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湖与庙堂——品读苏东坡
2363500000005

第5章 万言书(1)

1

官场上的人,很容易成为地瓜和土豆,你是这堆儿,他是那堆儿,你自己并不知道,可是早已被人分好了。

苏轼兄弟于熙宁二年二月回到京师,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职位不高,但是离皇帝很近,不用说前程看好。朝堂之上正热火朝天地讨论富国强兵之策,苏辙早有思考,甫一回京就上奏疏。苏辙在奏疏中说:“臣所谓丰财者,非求财以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矣。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

“三冗”问题切中时弊。与王安石的生财主张不同,苏辙显然是主张“节流”。神宗一见,马上批转中书省,即刻召见,此后任命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直接在王安石领导之下推行新法,诸般事务一下子就压了上来,忙得热火朝天。

兄弟二人皆居南园,苏轼工作不忙,甚是悠闲,业余时间经常以课童为乐。苏辙先行获得皇帝召见,苏轼当然不甘于后。恰逢朝廷动议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就是专考经义,不再考文学诗赋,用今天的话说,有点类似专考政治,不考语文,为此广泛征求上至宰辅、下至馆阁臣僚的意见。苏轼立即上疏,表示坚决反对。神宗素爱文学,对此事也有疑虑,于是即日召见,垂询治国良策。苏轼说:“以陛下天纵文武之姿,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速,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即便是今天看来,苏轼的“三患三不患”,也是有着深刻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历史上急躁冒进之时,无一例外,全都是国家吃大亏、人民遭大难之日。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刚两年,就想驱逐匈奴于塞北。他也不想想,他刘邦即位时,连相同颜色的几匹马都凑不齐,将相承牛车,拿什么跟匈奴骑兵对着干?要不是贿赂单于爱姬,汉军就得吃大亏。汉武帝刘彻从十六岁登极,闷头训练适合闪电战的骑兵,集中全国财力,把文景两朝积累的财富都快掏空了,打了十四年才赶走匈奴。唐太宗干脆在突厥兵临长安时亲自出城跟人家会盟,给钱了事,史书上写的模糊隐晦,把颉利搞成了一个可怜的要饭花子,李世民成了慈悲施舍的天朝圣君。

北宋的天时地利远远比不上汉唐,立国之初就少了燕云十六州这一屏障,首都直接面临北方威胁。宋真宗御驾亲征,与契丹议和澶渊。当时宋真宗派曹利用去与契丹会谈,曹利用要求皇帝给个底线,宋真宗说不能超过一百万,寇准私下里说:“虽然皇上答应了一百万,但是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你的脑袋。”曹利用回来后,伸出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以为是三百万,喃喃地说实在太多了,得知是三十万,天哪,实在是太划算了。没错,自此换来将近七十年的和平,开始了北宋的辉煌。所以说卧薪尝胆不是说说而已,那是既要隐忍不发,又要闷头有所作为。不是大政治家玩不了韬光养晦,而清流的冲冠一怒,很多时候是愤怒青年的咋咋呼呼,根本谈不上治国之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急于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神宗这把火已被王安石烧起来了,王安石把一场小火慢炖的渐进的改革,搞成了煎炒烹炸式的剧烈革命,恨不得立即集中全国财富,逐契丹于漠北。当神宗兴致勃勃回到后宫,跟太后讲自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曹太后说:“要是那么容易能办到,太祖太宗早就收回来了。”几年以后,新法搞的天怨人怒,太皇太后和太后痛斥王安石乱天下,当时神宗的弟弟歧王也帮着老太太说话,神宗生气地说:“我干不好,那么你来当这个皇帝!”一家人不欢而散。

所以苏轼这番议论,除了让神宗感觉言之有理、一片赤诚以外,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不过他还是想立即重用苏轼。他不是个糊涂皇帝,他也知道朝堂之上有几个唱反调的人有好处。谁知王安石得知苏轼获得召见,立即觐见皇帝,问这问那,极为详细。

皇上您召见苏轼所为何事?

皇上苏轼都跟您说什么了?

皇上您是否有提拔苏轼的意图?

