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08

第8章 国学文化与自然规律(1)

一、道家“尊道贵德”与生态建设

只要略微了解《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包括了两大部分:一个是道经,包括一至三十七章的内容,主要是阐述道生万物、道常无为等为道的生存发展规律。另一个是德经,包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依靠道的规律来治国、齐家、修身等人类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涉及道家的一个核心理念,老子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道来规范的,我们要尊重道,要按自然规律来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一个大德之人。老子说:“道法自然”、“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等,老子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尊道贵德”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

除了老子,庄子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山水》曰:“天与人一也”;《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大宗师》曰:“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庚桑楚》曰:“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其中老子的“尊道贵德”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想法改造世界。这时你可能会问,人类改造世界肯定不能随心所欲的进行改造,需要什么来进行指导呢?我们从本性看,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标准就是“良心”二字。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心,那么这就会引起更多的争辩,特别是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从两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西方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行为标准,而中国以及东亚的一些国家形成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从古代忠君爱国爱民,到今天的共产主义道德,实质都是集体主义。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规范的战斗一直很激烈的,但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跳出了以人事论人事的模式,站在了宇宙演化、自然发展的高度上,认为自然界、自然规律就是人类行为的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统天下的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的“德”是顺其自然的道德规范,它的本质就是自然主义,这在治理国家上面与西方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处理自然关系中,却是集体主义的体现。

其实,老子的“尊道贵德”的思想对中国百家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百家都是就人事论人事的政教理论,后来孔子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就来源于老子的“尊道贵德”思想。

老子“以天为大、天人合一”思想,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生态伦理观。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在处理自然关系时,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自然是伟大又神圣的,万事万物自成自化、自是自正,所以人类行为的规范要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并且服务于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界里面的风吹、海啸、花开花落、生物繁衍依靠的都是自然规律的,而这里的自然规律就是“道”。这些自然存在的、天然的事物具有道德和权力的含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不可能超越自然界所允许的限度的。而老子所倡导的这种与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纠正了西方文化破坏自然生态的一大弊端。

如果你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老子“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生态观点不谋而合,所以老子也一度成为了能够预见人类未来的先知。而老子天道大于人,人道服从天的思想又一次证实了老子真的是一位预言家。我们现代文明的建设,都是在对自然界过度的征服和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引起了生态危机。老子道法的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当今世界树立以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伟大的很多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

而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惊呼:“老子是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人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中国科学院董光璧教授说:“当代新道家的实质在于,把中国古代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发展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体现了科学精神与认为关怀的统一。我认为这种新道家思想,不仅是解决当代世界的文明危机的一条出路,也是重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可取的方案。”

黎明大学陈水德教授说:“老子是人来能够参与自然和谐过程的导师,是人类命运日趋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是人类铲除邪恶、破坏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如今不仅具有几千年自然传统文明的中华民族的时代精英正密切回眸老子古老智能的无限价值,在整个人类范围内也使老子思想成为国际大家庭日益关注的焦点,形成共同的心声:人类的命运需要老子大道思想的指导,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的唯一出路。”

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在《先秦哲学关于“天道”与“人道”问题》一文中说到: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就是“道法自然”。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相反,他们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是我们时代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心川,在胡孚琛、吕锡琛着的《道学通论》序中写道:“随着当前东西交通、经济的频繁接触,信息的高速传递,特别是因为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窒息下出现了种种社会弊端、精神危机,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没落,使不少西方思想家、科学家又回归于东方,憧憬东方的古老文明,要以东方精神文明的智能去弥补西方的缺陷,为此道学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法道自然’‘人道合一’庄子的‘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的思想曾经引起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很多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谨慎、节制而出现过失的情况太少了。”

其实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进行自我约束,谨慎做事,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带来太多的损失。自我约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私欲,不盲干,不乱干。如果自我过分约束,不做事,这样虽然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更不会有什么成绩。

【品故事,明心志】

切记大权独揽

唐太宗曾经问大臣,“人怎样才能不受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深以为然。但唐太宗在纳谏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很强。比如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出嫁时,其嫁妆排场要超过别人。为此魏征直言以谏,令唐太宗非常生气。他到后宫见到长孙皇后,发狠说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下佬”!

