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应对危机36计
2357400000022

第22章 资源整合,将危机化于无形

蚁栖树与“益蚁”相依为命

在南美洲巴西的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桑科植物——蚁栖树。这种树的叶子很像蓖麻,树干中有空节,近似竹子,茎秆上密布着无数的小孔。在同一密林中,还生长着一种森林害虫——啮叶蚁,这种害虫专吃各种树叶。然而,蚁栖树却能免遭其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蚁栖树上同时生长着另一种“益蚁”。蚁栖树中空的躯干,是这种“益蚁”的理想家园。每当啮叶蚁前来侵犯它们的住房时,“益蚁”们就团结起来坚决将啮叶蚁驱逐出境,保卫住房不受侵害,当然蚁栖树也会安然无恙,依然郁郁葱葱。

“益蚁”保护了蚁栖树,而蚁栖树的每个叶柄基部,又给“益蚁”提供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蚁栖树与“益蚁”的这种相依为命的关系,称为“共生关系”,这种共生现象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它体现了两种资源的整合。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和外部关系就像“益蚁”与蚁栖树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因为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各种丰富的资源,而这些资源之间是可以相互支持和协作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设法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发挥它们最大的优势和作用,让它们在企业发展中作出贡献。

成功的企业,都是善于整合资源的能手。广东美的集团近年来在许多家电企业陷入困境的形势下,却在业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的集团善于整合资源。仅从1997年到2000年,美的集团的销售收入就从32亿元跃升至105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1%,利润也同步增长。

新华网曾有一篇报道说,美的集团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国际化的步伐,但最初几年却没有在国外投资建厂,主要靠的就是整合内外资源:专门成立了海外设计部,针对产品输出国的需要设计不同于国内的产品,还通过网上合作等方式利用国外的研发力量;推进销售网络本土化、销售人才本土化,在德国、美国、日本已成立了三家分公司,利用当地的销售网络资源实现低成本运作;聘用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具有多年家电业工作经验的退休老板和高级技术人员及海外留学人员主管当地的销售工作。直到2006年,美的海外设厂的首个项目才落于越南。

实际上,除了美的,国内其他一些企业也在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南国际物流中心。

原来,香港与内地间的货运普遍采用集装箱运输,由于信息、市场、供求关系、海关监管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集装箱大多只是单向使用,即过境货车只能运输空箱返回,而不能再载货物。

那么,为什么空箱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呢?原因就在资源整合的难度上。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中,若想让不同的码头、货运公司达到不同货主的要求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同的货主交货的时间、价格要求不同,而且中间的协作伙伴、海关检疫等环节也都不能保证,资源整合无法完成。

1996年,深圳市交通局(原深圳市运输局)才提出建设“华南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的构想,首次提出口岸北移、信息整合和资源重组的概念,这才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紧抓这次机遇,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开始构建的是一种全新跨境集装箱运输模式。它将实现“重(柜)去重(柜)回”,即粤港两地牌货柜车在香港装上重柜(装满货的柜)后,经皇岗口岸运到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卸货,或在目的地卸货后将空箱运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然后在该中心承接重柜运到香港码头或深圳各港口。在华南物流园区内,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和深港两地的货车、仓储、船务公司、货主的信息都集中起来,货主可在此一次性办理转、报、清关和检验检疫手续,货物装柜后贴上封条,直接通关。

此后,当世界一些船运公司的空集装箱运到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后,绝大部分不再空着运回香港,而是在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或货主处载上出口货物,满箱回到香港,再转运世界各地。这样就避免了运输车辆拉着空箱返港的状况,不仅提高了集装箱的使用效率,也节省了物流成本。经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整合资源,一个货畅其流的新型过境物流网络逐步建成。

资源整合是生物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天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谁率先进行了资源的整合,谁就能够获得竞争的优势,将危机化解;谁行动缓慢谁就有可能在危机中被淘汰。

