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23495800000021

第21章 把握机遇,转变命运(1)

机遇的出现往往是很偶然的,在不经意之间它就可能闪耀着火花。抓住机遇不仅需要锐利的眼光,更要付诸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对身边的机会视而不见的人,他往往会和成功擦肩而过,反之则会获益多多。患得患失是每个人成功的大敌,往往在每个人犹豫的一刹那,好运就会从身边溜走了。要想改变自己身处困境中的命运,就应该做到面对机会主动出击,敢于决断,把握机遇,扭转乾坤。

细心观察,深入总结

机遇是富有神奇色彩,一个人的成功有一半是机遇,一旦失去了机遇,那将终身遗憾。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总得不到上司的重用,在一次镇压政变中,他的军事才能发挥了作用,致此一举成名,以后便飞黄腾达,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皇帝。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发现机遇,作家梁晓声曾经道出了一些幸运儿成功的绝密,他说:有的人搭上机遇的快车,顺风而行;有的错过于它,终身遗憾;有的一生都未能实现,默默地埋藏自己才华。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学会发现机遇、创造机遇,只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耕耘,才能获得成功。

可口可乐能在世界畅销不衰,究其主要原因,是它在善于细心观察,深入总结,并且很好地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如果没有发现并把握好那历史性的机遇,也就没有可口可乐辉煌的今天。

1885年,亚特兰大市一个名叫潘伯顿的业余药剂师经过无数次试验,最后以古柯树叶和柯拉树籽作基本原料炼制成一种有一定疗效的健脑药汁,这便是美国最初上市的可口可乐。商品名称“可口可乐”即是“古柯”和“柯拉”两词的谐译,古柯树叶和柯拉树籽均具强兴奋作用,常被印第安人和西非人用作消乏之物。

作为一种药品,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量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一天一名头痛病人来到店内,要求店员当场给他冲药服用。这个店员配伍后,不是向瓶里注入规定分量的自来水,而是注入了随手错拿过来的苏打水。那位患者并不挑剔,他深呷一口,却禁不住连声叫起“妙”来。

谁也不曾想到,一名店员不经意的行为,竟从此触发了可口可乐酿造和销售上的“大革命”,根本改变了它的市场地位。原先五花八门的可口可乐广告上除了“包治神经百病”的夸示外,此刻又加上了“芳醇可口、益气壮神”等赞语,年销售量居然从原来的25加仑猛增到1887年的1049加仑。可口可乐竟奇迹般地从一种药剂摇身一变而成为风行各地的饮料了。

但是,时来运转何姗姗!面对健康恶化和经济困难的窘境,潘伯顿不得不把专利权转让他人,自己则在一文不名中郁郁死去。他的后继者康德勒立刻把他对宗教的笃信转移到了对质量的改进和对利润的追求上,他和助手们苦心孤诣,反复尝试,炼丹术和化学方法齐头并进,最后把糖浆巧妙地溶进了这种液体。此外,他们在装潢和广告上也是不遗余力的。到了1902年,可口可乐年销售量骤增至36万多加仑,其广告费用也高达12万美元。可口可乐在世界许多地区成了最热门的美国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宗教运动和禁酒运动中,可口可乐更找到了大行其道的良机,因为它对上帝的信徒是一种“圣洁的饮料”,而备受牧师们的青睐。在古巴独立战争中,可口可乐的酿造人又通过特许代销制兜售自己的产品,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康德勒终于如愿以偿,以前人的一纸配方为自己积攒了亿万家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美军的参战,可口可乐也涌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当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追随美国三军人员的脚步,在世界任何地方为他们生产5分钱一瓶的可口可乐时,整个珍珠港的欢腾场面简直非笔墨所能形容。连当时的美国陆军部也深信,冰镇可口可乐是“提高十气”的一大佳品。据说士兵怀揣一瓶国人制造的这种饮料,“会提醒他们在为谁而战”。

于是,由于食糖紧张而在国内弃置不用的机器,被空运到各个战区就地生产可口可乐。从北非到意大利,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制造厂建立起来了,机器的轰鸣与枪炮的呼啸相应和,谱出了一首奇特的交响曲。

美军最高当局向制造商提出了巨额订货,要求他们用优质高产的服务“支援”反法西斯战争。可口可乐达到了问世以来的最高生产纪录,甚至变成衡量美军兵力的尺度之一。如果希特勒了解到,从太平洋东岸到易北河西岸,美国大兵们沿途一共喝掉了100亿瓶可口可乐,他大概也会吃惊得瞠目结舌哩!