皇后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征当众侮辱我!”皇后却向唐太宗祝贺:“古语说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正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妾特向陛下祝贺。”唐太宗这才消了气。

唐太宗到了晚年,别人批评他的意见再也听不进去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常是夸夸其谈,务必压倒对方,刚强高傲,日胜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然服食方士丹药,政事上也出现了很多失误。

二、弘扬道家思想,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改变工业文明对自然灾难性的征服和破坏,提高自然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道家就具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效天法地、天人合一等宝贵的思想财富。

第一,道法自然,确立了以自然法则为主导的伦理价值观。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就要改变以人为主的伦理价值观。西方传统的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万物的主体,生命和自然界都是人的对象;所以西方人普遍认为只有人才具有价值,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也只能对人讲道德,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无非是对牛弹琴。这就成为了人们统治征服自然的哲学基础。真正的生态文明不仅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仅人依靠自然,所以的生命都依靠自然。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生命和自然万物,因为我们与其他的生命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

老子道家思想中的“天道”,指的就是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在老子哲学中,“天道”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而“人道”则遭到了蔑视。因为老子认为,“道”演化为天地万物,没有了神奇的力量,更没有华丽的修饰,成为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天道”不争、不言、不骄,没有制物之心,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不够紧密,但却不会遗留掉任何东西,这就是《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最为形象的表述。与“天道”相比,“人道”就显得自私和不公了,这样以来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对“人道”进行改造呢?老子的回答是:人道应效法天道。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自然法则的伦理价值观。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理念,就是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把自然法则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然法则在独立的运行,而宇宙万物都有着一种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而老子认为,自然法则是不可违背的,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必须将天的法则转化为人的准则,顺应天理,这样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第二,道常无为,减少了人为因素对自然界的干预和破坏。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转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避免工业发展、人类生活过度奢华而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按自然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老子的“道常无为”思想也告诫我们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要学会顺其自然,灵活巧妙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本身是非常反对享乐主义的,他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有这样的话:“五色令人之目盲;五音令人之耳聋;五味令人之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也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崇尚道常无为的理念。《庄子天运》中说:“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日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僭于蛎虿(蝎类)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皇五帝治理国家的时候,名义上说的是治理,实际上则是祸患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充分,对自然规律不够尊重,仅仅凭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结果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所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遵从道家的自然法则,学会顺其自然,少一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人情工程、家乡工程,多为群众办点实事、好事,做事情切实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那么社会生产力还怎么向前发展呢?其实我们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本来就是“道”的运化。社会生产力当然还要向更高级发展,这里面也蕴含着“道”的法则。《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实际发展的本身就是“道”的组成部分。

第三,无为而治,减少对社会事务的干预,提高资源环境的循环使用率。

建设生态文明,还应该改变一些旧的体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实际上就包含了一种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用自己手里的钱办一些更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效率就会提高,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办事,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得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社会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社会生产率当然会提高,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势必就会减少。

经过社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都放宽了市场准入标准,现在我们发现这些行业的很多东西都是物美价廉的,就拿彩电来说,以前一万多元钱的彩电现在只要几百元,如果考虑到物价因素,其实就相当于以前的几十元,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巨大的。

道家的伟大还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们就意识到市场调节这一巨大的作用,如西汉丞相曹参以不要干扰市场作为国策。西汉位居第二的开国功臣曹参本来是一名武将,并不懂治国的道理,但是,他在担任齐国丞相的9年中,拜谙熟道家无为之术的盖公为师,大事、原则上的东西管一下,小事全由下属做主,不仅把国家治理的像模像样,自己的小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为此曹参也被称为齐国自管仲以来贤相。

汉惠帝二年,汉相萧何去世,曹参接任。曹参临走前叮嘱接班的齐相说,“我有一件事情拜托你,请你千万不要去干扰集市。”“勿扰集市”被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一个榜样,也是重视市场调节的一个实例。齐国的晒盐矿铁等工商业之所以能够发达,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勿扰集市”。可见曹参把“勿扰市场”作为治国的重中之重,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为”这一政治思想虽然是道家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但这一思想的理论发展却是在西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提出了交换致富说,“在计划经济我们没有交换,所以计划经济创造不出财富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交换能创造财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交换是两方面都同意的,两方面都同意就说明对自己有好处,两方面都觉得对自己有好处,那就说明一定有财富的创造,如果没有财富创造,我得到好处你就要吃亏,你得到好处我就要吃亏,现在你也得到好处,我也得到好处,那岂不是一定有财富的创造吗?我想这个逻辑非常简单明了,就说明交换是创造财富的。”

我国以前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管得太多、管得太死,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行业准入逐步放开,经济发展缓慢的状态有所改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