产品的合理包装也是一种资源整合

众所周知,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孔雀全身羽色绚丽,以翠绿、亮绿、青蓝、紫褐的尾屏展现在人们面前。那尾屏的羽毛上有多种色彩的眼状斑,呈现出金属光泽,那五光十色的眼状斑在太阳光下尤其艳丽耀眼,五彩缤纷,金光灿灿。

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鸟,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有特殊的观赏价值,羽毛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而孔雀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羽毛绚丽多彩。

孔雀给管理者的启示是,绚丽的色彩不仅能传达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和特征,也能美化企业的产品、包装和销售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概括地讲,色彩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企业形象色彩识别和产品包装色彩美化。

虽然色彩依附于各种物体上,但是色彩比物体本身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色彩在视觉表现中最具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试验表明:人们日常获取的80%的信息,来自视觉,而视觉感受信息最初的20秒内,色彩的成分占80%。消费者一般在20秒内对商品形象做出判断,其中80%的印象来自色彩。因此,色彩在企业的产品包装中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那么,企业应如何在运用色彩来为销售服务呢?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设计者都要有色彩意识,不要吝“色”,要充分发挥色彩的效用,并合理、科学地使用色彩。因为大部分产品都是有形有色的实物,所以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宣传媒介都离不开色彩的传达和表现。

企业和色彩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的标准色彩、企业的产品基本色彩、企业的包装色彩、企业的广告色彩、企业的网页色彩等,这些色彩都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向、产品定位、企业文化等有直接的关系。

所谓企业的标准色,就是指企业经过专门设计选定的某种特定色彩或一组色彩系统,并将其运用于该企业所有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中,通过这种色彩所制造的视觉刺激与心理反应,突出该企业的经营理念或产品的内容特质。这种特定的色彩也被称为企业的“色彩形象”。

企业的标准色不宜太花哨,不能像孔雀尾巴那样。标准色一般选1~2种色彩,以不超过3种色彩为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企业标志、产品、广告、包装、建筑装饰、展品陈列、制服、旗帜和其他事务用品的设计上,这是用于企业视觉识别的重要基本设计要素。

企业选择哪种色彩作为标准色,要根据企业的文化传统、发展历史、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等因素来决定。基本的原则是突出企业风格,体现企业的性质、宗旨和经营方针;通过制造差别,展示企业的独特个性;与消费者心理相吻合;迎合市场化的潮流。

在信息化时代,标准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是因为色彩的品牌形象性比较明确醒目,二是通过色彩,企业和品牌可以表达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情感。如可口可乐公司选用红色作为标准色,洋溢着青春、欢乐、热烈的气息;柯达公司选用黄色作为标准色,来表现胶卷色彩饱满、璀璨夺目的产品性质;还有红黄色的“麦当劳”、蓝色的“百事可乐”、绿色的“蒙牛”和“伊利”等,无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由于信息的透明化,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什么技术和秘密可言,因此产品在用途和性能方面越来越难分伯仲,相反产品的附加值倒变得更具竞争意义,色彩就是品牌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产品的经营和销售上,色彩就像一位“无声的推销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产品的色彩要与产品的功能特性相一致。产品的功能特性包括它的用途、性能、结构、形状等方面。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产品时,要认真研究产品的功能特性,使产品的色彩所传达的理念与它的功能特性相统一。在为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时,必须首先分析特定消费者喜爱的色彩所属的范围。不同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不同产品在色彩上的选择及不同色彩的搭配,既要适应普通消费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又要注意特定消费者的特定心理需求,以覆盖最广大的消费群体。

另外,企业的包装是其产品外在形象的组成部分,包装上的色彩也是影响视觉的最活跃因素,色彩在包装设计中也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体现产品特质的包装色彩一般称为“形象色”,包装色彩一般是产品的内容、特征和用途的形象反映。在包装上见到的形象色,容易使人对产品产生联想和回忆,并从中大概了解产品的基本内容、形式、特征、用途和味道等。例如:蓝色的包装不易引起人们的食欲,所以在食品包装中很少用蓝色。因为牛奶,蓝色的包装就不如绿色的包装更诱人。