大战刚结束,便有64个崭新的可口可乐制造厂从欧、亚、非洲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其中59个是美国出资赞助的。

至于今天,可口可乐更是几乎无处不在地向一切别的饮料业发出先声夺人的挑战。

可见,转变逆运有时缘于上天的青睐,因此我们在平时要细心观察,深入总结,而不是消极等待。努力总会有收获,这是成功的定律。对一切都视而不见的人,他会失去很多良机,反之则会获益多多。

苍天不负有心人

幸运只会眷顾有心人,凡事留心就不会错过好事了。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这是幸福人生的秘诀。不要抱怨身边不愉快的事,它也许是转变命运的契机,只有用心才能发现。

人生充满机遇,然而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抓不住;有些人发现了,有些人却茫然不知;有些人在不断创造机会,而有些人则在苦等机会。你不要以为机遇会像一个到你家里来的客人,他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他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遇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宝,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倘若你不努力去寻求它,也许永远遇不着它。

1935年,艾伦已经32岁了,他不想再给别人打工,打算自己开创一份事业。但他囊中羞涩,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不超过100英镑,他对此很苦恼。

有一次,艾伦到一个朋友家里度完周末,准备坐火车回伦敦。在火车站等车时,他觉得很无聊,想买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打发一下时间。但当他在书摊上看了一圈之后,觉得装帧精美的书籍价格太昂贵(当时欧洲书籍均为羊皮面精装),他自己承受不起,而别的读者也和他一样,在书摊前转一圈就走了,真正买书的人很少。这时艾伦脑中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为什么不出版价格低廉、内容严肃的平装书呢?这种书一般人都能买得起,肯定有广阔的市场。

回到伦敦后,艾伦便带着自己仅有的100英镑,到各类的出版社去游说,希望他们同意出版平装书。他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出版包括《永别了,武器》等10本平装书,每本定价6便士,价格只相当于当时10支烟的价格。艾伦的这一计划,受到了很多出版社的冷嘲和热讽,但他不气馁,相信自己的主意一定会得到出版商的认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出版社准备尝试一下这种做法。于是,艾伦就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平装书的设计、出版工作。最初,他想以他家乡的海豚作为这套平装书的标志,但他觉得并不是很满意。正当他举棋不定时,他的女秘书顺嘴说了句:“企鹅怎么样?”艾伦觉得可以试一下。他给了一个年轻画家6便士,让他到动物园画一只企鹅回来。当年轻人把企鹅画回来之后,艾伦觉得企鹅憨态可掬,很可爱。于是,他决定以企鹅作为这套平装书的标志。

平装书出版后,由于花6便士便可以购买、欣赏以及收藏名家名作,人们争相购买。艾伦出版的100万册书籍在几个月内便被抢购一空。

之后,艾伦和他的两个兄弟成立了一家企鹅出版社。由于缺乏资金,他们便将出版社设在了一家教堂的地下室里,以棺木为书架,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克服困难,在那里出版了一百多本平装书。

企鹅出版社的书籍有着良好的销路,封面设计标志很明显:在一个椭圆形的图案中,一只黑白色的企鹅翘首站立。而且,封面的颜色也标志着书籍的分类,其中橘红色的是小说,灰蓝色的是传记,紫色的是剧本,灰色的是时事政治,红色的是特种书,绿色的是侦探破案类,黄色为其他类书籍。到目前为止,企鹅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书籍就达四百余种,五千余万册,在英国两千多家出版社中排在前10名。在企鹅出版社建社50周年书展时,售出了该社出版的第10亿本平装书。

可见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欲望,只要留心对生活的观察,你就会找到财富的大道。

1942年,李嘉诚的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3个弟妹,他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这一年李嘉诚只有14岁。

