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29

第29章 四W法则:who,where,what和when(2)

“我没办法当教练,但是我出席了每一场小联盟的比赛,替他加油打气。当他开始参加高中足球队时,我也在那里,连在下午3点钟开始的比赛我都亲自出席,我很庆幸我的工作时间很有弹性。”

麦克和太太从很早就决定参加孩子学校的每一项活动——运动比赛、音乐会、乐团音乐会等任何活动。有些孩子很喜欢父母和他们一起去。

父母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让孩子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父母就要用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的指导,引导教育孩子。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和赞扬孩子,可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当他心情低落时,则建议他休息一下,但在这之后要立即投入工作。不要因为他们不感兴趣,而让他们放弃做。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请记住,孩子天性是顽强、有弹性的,在他们沮丧泄气之时,纵容了他们,就等于损害了这些天生的优点。父母要在定向及参与程度上要稍有变化,尤其在孩子具有缺乏动力、注意力不持久等问题时更应该如此。

鼓励孩子坚持某个爱好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要想培养孩子勤奋工作、持之以恒的精神,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要让孩子明白完成难度较高的任务时需要耐心、耐力和坚定性。

假使你能选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工作而一直做下去,会令全家人感到兴奋。不妨尝试着种植盆栽,或是学会怎样烤制面包,再或把那一大箱旧相片整理成为家庭照相簿。

有位父亲记得和儿子共同制成一张餐桌时所共享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说:6个月前我们拿着草图和木板动手开工。完工后我们互相对望,嚷道:“哇!我们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儿子想将家里老而旧的汽车改头换面,他们在一起工作花费了无数个小时,预想着有一天儿子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车去驾驶。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活动,并参与到其中。

家庭计划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开展家庭读书读报活动、学习写作计划,为报刊撰稿、参观博物馆或定期进行异地旅游或乡土旅游、建一座游戏室四W法则:who,where,what和或屋外的储藏间、开展家庭小收藏活动,等等。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将某一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并按优先原则或因果关系而划分任务,接受指导以及正确衡量、制定并执行资金预算。从而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等,在活动中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出榜样并给予鼓励,并教会孩子某种本领与合作精神。家长表现出的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新技能。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的参与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和鼓励。所以,请父母多花一点时间,多费点心事,去关注孩子的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

不要把希望全寄托在老师身上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到了学校后,老师会把他管教得服服帖帖。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却不睡,尽管父母大声呵斥,他也完全不在乎。很多家长认为,学校的环境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况。一个在家里随心所欲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能乖乖地听老师的话吗?

大部分家长找出了各种理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留给老师:

“孩子还小,长大一点就会懂事的。”

“孩子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上学后再管教也来得及。”

“我们反对惩罚孩子,孩子应该自由成长,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尽力去爱孩子。”

“任何幼小的东西都应该自由自在,就让他们像小马驹一样自由的成长吧,以后老师会管束他们的。”

“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一点,有些毛病就会很容易改掉。”

诸如此类的说法数不胜数。很多家长认为有充足的理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留给老师。对于那些不自律的孩子,老师又能把他们教育到什么程度?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良好家教的孩子,老师会感到有无穷乐趣,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直到孩子走向成功。这种巨大的成功甚至远远超出家长的期盼。

即使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老师也不会把成果都归于自己。老师能给学生的只是种种知识和引导,学生将来如何还要看自身的基本素质。

很多家长把培养孩子自律的工作留给老师,他们认为学校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所以在家里他们从不用纪律约束孩子,他们不明白纪律是可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慢慢地,当他们把这个任务交给别人时,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好时机已经错过。由于家长的懒惰和放任,使得孩子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有一个聪明的妈妈说:孩子不到一岁,我就要教他说话。”只要是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可塑性的人都会赞成这种做法。孩子在一岁时就让他学会服从,接下来每年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以后就能慢慢培养起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有些人仍固执地认为孩子的本性难移,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培养纪律观念是家长的主要工作。

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对关心儿童成长的家长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需要良好的教育。有些家长相信孩子通过教育可以开发无限的潜力,他们会充满信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认为家长的主要责任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基础训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然后快乐的去上学就可以了。

教育是一种纪律约束,它不等同于暴力的惩罚手段。有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因而在一些家庭里,体罚还很难消失。不是说体罚从来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是说没有体罚的必要。事实上,很多人对教育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他们只知道教育意味着知识的获取,而没有认识到恰当的教育还可以克服一些性格上的弱点。

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教,就要经受更多的生活的磨砺。孩子的天性是服从纪律,不受约束的人必然会到处碰壁。因而放任的让老师和生活去教育孩子,孩子要想取得成功就困难得多。一个人的脾气、体魄、职业、气质、感情等的养成,和其家长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出现矛盾和打闹是难免的。这需要父母平时就要注意引导发挥孩子正面的情绪,想法设法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无论什么时间,人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甚至不公正的待遇,但作为一个人不应该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美好的愿望。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调整与完善自己。

孩子从家庭进入学校,意味着开始独立地进入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孩子应该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孩子被欺负、受委屈之后父母和老师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并且必须及时处理好的问题。

有位母亲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很忧虑,她的女儿从小活泼开朗,心地善良。孩子从小被教导与人友好相处,但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女儿总是被别人欺负。这位母亲让孩子告诉老师,她说:老师说过,这类事你们自己处理。”时间久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忍气吞声。

女儿上小学时,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有一天她在课堂上做作业,拿橡皮时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字的同桌的手臂,她连忙说“对不起”,可是同桌还是一拳打了过来。老师并没有看见这一幕,女儿又像以前那样忍了下来。这位母亲担心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稚嫩的心灵将蒙上阴影,性格会被扭曲。

这位母亲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本来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出现矛盾很正常,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就是在这种摩擦、打闹的处理中慢慢磨炼。但是孩子毕竟年幼,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一些在家里备受宠爱的孩子,性格容易变得自私、暴躁,在同伴中稍微有点不如意,便拳脚相加。还有一些孩子,由于被父母过分的呵护,反而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在蛮横、粗暴的孩子面前不知所措。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当教会孩子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纠纷,努力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努力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前面那位母亲提到,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老师说:“你们自己处理。”其实老师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关键的问题是,老师在说过“你们自己处理”之后,还应该关注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如果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处理的很公正,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及表扬;但是如果事情的结果像那位母亲说的,受欺负的孩子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那么,老师应该帮助年幼的孩子辨别是非,并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纵容攻击别人的行为,同时还应该帮助那些性格偏软弱、对别人的攻击只会一味退缩的孩子树立坚强、勇敢的品格。

而作为父母,当孩子遇到受欺负的情况时,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呢?有些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你被别人打了,不要还手,可以去告诉老师,让老师去批评对方。”而有些做父母的则会这样对孩子说:“首先,你不要去惹是生非,如果别人来惹你、打你,你就毫不客气地还手。”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回答,而是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事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女孩子不小心碰了正在写字的男同学,她已经道歉了,却还是挨了男同学一拳,这确实是件委屈的事情。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清对错,父母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位男同学是错的。在这件事上,你有教养、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感到骄傲。”父母的肯定可以给孩子抹去委屈的情绪,并由此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胆小、懦弱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当然,在肯定孩子做法的同时,还要教导他在该斗争的时候要去斗争,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有害于同学、有害于集体的事情时,要勇敢地站出,敢于制止,敢于斗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