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中和”的各层涵义以及不同的表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几乎都涵盖了。在《道德经》中,“中和”二字有时也会分开单讲,有时是合起来讲,有时也用其他概念表述,如“守中”、“守一”、“守道”等概念,都表述了“中和”的涵义。具体的比如:“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五章》)“和之至”、“知和曰常”(《五十五章》)“道,中而用之,或不盈”(《四章》)“中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
这些思想,它们的本质其实都可以用“中和”二字来概括。这些原则,上可以治理国家,下可以修心养性。由老子《道德经》而发端的“中和”原则,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核心。
道家认为,“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凡守中贵和,符合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都是真、善、美;反之,那些违背本性和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就是假、恶、丑。《庄子》中讲“环中”、“中德”、“中和”、“和之以天倪”(《庄子·齐物论》)、“游心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等,这些其实都在突出了“中和”的思想。《老子》河上公注中也说:“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可见“中”是“道”的体现,守“中”也就是守“道”。因此,“守中致和”也就成为了道学的第一要义。
第二,爱好和平被看成是“和谐”的现实精神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道德经》的“中和”思想落实到现实的社会层面,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极大公平,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的和平社会。老子认为,世间的一切恩怨和仇恨,甚至战争,根源都在一个“争”字上。两人之间相争,必有损伤,这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老子希望人类能和平相处、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反对战争。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把是否能够爱好和平看成是区分“有道”和“无道”的重要标准。“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四十六章》)战争往往是由侵略者的野心和贪得无厌引起的,老子把这些都认为是“无道”。老子告诫有道的人士不应该“以兵强天下”,因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老子还告诉我们,人类最残酷、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在战争中的自相残杀,战争的结果也往往是老百姓遭殃。在《道德经·三十章》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写战争的残酷——“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痛不欲生。
老子也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对于“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三十一章》的战争,比如为了帮老百姓脱离苦海的战争,反抗外族侵略的义战,则强调应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即便是这样的战争,胜利以后也不能欣喜若狂,而要虚心平静地来看待。道家是明确反对滥杀无辜的,如果“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中,也要尽量守中贵和,要有丧礼般的心态,不能冤冤相报,伤害无辜,以赎罪般的心态实施起码的人道主义。
但总体上说,老子还是坚决反对战争的,主张在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要把握一个“和”字。这也是警示领导干部必须要尊道守德、守中致和,尽量避免引起冲突、矛盾。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爱好和平精神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战争是对生命的极大伤害,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战争会造成大片土地的荒芜,造成无数生灵的毁灭。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老子主张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之间都要和谐相处,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共同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华民族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崇尚自由,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自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贯主张天下太平,坚持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特别是那些弱小的国家和民族,更是要与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这种把天下看成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爱和平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道德,中国人才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近代学者辜鸿铭也说过:“现在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丧失其效用,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民何处寻找这种取代这种军国主义的新的有效的道德力量呢?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时代的开始,我们中国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往往都是一种意外事故,而在欧洲,战争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事情。中国有位伟人说过:“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指望生活在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这种宽容并包、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比如法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中国近事序言》中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战争艺术与战争科学方面他们也低于我们的水平。这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他们本意不愿如此,因为他们蔑视人类中那些产生或导致侵略的行径,还因为他们厌恶战争本身——似乎是遵循着为不少人误解并夸张到可怕地步的基督教崇高的教义——厌恶战争本身。”
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说过:“他们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
这种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宽容豁达的胸怀和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老子也正是基于这种拥有“基督教崇高的教义”般的思想,把守中贵和的思想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大自然的本性应该是默契的,认为只有通过身心修养才可以达到和谐有序,达到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的最高境界。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求学三年,还没有当官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学三年”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当官的条件,或者也可以说学习了三年,找一个官当是很容易的。但是学了三年还没有当官的想法,说明这个人当官的动机不是为了吃饭,因为如果为了吃饭,学三年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这个人当官不是为了吃口饭,那是为了什么呢?其实这个人不是一个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拥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
【品故事,明心志】
宽容大度必得拥戴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他曾与泰赤乌部有仇。
有一天,他率部众外出打猎,正好遇着了该部的朱里耶人,大家都要求杀个一干二净。
成吉思汗却说:“他们现在既不与我为敌,杀他们干什么?”反而在得知朱里耶人常常受泰赤乌部的虐待,既没有帐篷,粮食也不充足之后,主动提出:“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们和我们一块住宿,明日打猎所获大家平分。”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真兑现了诺言,朱里耶人对此十分感激,都说泰赤乌无道,成吉思汗大度,纷纷投靠,这事传到泰赤乌部后,大将赤老温也来投靠,就连曾经射杀成吉思汗坐骑的神箭手哲别也投到了成吉思汗的麾下,成吉思汗就这样不战而胜。
五、老子“崇俭抑奢”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子的“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一个人能够做到节俭,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当前,我国消费生活的主要趋势是正常合理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少数人大搞奢侈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社会中经常出现几十万元的“豪宴”;天价手表、豪华汽车热销不衰等现象。在有些地方还特别热衷于搞过度超前的各种“大工程”,无节制地提高办公设施标准。这些现象和做法,既浪费了宝贵资源,又影响了社会风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危害极大。
奢靡之风日益盛行,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从思想根源来看,可能有这样两种原因:一是受到封建残余思想和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个人的生活上喜欢讲排场、耍阔气,及时行乐,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二是混淆了正常消费与奢侈消费,对节俭的认识不够全面,片面的认为节俭会抑制消费,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其实,这些都是误解了节俭的真正含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正常消费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奢侈消费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提倡的节俭并不是为了否定和排斥正常的消费,而是反对和避免奢侈消费。
许多事实表明,奢侈消费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历史上,少数封建帝王就是因为骄奢淫逸而短命早夭。其次,奢侈消费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就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是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有不少低收入的群众,如果任由奢侈消费之风蔓延,会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加剧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分化,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最后,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奢侈消费之风不加控制的结果就是必然导致物欲横流,更为严重的是诱使一些人为牟利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进而危及社会文明进步。
如何利用“崇俭抑奢”的思想,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勤俭节约的伟大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性。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减排,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这一思想更不是要否定正常的消费、为了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我们要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消费的水平、优化消费的结构、提高消费的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应该适时开展一些如何合理消费的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运用好“崇俭抑奢”的思想,坚持以上几点,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在孔子旁边侍奉。孔子说:“你们谈一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车马、衣服这些东西我希望与我的朋友共同分享,这样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意默默的行善,自己辛勤劳作,不麻烦别人。”子路说:“想听一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间充满信任,让年轻的人得到关怀。”
不论采取什么社会制度,不论采取何种主义,不论举起什么样的旗帜,我们的目标都是要让人民过得好一点,让人民更自由一点,让社会更和谐一些。
【品故事,明心志】
树立威信不能靠强权
我们都知道张飞生性暴烈,动不动喝醉酒后打士兵,士兵们敢怒而不敢言。
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东吴所杀。张飞为了替兄长报仇,凭借权力提出了不合理要求,限令军中三天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讨伐东吴。负责制造盔甲的两员大将犯边疆、张达因为期限太急,就向张飞乞求宽限几天,张飞不但不听,竟然把二人打得满口出血,并命令道:
“一定要按期完成,若超过期限,就杀了你们示众。”
两个人知道根本不可能按期完成,便商议:“与其他杀我们,不如我们杀了他。”
张飞之所以被部下杀死,与他平时的过度蛮横是分不开的,平常下属们就是“敢怒而不敢言”,更何况是在他急切为关羽报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