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23495800000031

第31章 外圆内方,无往不胜(1)

人生就是一场非赢即输的博弈,也是一场险恶异常的人性搏斗。为人处世中,我们既要有自己一套原则,又要学会在遍布谎言的人性丛林中明哲保身。弄不好轻则吃亏上当,重则任人宰割。外圆内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面对挫折与困境积蓄力量的沉默。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耻于言利非善性

俗话说:“老实人吃哑巴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认识上,争利是应该的。在世人眼里,老实似乎就是“吃亏”、“受气”的代名词。他们仿佛是一群失去自我利益的人,并且似乎永远要把自己的某些应得利益拱手让人。他们可能会由此而感叹命运的不济或是社会的不公正,然而,塑造自己的弱者形象、铸就自己的惨淡人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

在同等条件下。有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勤恳认真。但在分房时,一个“有苦难言”,对单位只提了一次要求。虽然自己结婚五年了,可一家三口人仍然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但另一位却三天两头地找老板诉苦,有空就拨拨老板脑子里面分房的这根弦,结果被优先考虑,而他的那位老实的同事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难道他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吗?

当人们谈论究竟为什么工作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例如做贡献,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确实有这种情况,这是可以上报或发新闻的话。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能否认自己也是为利益工作的,例如金钱、福利、职务、荣誉等等,否则就显得太虚伪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说为利益而工作是非常正常的。尤其现在私人企业林立,在与老板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争利,有许多老实人就是因为不会争利而“吃亏”。

《圣经》中有则故事:有位先生升天后要进入天堂去享受荣华富贵,就排队领取进入天堂的通行证。后面的人来了直接插在他前面,他却保持沉默,丝毫没有任何反抗或不满。等了若干年,他仍排在队的末尾,没有领到通行证。

这个故事对人深有启发。在利益面前,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过分谦让,要大胆地要求自己应当得到的利益。

一般不会争利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敢争利。甚至连应该得到的也不敢开口,既怕同事议论,又怕给老板留下坏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一种是过分计较,利不分大小,有则争之,天天跟在老板屁股后讲价钱、要好处,把老板追得很烦。

你认为向老板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老板发生冲突,给自己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常常是一事无成。干好本职工作是分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应该得到的就越多。

只要你能为老板干出成绩,向老板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若你无所作为,不管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好,老板也不会欣赏你。向领导要求利益大有学问,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具体做法如下:

1.在执行重大任务以前,争取领导的承诺

现实表明,领导在交办重要任务时常常利用承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下属而言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对领导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实、稳定,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领导在交代任务时忘记了承诺,或不好做出承诺,你应该提前要求你应该得到的,这不是什么趁火打劫,领导也较容易接受。

尤其是牵涉经济利益和好处的一些事情,领导也深明其中的利害,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你去办他能不存疑心吗?比如你或许能在其中捞点回扣、作点手脚、收取礼品等等,领导都能胜算到,如果你接受任务时不声不响非常痛快,领导往往会认为“你这小子这么高兴地接受了,心存不良。”所以,你最好有话说在当面,有要求提在前面,要玩“马前卒”,不要搞“马后炮”。

2.要求利益要把握好“度”,要学会见机行事

在向领导提要求不会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领导的反感,招致奚落。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争小利。不为蝇头小利伤心动气,略显宽广胸怀、大将风度,在领导心目中形成“甘于吃亏”、“会吃亏”的好印象,在小利上坚持忍让为先。

(2)按“值”论价,等价交换。最简单的例子,如你拉到10万元赞助费或为单位创利100万元,你要按事先谈好的“提成”比例索取报酬,不能扩大要求,也不要让领导削减对你的奖励。

(3)夸大困难,允许领导打折扣。“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是对付一些喜欢打折扣的领导的方法。有时你把困难说小了,领导可能给你记功小,给你的好处也少。因此,要学会充分“发掘”困难,善于向领导表露困难,要求利益时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实际想得到的多一些,给领导一些“余地”,不给他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给多少”的想法。所以,夸大困难和要求实在是一种必要的处事策略,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住关键时机和重要关口。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利益交织构造而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人们之间相互需要,有着利益上的相互需求。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并且活得很好,就必须要进行利益的追求和交换。利益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最初始也是最朴素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一切能够给人带来物质或精神满足的东西,比如金钱、地位、名誉,都可以归入利益之列。

