万物平等思想对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过,庄子把实现平等的希望寄托于“道通为一”、“万物一齐”,而不是寄托在人类的自身努力上,这多少带有空想的色彩。另外,庄子主张人类在自然面前无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所崇尚的“至德之世”对人类文明具有消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庄子的哲学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总体上来看,庄子的生态论思想对现代环境伦理规范的完善有很非常实际的借鉴价值,而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丰富并且实用的经验,这些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加以借鉴和利用。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礼借鉴于夏朝礼法与商朝礼法,很是盛大!我比较推崇周朝礼法。”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的社会,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再发展出更好的东西。我们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的成果,把我们的社会建成人类最高文明形态的社会。

【品故事,明心志】

学习要懂得“温故而知新”

在禅房里,老和尚总是一会儿读经文、一会儿又闭起眼睛来,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

新来的小和尚以为师傅老了,体力不支,就趁着老和尚睁开眼的时候,凑近了说:“师傅,您既然疲劳了,就先休息一下吧……”

“我正在读经文,哪能休息呢?”老和尚笑眯眯地看了看小和尚,轻言细语地说。

“我刚才看到,您快要睡着了,怕您累到。”小和尚一头雾水,但又非常关切地说。

“那正是我学习的最佳状态,”老和尚和颜悦色而又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读经文还是读其他的书,不能光知道读,既要随时思考和领会,又要牢记和联想,有时候还需要进行反思……我们只有把书读到这种地步,书中的内涵才能化作自己的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