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23579100000026

第26章 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1)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感触: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配合。儒家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凡是遇到了不顺利,一定要找自己的原因,不要向外找。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如果是有智慧的,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孩子一定会配合父母。父母说对了,这才是关键。

“你做得不错。不过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

寻找孩子的正向特质,用赞美的方式教导他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感到自豪,这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哑孩子的父亲周弘老师曾说过的话。

仔细体会这句话,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运动员一样,每一个小进步都需要父母的喝彩和掌声,他才会发挥出更多的能量。可以说,父母的鼓励和赞美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但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太过关注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而忽视了他的优点。面对犯错误或做得不好的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罚。殊不知这种方式不仅会打消孩子的自信心,也会使亲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12岁的天恒非常聪明,但是学习不努力,成绩一直很差。为此,妈妈没少批评他不用功,可是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一次,爸爸心血来潮和他打篮球,结果爸爸输得很惨。爸爸夸道:“你篮球怎么打得这么好?我怎么才发现呢!”天恒得意地说:“这没什么,我每天放学后,都要和同学打一会儿,打得多了自然就打好了。

爸爸鼓励他说:

“对,勤学苦练这是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你眼快手快、脑子聪明啊!”天恒听完,笑得更得意了。爸爸趁势补充道:“如果你能把这个聪明的脑袋瓜儿用在学习上,而且像打篮球一样努力的话,你的学习也一定没问题。”

一段时间以后,爸爸的“预言”应验了。

天恒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听到好话后会很开心,孩子也不例外。爸爸从天恒的优点出发,再指出他的缺点,同时指出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他说的一番话中有赞美,但更多的是信任。也就是说,要找到孩子的正向特质,用赞美加信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导。

但一些父母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只有坦率地指出他的缺点才能让他进步。其实,不论批评还是表扬只要适度,都可以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就善用赏识的方法教育儿子。但她知道赞美是一门艺术,掌握得好可以让孩子发扬优点,但不好可能会让他产生自满情绪。于是,她通过看书、上互联网,学习中外先进家庭教育的教子方法。她最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嗯,你做得不错。不过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这样做……”说完,还把原因解释给儿子听。

鞠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也让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和方法。可见,这种方式才是真正做到了亲子间的沟通。

每个孩子都是未经加工的钻石,父母要想让这颗钻石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就要靠表扬和赞美来磨制。

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知道“我是优秀的,我可以”,但同时也应该让他知道“我有进步的空间,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棒”,这才是父母赞美孩子的真正目的。

可是,漂亮的话也要看父母怎么说,才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用赞美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呢?

要把握好场合与时机。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场合和时机,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表面上是在称赞我,实际上是批评我。”给孩子留下这种虚伪的感觉就适得其反了。

可见,用赞美的方式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而且要寻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真心地赞美他,他才会在父母的鼓励声中找到方向和动力。

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

赞美孩子绝对不是只说“你真棒”或竖起大拇指这么简单,一定是父母发自内心地赞美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否则一句突如其来的“你真棒”会让孩子感到很奇怪,不会对亲子关系的改善起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父母不是从心底里赏识孩子,只是表面上敷衍他,他会感到父母的行为很假。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用“做得不错”、“还行”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言下之意是“做得很好,但不可以骄傲,还可以做得更好”,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多少有些敷衍的成分。

其实,父母除了用语言表扬孩子外,还要切身体会孩子的心情,分享他的喜悦“你会整理房间了,真为你感到高兴”,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父母的赏识。

用赞美来暗示孩子的缺点。

孩子不是完美无缺的,他身上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一味地批评只会打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那么父母不妨用赞美的方式指出孩子的缺点。

6岁的涛涛很顽皮,在幼儿园经常欺负小朋友,但是他也很热心,经常替同伴打抱不平。为此,妈妈经常夸他:“涛涛是个正义的小勇士,总是热心地帮助小同伴。”涛涛听了,自然很高兴。每次说完这句话,妈妈都还会附加一句:“如果平时能让着小同学,和同伴再谦让一下,那就更好了。”渐渐地,涛涛变得懂事了,不再欺负小朋友了。

妈妈把涛涛的批评包含在对他的赞美和肯定中,从而让他自己改正错误。每位父母都应该学习这种方式,试着在赞美声中暗示孩子的缺点,然后慢慢等待孩子自己转变,这要比批评、指责的效果更好,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宽容和赞美中更愿意沟通。