你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聊起天来眼里多半都是收获,这个当官了,那个成了专家。这时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时“只会耕作”的老实人,不由黯然神伤,顿生感慨……

所以,在利益面前,你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过分谦让,应该大胆地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丑话说在前头”,在接受任务时谈好报酬更易让人接受。争利把握好度,既不争小利,不计较小得失,又不得过分争利。当然,折扣的方法有时也很奏效。

因为观念上的错误,行动上的无力,使人在看待利益时便存在着思维上的障碍,往往漠视和丑化利益行为;在争取利益时又存在着行动上的障碍,不懂获取利益的方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利益溜走。想不开的当然会生气、抱怨,而想得开的也不过是以精神胜利、道德优越聊以自慰。其实,争取利益并不是坏事,毫无原则地放弃正当利益也决非是善行;懂得利益的本质和利益的获取,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对社会进步也将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轻信别人就是在伤害自己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轻信别人的人是奸诈之徒眼中的肥羊。常会受伤害、被暗算,使自己陷入悲惨境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轻信别人。

郭厂长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着一种贵族气质,这使郭厂长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对郭厂长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郭厂长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郭厂长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郭厂长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郭厂长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郭厂长对自己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人心难测,像郭厂长这样因轻信别人而上当受骗的事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老祖宗告诫我们: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习惯于在待人处世方面轻信别人的人,很少有不吃亏上当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吸取教训,改掉轻信别人的处世习惯。

袁了凡是明朝人,他年幼时丧父,母亲叫他放弃读书求取功名而改习医术,这样可以济世救人,袁了凡听从了母亲的话。有一天,他在寺庙里碰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慈祥地对他说:“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可以科举及第,为什么不读书了?”

于是袁了凡把母亲叫他放弃功名,改习医术的事告诉了这位老人,他同时请教老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老人回答:“我姓孔,得到了邵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真传。我见你是有缘人,想把这皇极数传授给你。”

于是袁了凡把孔先生请到家中,请他为自己推算一下。这位孔先生算了一些事情,结果都十分灵验。因此,袁了凡便相信孔先生所说自己应该是有功名的,于是又去读书。

后来,袁了凡又请孔先生替他推算具体的前程。老先生说:“你做童生的时候,县考得第14名,府考得第71名,提学考应当得第9名。”

果然,一年之后,袁了凡三次考试中所得的名次跟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模一样。

孔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身的吉凶。“你应当做贡生,等到出了贡后,应被选为四川一知县,上任三年半后便告退。你会活到53岁,可惜没有子嗣。”

不久,袁了凡真如孔先生所说成了贡生,在南都进学一年。这时,他觉得一切已经在“命”里注定,何必再努力,所以整天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思考,凡是文字一律不看。一年之后,他要到国子监去读书,临行前,先到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问道:“我看你静坐了三日,却没有起过一个乱念头,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回答:“孔先生替我算过命了,我的命数已经定了,荣辱生命都有定数,不能改变,想也没有用,自然没有乱念头。”

云谷禅师笑道:“平常人不能没有胡思乱想的心,因此被阴阳束缚住,也即是被所谓的命数束缚,相信命道。然而极善的人可以变苦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反过来,极恶的人可以变福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你先前的20年都被孔先生算定没有把‘数’转动过分毫,所以你是凡夫。”

云谷禅师再引经据典阐述他的观点,使袁了凡心里开始相信“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由内心做起,把自己不良的习惯改掉,增加福德,自然可以改“命”。

云谷禅师便教他用功改过的方法,记下每一天的功与过,让他知道每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一年之后礼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结果他考第一。这时袁了凡更笃信云谷禅师的话了,更加努力地改过和行善积德,努力地改正坏习惯。当袁了凡将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渐改过后,袁了凡不仅在53岁时没有死,孔先生算定他“命”中无子嗣,结果他也得到一个儿子。

