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24

第24章 文化(1)

(第一节)教育

一、明、清时期的教育

民勤县的教育活动始于汉代。“宣帝时,武威大保立学校”。明初,实行军屯,开发农业,“边俗尚武,不娴文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邑人孟大都,辞官告老回乡,为使军民子弟就学,捐千金,设帐授徒。镇番卫设私塾。成化年间,朝廷针对当时边冲卫县“不兴文教”的状况,下令将国子监学生分发各卫,开办学宫。成化八年(1472年),时任镇番卫守备的临洮人刘杰推荐其从弟刘玺,经省提学使批准,到本卫开馆授徒,先后有数百人就学。成化十一年(1475年),镇番卫城守守备马昭、掌印守备王贤和生员段、文粮、李瀚、朱成等人呈请官府开办儒学。经陕西巡抚朱英奏请朝廷获准,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第一任卫训导周琮在卫城东街利用社学旧址,创建儒学1所,为该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官办学堂。明代科举取士中,镇番卫考取武进士5名、文举人9名、武举人31名、贡生(明时贡生有岁贡、拔贡、恩贡、例贡、副贡和功贡几种,为科举选拔人才的一种形式)107名。

明代除官办儒学外,还有武学、社学(乡镇集资办的学校)和私塾。清代,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书院文社的设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兴办学校,使民勤人才辈出,“贤良接踵,科第蝉联,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城镇既有官办书院,也有私人开办的学塾、文社等。乡村间也多有私塾,士民弟子求学之风盛行,竞相夺魁之气不衰。清康熙三年(1664年),邑庠生王慎修等倡修学宫,四方响应。教授张我兴与邑人孟良允捐修学宫,为发展教育事业开启私人助教之先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邑学道俞陈琛题请镇番卫开小学。岁科文8名、武学8名。雍正二年(1724年),各省增乡学校,特题镇番为大学,岁科各充附15名。同时,为解决贫穷子弟就学问题,卫守备洪焕创建义学2处。

雍正三年(1725年),开凉州府学,镇番岁科拨府,文生8~13名,武生3~4名,廪、增生各20名。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县史良佐捐俸添设卫城并蔡旗堡、青松堡、红沙堡义学4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县令王赐均倡建苏山书院,捐募二千余金,以供生童膏火之需。四十八年(1783年)书院开学,延请名儒讲学授业,为本地培养和造就人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知县文楠设蔡旗堡、柳林湖义学2所。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谢培文分设西渠、柳林湖、红沙梁义学3所。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黄琛又设外渠义学1所。

义学的设立,与历任知县鼎立倡办,扶持风教,表彰士林有很大关系;亦系士民慨解义囊,集腋成裘之举。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钱崇基力倡兴学,谕示各家儿童免交学费一年。由于是年兵燹,元气尽耗,文社空虚,士皆废学。知县力加栽培,规复学款,并延请博雅之士,主讲书院,倡捐廉俸,优给膏火,与教授杨天培互相鼓励,学校始以复兴。之后,“陕甘分闱”,教育又有所发展。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知县钱崇基力兴学业,延请光绪丙子举人吴莱崖主讲苏山书院,门庭络绎,称一时之盛。同时,筹措固定教育经费,成立“文俗社”。五月,钱崇基捐廉500缗,赞助1500缗,合计2000缗,作为文俗社开办基金。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汪渠莅任,下车问民疾苦,首以兴学为要务,捐设义塾,使无力读书者,有所造就。

光绪戊戌(1898年)以后,各地涌现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教谕彭汝翼充任学堂校长,详准拨归修理学堂息粮合计582石3斗2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刘春堂开办高等小学堂(苏山书院改),有教习1员,学生37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全县5所义学,均改为初等学堂。清代特别是前清时期,乃该县文化教育繁荣时期。据旧志统计,清代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名(芦生薰,雍正元年会试第17名,殿试第二甲第54名),文进士10名,武进士7名,文举人66名,武举人100名,贡生353名。清末,全县有高等小学堂1处,初等小学堂5处,养济学堂24处,私塾若干。明、清两代教育是以科举取士为宗旨,入学就读的多数是官宦世族及富户子弟。