李嘉诚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成为一家塑料玩具厂的推销员,从此他便和塑料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工作+分繁忙,但李嘉诚仍心系学习,他白天工作,晚上则到夜校补课。由于他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李嘉诚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李嘉诚具有强烈的自立意识和创富欲望,他不想寄人篱下,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他毅然辞去总经理的职位,以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嘉诚发现塑料花正在欧美市场走俏。于是他立即飞往意大利,进了当地的塑料厂,学得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回香港后,他迅速组织人员生产塑料花,并适价销售,在数周之内就占领了整个香港市场。之后,李嘉诚又绕过中间商(洋行),直接将塑料花打入欧美市场,并最终成为欧美第一大市场占有者。到1958年,长江公司营业额达1000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料花不仅使李嘉诚淘得了第一桶金,还使他赢得“塑料花大王”的美誉。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建造了1座12层的楼房和1座6层楼的工厂大厦。因建造楼房时买卖地皮的经历,使李嘉诚敏锐地感觉到地产业将大有作为,于是他将“长江”的业务转向地产市场。果然,地产业很快走红,地产价格飞涨,“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1972年,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楼宇面积已有1500万平方英尺,其中大型楼宇面积有,38万平方英尺,居香港地产商之首。到1982年,该公司仅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就达2900万平方英尺,除香港政府外,成为香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李嘉诚在房地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又发行股票。当时香港市民在倾向贬值的压力下,都想购买股票来保值生利,他们看到长江实业公司走红,纷纷购买它的股票。这样,当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长江实业公司运用多元化、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其联营、附属公司大大增加,资本飞速发展,到1980年纯利润已达9亿港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实业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实业集团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1994年除税后营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李嘉诚成为香港华人首富,成为世界超级大富翁。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会敲门的次数比人们意识到的多得多,所以当它来临的时候如果没有抓住,可能是因为你不知道那是机会,或还没有准备好去抓住它。许多人常常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成功的到来。他们希望成功会主动关照他们,但他们只愿意为维持生计做一些努力,满以为自己会幸运地抓住某个难得的机会。

事实上,如果你不为成功做准备,想要把握降临给你的机会是很困难的。犹如当你面对一桌给你准备的佳肴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没有健康的胃来享用它。成功需要执着、刚毅、志向高远的胸怀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消极等待,错失机会

永远没有人知道机会将在何时降临。它通常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它向你要求的东西可能远比你目前准备给予的更多。但是如果你志在钓一条大鱼,你就必须为那条可能出现的大鱼准备好一切。否则,机会就成为一条溜走的大鱼。

约翰·甘布士最初是美国一家纺织厂的小技师。当时,他所在的地区发生了经济危机,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一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甘布士认识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商机,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嘲笑他是十足的蠢材。

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存货越来越多,妻子也有些沉不住气了,她劝甘布士不要再冒险,否则将血本无归。但甘布士依然故我,只是遗憾自己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货。

十多天后,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货主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了事。事情的发展让人胆战心惊,此时,甘布士虽然内外交困,却依然不为所动。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物价,并且大力支持厂商复业。这时,该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奇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甘布士马上决定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在决定抛售货物时,妻子又劝丈夫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甘布士却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五家百货商店,业务由此发达,最终成为了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

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不敢笑,因为他们怕冒显得愚蠢的风险;他们不敢苦,因为怕冒显得多愁善感的风险;他们不敢暴露感情,因为怕冒露出真实面目的风险;他们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怕冒被牵连的风险;他们不敢爱,因为怕冒不被爱的风险;他们不敢希望,因为怕冒失望的风险;他们不敢尝试,因为怕冒失败的风险。

但是在职场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冒险,因为职场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鸵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有掩耳盗铃的举动,把自己的头藏在沙土中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你成年之后,虽然知道好多事情不能躲避,必须坚强面对,要冒风险,但还会在心底存留着那种逃避和寻求安慰的想法。其实,困难和风险也是欺软怕硬的,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你要时刻记得,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急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犹豫,优柔寡断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