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2371900000012

第12章 芳汀(11)

我哥谈到了蓬塔利埃的山民,但只强调他们接近青天,工作舒适。他说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罪过。但正说到这儿,他突然停了 下来,唯恐他无意中说出的那两个字眼儿含有可以触犯那人的成分。我仔细分析了我哥这样 做的目的,自信领会了我哥的心思;怜悯那个冉阿让,因为他受的苦太多了,我哥想方设法 让他感到轻松。使他感到他自己是和旁人一样的人。这样,即使只有片刻,也是好的。这是 不是对慈善的最深切的了解呢?我慈祥的夫人,他的做法是不是比告诫、比教训、比暗示更 高明些呢?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便是绝对不要触及它,难道不是这样吗?我想这或者就 是我哥内心的想法了。无论怎样,我可以说,即使他是这样想的,却不曾流露过,连对我也 不曾,而是自始至终,态度犹如平时,像招待瑞德翁·勒普莱服先生或是总司铎管辖区的司 铎时一模一样。

晚餐将要完、大家吃着无花果时,有人来敲门。那是瑞波妈妈。她抱着孩子。我哥在那 孩子的额上吻了一下,向我借去15个苏,给了瑞波妈妈。这时,那个人的注意力巳不那么 集中了,他不再说话,显得疲倦异常。我哥念了谢食文,转身对那人说:“您肯定乏极了。” 听了这话,马格洛大娘连忙收拾桌子。我们应该走开了,以便让那人休息。于是,我和马格 洛大娘一同上了楼。过了片刻,我叫马格洛大娘把我房里的那张黑森林麂子皮送到那人的床 上,为客人抵御夜间的寒冷。只是那张皮巳经旧了,毛也差不多落光。它是从前我哥住在德 国多瑙河发源地附近的多德林根城时买的。餐桌上用的那把象牙柄的小刀,也是在那地方同 时买下的。

马格洛大娘送去后即刻就上楼来了。我们在晾洗衣服的屋子里向上帝做了祈祷,后来,没有再谈什么,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五安谧

卞福汝主教向妹妹道过晚安之后,自己拿起桌子上的一个银烛台,把另一个递给客人,说:“先生,跟我到您的房间去。”

那人跟着他。

我们在前面巳经讲过那所房子的结构,到有壁厢的祈祷室去,或是从那里面出来到外面去,都得经过主教的卧室。

他们进屋时,正碰上马格洛大娘向主教床头的壁橱里放那些银器。这是她每天睡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

主教把客人安顿在壁厢里。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那人把烛台放在一张小桌上。

“好了,”主教说,“好好睡上一夜,明天早起动身前,再喝一杯我们家自产的热牛奶。”

“谢谢教士先生。”那人说。

说话的时候,他做了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动作,假使这动作让那两个圣女看见了,她们一定 会吓得要死。直到如今,我们还难于肯定,当时他是受了一种什么力量的主使才做出那种动作的。要给个警告呢,还是想恐吓呢?或者是一种连他自己也无法弄明白的本能的冲动呢?他一下 子转过身来,面对主教,两臂在胸前叉起,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房主粗声喊道:

“呀呀!当真吗?当真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满面浄狞,“您全想明白了?您 怎么会晓得我不曾杀过人呢?”

主教听罢抬起头来,仰望着天花板,回答说:“那只关上帝的事。”

随后,主教严肃地启动双唇,好像在祷告。他伸出右手的两个指头,为那人祝福。这样做时,那人并没有把头低下去。随后,他不掉头也不朝后看,进人了自己的那间屋子。

壁厢里有人住时,总是拉开一方大哔叽帷布,遮住神座。主教走到帷布前,跪下来做了短短的祈祷。

过后,他到了园里,一边散步,一边默想,把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全都寄托于晚间上帝为所有 尚未合眼的人显示的伟大神秘的事物之上。至于那人,可能太困了,根本没有用那条洁白的床 单,他照囚犯的习惯,用鼻孔吹灭了蜡烛之后,和衣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主教回到住室时,钟正敲着12点。