二、幼儿教育

清末民初,景苏镇(今城关镇)设立“蒙养园”。民国12年(1923年)实行新学制后,改为幼稚园,招收3~5岁的儿童入学,不计入学制和修业年限。入学者大都为富家子弟,贫穷家庭子女寥寥无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956年,各乡村曾组织抱娃娃组、幼儿班。1958年,县办幼儿园一所,后停办。1982年6月1日,成立县幼儿园。1984年后,全县农村小学多数设立学前班。1995年,全县有幼儿园1所,10个班级,1538名儿童;农村学前班215所,在校幼儿5792名。2000年全县有幼儿园113所,班级241个;农村学前班182个,在校幼儿11247名(女幼儿4684名)。2005年全县有幼儿园7所,班数212个,在校幼儿4137(女幼儿1523人);农村学前班154个,在校幼儿1930(女幼儿710人)。

三、小学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县高等小学堂改为高等小学校。民国3年(1914年),成立劝学所,全县有高等小学1所,初级小学4所。乡村有若干私塾。民国5年~8年,全县划分为7个学区。民国22年(1933年),增设高小1所,初小5所。民国25年(1936年),马步青于民勤设立私立青云小学3所,增设短期义务学校20所。民国27年(1938年),全县计有公立高级小学6所、15个班、学生396人,初级小学54所、150个班、学生2745人(女学生49人)。民国35年(1946年),全县计有各类小学152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10所,国民学校141所,私立小学1所。

1949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162所(含女小)、男女学生8841人、教师259人。1950年,全县有完小14所、初小149所,共有学生11189人(其中女学生1864人)。1956年,有完小18所、学生6923人,公立初小143所、学生14113人,民办初小(班)25所、学生6932人。总计学生27968人,其中女生9203人。1964年11月下旬,全县办起耕读小学305处,入学人数达4808人。1965年,全县有全日制公办完小17所、公办初校138所、民办完校16所、民办初小52所、耕读初小570所、耕读高小28所,共有小学生34176名,入学率达92.9%。1974年共有五年制小学268所(其中村学57所,附设初中班小学33所)。

1985年,全县有小学265所,在校学生408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巩固率97%,毕业率93%,普及率97.4%。1990年有六年制小学262所。1995年全县有公办小学271所、1237班,在校学生30964名(女学生14816名),当年毕业3548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2000年全县有公办小学277所、1430个班,在校学生41540人(女学生19367人)。2005年全县有公办小学267所、班数1289个,在校学生37476名(女生165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普及率100%。

四、中学教育

民勤的中学教育始于民国31年(1942年)。是年,县立初级职业学校停办,改为民勤县立初级中学。截止1949年,县立初中共毕业6班约120名,简师1班20人。民国初到1947年,该县留学外国的学生3人(张永修、张维汉、张永泽),受中等教育者达600名,受大专教育者41人。

1950年,民勤中学招收高一新生,开始由初中向高中过渡。民勤中学亦为省属中学之一。1958年,增设二中、三中(由初级中学改名)、四中3所中学和1所师范学校。1961年6月,全县5所中等学校(含师范)调整为3所。1969年,增设县第五中学。1979年3月8日,成立县第四中学。1999年,创办县第六中学。2005年,全县有县第一中学、县第二中学、县第三中学、县第四中学、县第五中学、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办)、教师进修学校等7所中等教育学校。

1995年,全县有初级中学19所、班数210个、在校学生8988人(女生4313人),高级中学5所、班数60人、在校学生2908人(女生1317人)。1995年,共为大中专输送新生572人,其中大学生320人。2000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0所、281个班、在校学生13591人(女生6587人),高级中学4所、72个班、在校学生4165名(女生1554人)。初中生巩固率达98.5%,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为69%,当年全县初级中学为中专学校输送新生424人;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8%,高考录取人数1240人,综合录取率达60.2%,其中大学本科生337名(重点大学115人),大学专科874人,高中中专29人。