如果袁了凡一味地相信算命先生的话,那他53岁以后的事情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改正轻信别人的习惯,如果你轻信别人话,就会按照别人的话去做,而事实说不定恰好相反。

在处世中,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也得深思熟虑,人性复杂,你若轻信别人,一下子把心掏出来,那么就很可能会受伤。

丁凡是某美容院的助理,她正在跟着一个叫王雪的美容师学习。有一天,王雪突然跟另一位美容师,也是她的好朋友吴琳吵了一架。下班后,丁凡正在打扫卫生,吴琳双眼通红地从洗手间里走出来,看见丁凡还在,竟然拉着她聊起天来,这使丁凡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你在王雪手下工作得很辛苦吧!跟她认识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她?专会欺负助理!”丁凡没敢接话。吴琳看丁凡拘谨的样子,就又说道:“你不用害怕,这里也没外人,咱们聊聊!要不你干脆跟我得了!她能把你带成什么样!我都恨死她了!”丁凡看吴琳激动的样子,终于放下心来,开始向吴琳倾诉自己的怨气。可是没过几天,吴琳又和王雪和好如初,这让丁凡开始有点担忧了。

果然,王雪对丁凡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差了!动不动就斥责她,给她脸色看。一天,丁凡路过洗手间,正听见王雪和别人讥讽她,“死丫头!说我不好好教她,使唤她!我呸!看她那副样子,也配当美容师!你们等着瞧,一个月之内,我非把她赶走不可!”丁凡掩面哭着跑出去了,不用一个月,第二天丁凡就辞职了。

丁凡太过于相信别人,因而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她明知道吴琳与王雪是好朋友,而且自己对吴琳也并不了解,但却还是轻信了吴琳,一下子把自己的心事全都说了出来,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所以在处世中,要戒掉轻信别人的习惯,无论说话或行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所以,聪明的人轻易不交心,这样做或许有点世故,但对于保护自我来说却很有效。

不可全抛一片心

聪明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有一天,老虎问绵羊自己是否很臭,绵羊说:“是的。”于是老虎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老虎又问狼,狼回答说:“不臭。”但老虎又把狼撕成了碎块。最后,老虎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狐狸活了下来。

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而只说三分话的是恰到好处。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和对方不是深交你也畅所欲言,海阔天空无所不谈,那就有些显得自己没有修养,首先你所说的话别人不一定感兴趣,第二就算别人有兴趣也不一定喜欢听你说,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当然也不是狡猾和不诚实了。

有时只说三分话,也是一种职业道德。医生不把患者的绝症告诉本人,避免病人在精神上受重创。银行工作人员对于存款人的姓名和款额必须保密,等等。有时忘记遵守只说三分话的戒条,闯了大祸能让你深受其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就像故事中的那只羊,一句彻底的话便彻底断送了性命。

古人认为,君子应忍言慎语,又说:“多言取厌、轻言取侮。”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从口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纠正自己不知轻重的说话习惯,免得因一言之失惹来祸端。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语言能成事,也能坏事,语言可以带来尊荣,也能招来祸患和耻辱。

春秋时,宋军与鲁军战于乘丘。鲁侯用箭射伤了将军宋万,并活捉了他。宋国后来通过外交手段要回了宋万,宋公挖苦宋万说:“我原来是很尊敬你的,可是你却成了鲁国的囚徒,我今后不再尊敬你了。”宋万听后怀恨在心,于第二年寻机杀死了宋公。宋公逞一时之兴,随意挖苦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上有许多言多致祸的事例。

比如,汉将李陵孤军深入匈奴之地,陷入重重包围,终因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汉朝朝廷,大臣恐俱,汉武帝也食不甘味。司马迁在武帝召问时,直陈己见,替李陵辩护,想以此使武帝宽心,不料却触怒了武帝,认为他是诋毁当时作为主将的李广利(武帝宠妃之兄),将他下狱。不久,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只因多言而铸成终生耻辱。

由宋公和司马迁等人的言多必失,我们可以看出言语关系到个人的荣辱、事情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我们应忍言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