神宗说想用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说:这种事大臣不愿意干,小臣又干不了。陛下用人,还是要再三考察,如今只见到苏轼上书文字,还得要看他做的实事如何,现在恐怕不宜骤然轻用。干部任用就是这样,既然宰相有不同意见,皇帝也得掂量掂量,何况神宗已经彻底被王安石这个拗相公给拿住了,于是只能搁置下来。

同年六月,朝廷命举荐谏官,张方平推荐苏轼、李大临,未果。

范缜举荐苏轼为谏官,未果。

八月,国子监举人考试,苏轼为考试官。苏轼所出策题为: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灭。事同功异,何也?晋武帝司马炎独断伐吴,统一全国,三国归晋;前秦苻坚不听劝谏讨伐东晋,淝水之战被谢安大败;齐桓公信任管仲成为春秋五霸;战国时燕国王哙让位于子之,造成天下大乱,为什么有的君王独断专行、专任一人能成就霸业,而有的却败亡了?这一考题紧贴时政,而且明显针对王安石,王安石见到这样的题目,又一次大怒。

十月,司马光举荐苏轼为谏官,未果。

十一月,神宗欲用苏轼同修起居注,再次被王安石所阻。王安石趁机建议皇帝,任命苏轼为开封府推官,等于从中央挪到了地方,远远地撇在一边了。

现在,朝堂上分为明显的两大阵营。张方平、范镇是苏家世交,欧阳修是他老师,谏官钱公辅、孙觉、李常、刘恕,都是苏轼的好友。不要说他们的政见与苏轼有相同之处;他们的辞官或贬谪,也会博得苏轼的同情;他们对王安石本人的品鉴,当然也会影响苏轼。

张方平曾经与王安石一同担任举人考试考官。王安石一入贡院,什么事都想变乱更易,老资格的张方平很是讨厌,专门发文让王安石出去,从此不再理会王安石。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苏洵的《辨奸论》,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说洗脸洗衣服都是人之常理,有的人穿的破破烂烂,吃的狗粮猪食,这种人竟然还谈诗书,肯定是大奸大恶。一见便知,这是大骂王安石。后人考证,此文是后人假托苏洵所作,不过苏洵在京那几年,与王安石关系很差,也是事实。

又比如范镇上书:“说青苗法有成效的人,不过是一年得到上百万钱而已,这些不出自天,不出自地,不出自建议者家里,全部出自百姓那里。”据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中记载,范镇说:“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有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王安石见后大怒,气的双手发抖。范镇辞官退朝之后,苏轼向他祝贺:“你虽然辞官,但是名声更响了。”范镇说:“天下人受害,而我得名声,有什么可高兴的!”苏轼的举动,简直相当于一个捣蛋学生被老师撵出课堂,而下课后几个坏小子给他鼓掌,想想吧,老师是什么心情!

再比如钱顗,被贬官后怒斥同僚孙昌龄:“只因为你在金陵做官时巴结王安石,经过他的推荐,你才当上御史。如今一心一意逢迎附会,不思为国效力,在我眼中你猪狗不如!”说完拂袖而去。苏轼三年后写诗赞曰:

乌府先生铁作肝,

霜风卷地不知寒。

犹嫌白发年前少,

故点红灯雪里看。

他日卜邻先有约,

待君投绂我休官。

如今且作华阳服,

醉唱侬家七返丹。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

乌府就是御史台,诗中不但称钱顗肝胆是铁做的,而且说将来你扔了官印,我也不做官了,和你比邻而居。苏诗一出,钱顗遂得“铁肝御史”名号。

舆论这东西很奇怪,它就像一阵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分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时候吹皱一池春水,有时候也能掀起大浪。据说范镇、苏轼等人游一寺庙,有人作《假山诗》:

安石作假山,

其中多诡怪。

虽然知是假,

争奈主人爱。

把王安石的名字都嵌了进去。这首诗被安在了苏轼头上,是否真的是苏轼所作,已不重要。即便是他人所作,你苏轼经常和这些人混在一起,你什么立场?只能说明你苏轼和那伙人是一党的!于是,苏轼这时候已经成了与变法派异路的一个小土豆,被王安石打入另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