在表扬中加入对孩子的期望。

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做得很棒”、“你真是太厉害了”,这些话虽然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他通常情况下不知道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对他好的行为作出客观、具体的描述,比如“你把碗洗得很干净,你进步了”、“这次语文成绩提高了10分,继续加油”,而不是“干得真棒”、“你真厉害”、“这次考得不错”,等等模棱两可的表达。

同时,父母还可以在赞美声中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如“是的,你这次语文成绩有进步,但妈妈相信以你的实力,还可以考得更好”。总之,父母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报道”,让他自己作客观的评价。

慎用“最”赞美孩子。

一些父母喜欢用“最好”、“最聪明”夸奖孩子,以增加他的自信。可是经常用“最”来夸奖他,很容易让他形成目中无人的傲慢心态。所以,父母要谨慎使用“最”来表扬孩子。

11岁的晶晶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在妈妈、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声中长大的,自信但不自负,为人很谦和。妈妈表扬她的标准不是分数,而是综合成绩的“含金量”、进步程度、努力程度,对她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且妈妈从不用“最优秀”、“最棒”夸奖她,而是肯定她的同时,鼓励她多向其他同学学习。

妈妈从分数的真实度、努力程度等多个方面给晶晶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且从不用“最”表扬她,而是鼓励她多向其他优秀的同学学习。所以,优秀的晶晶很谦和。

父母表扬孩子的时候慎用“最”,同时当众表扬孩子的时候也要谨慎,不要试图用他人的不足反衬出孩子的优点,避免让他产生高人一等的傲慢心理。

沟通箴言

在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他就越变越好;给予他负面的评价,他也一样会践行这种负面评价。所以,为了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不论他成功还是失败,父母都要赞美他,相信他的能力,相信他可以做得更好,并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的信心。同时,话语中要包含对孩子的期望,从而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

“你选择倒垃圾,还是洗碗?”

不要命令孩子,而是要给他提供选择项

你给我听着”、“你必须……”这类带有警告、责备或者讽刺意味的话语是许多父母经常使用的。这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语气偶尔使用能改变孩子的行为,但用得多了会导致亲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相反,如果父母用“你是倒垃圾,还是洗碗”商量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不仅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议,也不会让他产生逆反情绪而和父母作对。

一位妈妈洗了一盘苹果,拿到5岁的女儿面前,说:“来,拿一个。”女孩拿起一个苹果放下去了,又拿一个又放下去了,这样挑来挑去,几乎把每一个都拿遍了。妈妈见了很生气,拿起一个,说:“就吃这个。”女儿撅着嘴,不情愿地接了过去。

这位妈妈的出发点可能是嫌弃孩子东挑西拣的不礼貌。但是,父母仔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买菜的时候,也喜欢自己挑;买衣服的时候,也喜欢东摸西看的。可是,我们怎么要求孩子呢?“不能那样,不能这样”、“给你什么就拿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孩子有些不公平呢?要想不让孩子太挑剔,就洗两个苹果,让她二选一就好了。

7岁的金梁周末和小伙伴们在家玩,弄得家里乱七八糟的。妈妈看见了,有点生气,但是还是忍住了。等小伙伴们走后,妈妈让金梁收拾房间,可是金梁却看起了电视,而且看得很投入。于是,妈妈走到电视机前,手放在电视机按钮上,说:“你是选择不看电视呢?还是把玩具收拾好了,再看电视呢?”金梁想了想,转身收拾玩具去了。

当金梁把家里搞得乱糟糟,又不主动收拾时,妈妈没有强迫他收拾,也没有强行关掉电视,而是给他选择的余地。虽然结果是一样的,金梁要是不收拾玩具就没有电视可看,但是妈妈给他选择的余地,让他知道他能不能看电视的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他会权衡利弊,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很重要,孩子会慢慢在选择中学会思考、作决定,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成就感。而父母既支持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也维护了他的尊严,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当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不妨给他选择的权利,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用选择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一位妈妈希望培养7岁的女儿做家务活儿的能力。一天晚饭后,妈妈对着爸爸说:

“洗碗、擦桌子、拖地,你选择哪一个?”爸爸想了想说:

“拖地。”妈妈说:“好。”接着又转向7岁的女儿说:“只剩下擦桌子和洗碗了,你选哪一个?”女儿说:“洗碗。”妈妈点了点头,大声宣布:“开工。”

