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万事由来全集
2366500000020

第20章 宗教·礼仪(2)

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便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发给大臣每人一张,在除夕晚上悬挂在大门上用来驱鬼除邪。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016阴曹地府的由来

在神话里,阴曹地府被认为是灵魂的归宿。这是道教徒设想出来的,按照道教的解释,阴曹地府共有两处。

一处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晋葛洪《神仙传》中说:东汉的阴长生、三国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把阴、王并称阴王,以讹传讹变成了“阴间之王”。后来,经过逐渐演变,人们遂以酆都为“阴曹地府”。

另一处叫“罗酆山”,据说在北方癸地,山上山下都有鬼神宫室。道教认为,居住在山中的“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有一神,为“酆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

趣味链接:鬼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在神话中,鬼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

在原始社会,鬼的观念就已经形成。由于原始社会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死亡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人们认为,人死后是肉体与灵魂分开了,但灵魂并没有死,还要到阴间去生活,有时也回到阳世活动。

有人经常在梦中与死去的人交谈、办事,甚至有异常表现。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生理与心理现象曲解为死者的“灵魂的显现”,即鬼的显现。“鬼”便由此而来。

017济公的由来

在民间,济公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上,济公确实存在,他是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的和尚——道济禅师。

道济是宋代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名心远。他出身显贵,为驸马之子。道济出家于杭州灵隐寺,后常住净慈寺,是一位禅宗僧人。他生活落魄,嗜好酒肉,言行类似癫狂,所以有人称他为“济癫僧”。

在民间传说中,济公玩世不恭,喜欢帮助弱者,时常和达官贵人开玩笑,弄得对方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由于济公形象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因而出现了济公塑像。

018月下老人的由来

人们常把婚姻介绍人称为“月下老人”。那么“月下老人”是怎么来的呢?

“月下老人”出自唐朝人李复言编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书上说,元和二年,有个叫韦固的人,离家旅行,住在宋城的一家旅店里。晚上,他见到一位老人在月下翻捡书信,身边的布袋里装着许多红绳。

韦固很好奇,便问道:“这红绳有什么用处?”老人答道:“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只要是系上了,就会结为夫妻,这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韦固问:“我的妻在什么地方,她家里是做什么的?”老人说:“就是这个旅店北边卖菜的陈老婆婆的女儿。”

韦固听了,心中大怒,就派遣手下人用刀将那位三岁女孩杀死。手下人回来说:“没刺中要害处,只是刺到了眉间。”

过了许多年,他才娶妻。他的妻子眉间有一刀痕,经韦固追问,才知道三岁时被人刺伤所致。韦固想起了往事,知道自己终究没有逃出月下老人系的红绳。

019龙的由来

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殷墟甲骨文的龙字,其形象是一条蛇,只是头很大而且嘴张开着。殷商时代的一个玉龙,其造型是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很显然,这些都是龙的创造过程的演进遗痕。

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往往要自称为“真龙天子”。

020凤凰的由来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提到了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021麒麟的由来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常有“麒麟”这种祥瑞之物。

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麒麟的传说。当时,麒麟和凤、龙、龟,并称为“四灵”。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糜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与龙、凤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总是诡言麒麟出现,借此歌颂所谓的“盛世”。

趣味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是怎样的?

一些民间绘画中,一头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天宫”隐约展现,以示天赐贵子。

关于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师,尤爱画麒麟,屋内到处挂着各种神态姿势的麒麟画。可是,这位画师年老尚无子嗣。

有一天晚上,老画师突然看到一头闪着金光的麒麟背上驮着个小孩向他走来,画师连忙迎了上去,醒来才知道是梦。

第二年,他老伴果然喜得儿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把这孩子叫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的说法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它的来历可能与孔子的出生有关。《拾遗记》中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以后,人们把吐书生孔子演变为送子,便成为了“麒麟送子”的由来。

022下半旗志哀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其方法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到离杆顶约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早在17世纪初叶以前,人们在船上通常对死者总是以升黑旗的方式志哀。

1612年,有一天,英国哈兹·伊斯号船只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

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不仅用于船上,而且也用于公共建筑物顶上,最后成了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现在,一般来说,只是当一国主要领导人或友好国家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023礼炮的由来

礼炮可为国家庆祝大典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说认为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头号殖民帝国的英国的军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

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024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在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