对包装进行科学的色彩设计不仅能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美感的良好认同,还能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有特色的包装色彩,很容易成为品牌的一种标志,能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使自己的品牌具有更清楚的识别性。

总之,企业的经营离不开色彩,产品的包装更离不开色彩,包装不是单纯的一个物流环节,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产品的销售服务。同样,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整合,以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得到同步的提升。

橘生淮北则为枳

在中国的先秦典籍《晏子春秋》中,齐国的国相晏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则变为枳了。本来相同的植物变得不同,这是水土环境相异造成的呀!

“枳”是类似于橘子的一种植物果实,它的球形浆果呈黄绿色,味道酸苦,很少有人吃它,多用其入药;橘子当然完全不同,它是或黄或红的一种水果,外形和枳差不多,味道却甘美酸甜,是江南一带百姓喜欢吃的水果之一。

现代生物科学已经证实了晏子当时的话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环境、气候、光照、土壤酸碱度等方面因素的差异,使得橘这种果树种在淮河南边和种在淮河北边,结出果实的味道会变得很不一样。

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些现代连锁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或者实现国际化的经营战略,不顾当地具体环境,而盲目地扩大经营网络。实际上,每一种经营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或者忽视了当地具体环境,那么就会让新生的连锁企业“水土不服”,从而造成供应不畅。

随着国内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零售巨头也相继在中国各大中城市市场展开厮杀,程度渐趋白热化。以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为例,其在上海首家店自2005年7月28日开店以来,时常发生缺货现象。不过,一般情况下产品短缺时间并不长。然而,在节假日期间,沃尔玛上海店缺货商品不仅品种多,而且缺货时间长,部分商品缺货时间会长达一周。以至于沃尔玛上海店的近30处货架上不得不贴出这样的标牌——“抱歉!本商品暂时缺货”。本来,消费者热情高涨地涌入沃尔玛购物,对沃尔玛来说是一种信誉上的推动,然而缺货现象却给消费者头上泼下了一瓢冷水。

在我国商品生产处于过剩状态的今天,零售店中频频出现商品缺货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出现在世界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的大卖场中,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世界零售巨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原来问题主要出在供应链上。据供货商透露,沃尔玛的订货采购模式和上海地区的其他零售商都不一样,很多供货商对这种模式还不太适应,以至于延误了供货的时间。

沃尔玛高效的信息系统曾经备受业界推崇,全球多家门店可在一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内外部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使沃尔玛能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实现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保持同步。但是,这种供应模式是在美国创立的,只与美国本土的供货商相适应。

在中国,沃尔玛这一套原本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模式却遭遇到瓶颈:首先是同沃尔玛信息系统的高效、先进相比,国内多数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严重落后,国内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也不可和美国相提并论。沃尔玛的供应模式要求供应商有一个配套的技术平台,但是目前国内的供应商很难统一配备这样的技术平台,因而他们在为沃尔玛供货上出现了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企业面对沃尔玛严格和完善的管理,难免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沃尔玛在中国所开店面比较少,围绕一个配送中心密集建店来降低成本的优势无法发挥,反而增加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凡此种种最终造成了沃尔玛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导致其在中国的发展一度遭遇物流瓶颈。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对于国内的供应商来讲,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供货的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与国际化物流配送系统接轨的关键。从改变自身做起,加快修炼“内功”,尽快建设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才是上策。对于以高效灵活的全球物流配送系统作为成功根基的沃尔玛来说,要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站稳脚跟,就不能要求中国的供货商一步到位。俗话说:“入乡要随俗。”来到中国开店,就首先要尊重中国的环境和气候,然后制定出适合中国环境的供货模式,否则,即便你拥有橘子的基因,也只能长成酸苦的枳。

总之,对企业来说,每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做到位,不仅要保证自身技术的领先性,还要及时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及信息,做到因地制宜相互匹配,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的顺利,才不致遭遇危机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