只见全家人一个个忙乎起来了,场景非常温馨。

第二天晚饭后,还没等妈妈让女儿选择。女儿郑重其事地站起来,说:“妈妈,今天让您先选,洗碗、擦桌子、拖地,您选择哪一个?”妈妈笑着说:“老规矩,擦桌子。”

为了鼓励女儿参与家务劳动,妈妈用了“选择题”的方式,让全家人选择。这种方式在女儿看来,家务劳动好像变成了游戏,全家人一起劳动让她感觉很温馨。

其实,与孩子沟通就是这么简单。他感觉这个事情很好玩,爸爸妈妈尊重他,让他选择,他就会很听话。即使这是孩子一时的好奇,但如何让他变成一种习惯,就需要父母多用赞美的话,鼓励他的劳动成果和行为了。

让孩子对选择的结果负责。

一位父亲带着10岁的儿子去农村体验生活,种植白菜。一段时间后,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白菜苗。于是,爸爸再次带着儿子去间苗。但到了菜地,儿子却不肯拔苗,原因是他舍不得把那么好的苗都拔掉。经过一番道理解说后,儿子还是坚持己见。最后,为了不打消儿子的积极性,爸爸决定为留出一块儿没间苗的白菜地来,和儿子比赛,看谁的白菜长得好。

这位父亲没有强迫儿子间苗,而是把间苗演化成一个比赛,让他在实践中看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当然,比赛结果不看也知道,一定是间过苗的白菜长得更好。

但是这个结果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教训,当他看到结果自然会对这段记忆刻骨铭心,也会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可见,在生活中,父母要让他自己选择,并对其结果负责。这样,孩子也不必要在父母的强迫下,就学到了知识和道理。

在生活细节上教孩子学会选择。

孩子的选择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他才会逐渐养成自己选择、自己作决定的独立意识。

一位妈妈培养8岁的儿子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鸡蛋有营养就逼迫他吃,也不会因为自己冷就让儿子戴帽子,而是每次都征求他的意见,问:“咱们去花园看花,还是去湖边看鱼”、“你想穿什么衣服,这两件自己选吧”、“你今天用叉子,还是勺子”,让他自己决定。

渐渐地,儿子学会了妈妈的表达方式,偶尔也给妈妈出选择题:“妈妈,我能吃薯片还是巧克力还是彩虹糖?”妈妈听了,一脸苦笑,说:“我们饭后再吃这些好吗?要不先来点水果,苹果还是菠萝?”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凡事都由父母说了算,他当然不会开心。如果能像这位妈妈那样,亲子间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种温馨的镜头也一定会经常在家庭中上演。

在生活中,父母不妨尝试着给孩子划定好一个选择的范围,比如,晚饭吃什么?包子还是饺子?想听什么故事?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在询问声中,孩子会慢慢地感受到被尊重,进而变得喜欢和父母沟通了。

沟通箴言

维护独立自主的权益是孩子的本能。因此,为了避免和孩子产生冲突,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

是一个好方法。当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出带有选项的“选择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把范围逐渐放宽,只要他在一定的规矩范围内,就可以了。

“你的房间有异味,有恐龙骨头埋在这里吧!”

尝试运用一些幽默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一个6岁的儿子犯了一个错误,爸爸生气地抬起手,说:“看我不打你,打得你屁股开花。”儿子瞪着眼睛看着爸爸,突然“哈哈”大笑,说:“真的吗?我的屁股会开花?开什么花?你快点打。”爸爸听了,顿时愣在那里,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打得你屁股开花”是父母威胁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台词”,可是一个6岁的男孩却从中感受到了幽默,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还营造出了轻松、有趣的氛围,也融洽了与爸爸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孩子可以拒绝严肃、忧伤的面孔,但他决不会拒绝父母幽默的言语所带来的会心的微笑。可见,幽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润滑剂,它能够融洽关系、化解矛盾。因此,父母要试着用幽默的方式,营造轻松的氛围,和孩子进行沟通。

7岁的佳佳喜欢玩玩具,但每次玩完之后,她都不主动把玩具收拾起来。

为此,妈妈没少说她,还曾下过最后通牒“你以后再不收拾玩具,就不让你玩了”,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一次,妈妈改变方式说:“玩了这么久,一定很累吧!”佳佳莫名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说:“问问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也送它们回家休息吧!等它们休息好了,明天可以继续和你一起玩。”佳佳听了,笑着点点头,收拾玩具去了。以后,再也不用妈妈催促,而是自觉地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