2005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0所、班数364个、在校学生19096名(女生8962人),高级中学5所、班数141个、在校学生9953人(女生4422人)。初中升学率99.99%,高中升学率88.99%,高中录取本科1281人,其中重点大学337人,综合录取人数3027人,高等院校录取率72.78%。

五、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始于民国14年(1925年)。

其间的职业学校有毛业传习所、自治传习所、师范传习所及职业补习学校、初级职业学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创办过的职业中学有农业中学、林业中学、农职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1969年后,农中停办,一律改为社办中学。1983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全县有雷台、西渠、薛百、六坝等4所农职业中学。1990年全县有职业中学5所。1995年有职业中学3所、23个班级、854名学生(女学生419名)。2000年有职业中学2所、12个班级、在校学生534人(女生394人)。2005年有职业中学1所、班数36个、在校学生2701人(女学生1261人)。

六、竞赛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马立后,全县中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民勤中学招收高一新生,开始由初中向完全中学过渡。1954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0人,有6人考入大专。1955年至1965年,有320名高中毕业生分别考入专科和本科大学,709名学生考入中专和中等技工学校。

民勤中学因较高的教学质量成为武威专区的重点中学,在河西地区有较高的声望。1977年至2005年全县共有18439名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其中本科生5898名,专科生10582名,高中中专生1959名;4875名初中学生升入中专和中等技工学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民勤县初、高中学生的会考成绩、升学率、综合录取率、奥赛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均名列武威市之首和全省前茅。

七、省、市示范性学校

高中:民勤县第一中学为省级示范性学校。民勤县第四中学为市级示范性学校。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为省级示范、市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初中:民勤县第五中学、民勤县第六中学、苏武乡新河中学、西渠镇中学、双茨科乡中学为市级示范性初中。小学:县东关小学、县北街小学、县新民小学、县西关小学、苏武乡羊路高小、重兴乡高小、双茨科乡高小、大坝乡文化完小等8所小学为市级示范性小学。

附:部分学校简介

民勤县第一中学

民勤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33年,学校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现代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天文观象台、多媒体电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吧等,图书馆藏书13万册。2002年,该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高中“宏志班”承办学校。2003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05年,学校有教职工220余名、教学班54个、学生3800多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40余项次。

民勤县第四中学

民勤县第四中学是1979年创办的县属完全中学,1998年改办为独立高中。2002年12月晋升为“武威市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4.34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电教楼、综合办公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公寓楼等,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学校装备省级一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室10个,多媒体教室4个,学生微机室5个。2005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89人,教学班56个,在校学生4400人。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位于县城北郊,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楼各1幢。学校建有百亩农科实习基地1个、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6个、有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远程教育网1个。现有教职工148人。开设园艺、养殖、幼师、工艺美术与装璜、服装设计、机电、家电、计算机等10多个三年制长线专业,38个教学班2800多人;成教电大班20个专业,625名学员;每年举办短训班10多期,参培人员4000多人次。

民勤县第五中学

民勤县第五中学前身为三雷乡雷台中学,1969年建校。1986年改办为县属完全中学,更名为民勤县第五中学。1998年全县教育布局调整时改办为独立初中。2005年又改办为县属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装备国家二类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3个、生物实验室、标本室、语音室各1个,电化教学设施齐全。2005年,学校有教学班43个,学生2542人,教职工140人。

民勤县第六中学

民勤县第六中学创办于1999年8月,是一所县属初级中学。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98万平方米。装备国家二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局域网、电子备课室等电化教学设备齐全。2005年有教学班27个,学生1772名,教职工88人。2005年10月,学校被武威市确定为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

民勤县东关小学

民勤县东关小学创建于1936年,初名为民勤私立第一青云小学,此后更名为民勤县宣德小学、景苏镇第二完全小学,1950年更名为民勤县东关小学,1979年被定为甘肃省重点小学。2004年被武威市命名为市级示范性小学。2005有教学班39个,学生2560人,教职工106人。校园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78平方米。

民勤县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