几分钟后,整幢房子都沉寂了。

六冉阿让

冉阿让半夜醒来。

他生在布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不曾上学,不识字。成年后,在法维洛勒当树木修枝 工。他的母亲叫让·马第,他的父亲叫冉阿让,或让来。让来是诨名,是“阿让来”的简称。

冉阿让极有心机,但并不沉郁。这是富有情感之人的一种特性。但是,在他的身上多少有—些昏沉沉、无所谓的意味儿,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他母亲是由 于害乳腺炎误诊而死的。他的父亲和他一样,也是个修枝工,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冉阿让只 剩下一个姐姐,孀居,有七个孩子。冉阿让是在她的抚养下长大的。她丈夫在世时,她一直负担 着她这个小弟弟的吃住。丈夫死时,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只有八岁,最小的一岁。冉阿让25 岁那年代行父职,帮助姐姐,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像是一种天职,冉阿让 甚至做得有些过头。他年轻,活计辛苦、报酬却低。家乡的人从未见他动过交“女朋友”的念 头。他没有工夫去考虑爱情这类问题。

他总是天黑才能回家。到家时他巳筋疲力尽,一言不发,低头喝他的菜汤。他吃时,她的姐 姐,时常从他的汤瓢里拣出一些最好的东西,一块瘦肉,一片肥肉,白菜的心,给她的一个孩子 吃。他呢,俯在桌子上,头低得几乎浸在汤里,头发垂在瓢边,遮着眼睛,只管喝他的汤,对姐 姐的动作,好像全没看见。

冉阿让家的孩子们经常填不饱肚子。在法维洛勒的那条小街上,离冉阿让茅屋不远,斜对面的地方,住着一个农家妇女,叫玛丽原克洛德。阿让家的孩子有时假冒母亲的名字,到玛丽原克 洛德那里去借一勺牛奶,然后躲在篱笆后面或墙脚下喝起来,大家还抢那奶罐,那些小女孩子又由于紧张把奶泼到身上、脖子上。这种欺诈行为如果让他们的母亲知道了,这些小骗子们一定会 受到严厉的惩罚。冉阿让发现后怒气冲冲,嘴里唠叨着,瞒着孩子们的母亲把奶钱照付给玛丽原克洛德,这才使孩子们避免了皮肉之苦。

在修树枝的季节里,冉阿让每天可以赚18个苏,季节过后他就给人家打零工、割麦、牧牛,还干一些苦活儿。只要他能做的事他都做。他姐姐也做工。但是,有七个孩子拖累,能有什么作 为呢?这是一个苦恼的人家,是一个被穷苦捆绑起来的人家。有一年的冬季,冉阿让没有了工 作。家里没有吃的。绝对没有一片面包,却有七个孩子。

穆伯·易查博在法维洛勒的天主堂广场上开了一家面包店。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这老板正准备去睡觉时,忽听得铺子的玻璃和铁丝网那边猛地响了一下。他跑出去一看,只见一只流着血的手正从被打破的玻璃和铁丝网的洞里伸进来抓起一只面包撤了回去。易查博赶忙追出来,那小偷 拼命地逃。易查博最后追上了他,并把他抓住。小偷丢下面包,胳膊还流着血。那正是冉阿让。

那是1795年的事。冉阿让以“黑夜破坏有人住着的房屋,并人内行窃”的罪名,被送到地 方法院。他原有一支枪,比世上所有的人枪法都好,有时喜欢私自打猎。这些情况对冉阿让是很 不利的。大家对私自打猎的人早有一种固执的偏见,在他们眼里,私自打猎和走私、土匪差不多 是一路货色。但是,我们得补充一句,他们与城里那些卑鄙无耻的杀人犯是不同的。私自打猎的人住在森林里,走私的人住在山中或者海上。城市令人腐化堕落,会让人变得凶残。山川、大海和森林使人变得粗野。无论野性怎样膨胀,但对于人性,却是没有丝毫损害的。

法律如山。在我们这文明的社会里,有很多令人心寒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于绝境的时 刻。冉阿让被判有罪了。他被判服五年苦役。这样,一个能思考的生物不得不与社会隔绝。他遭 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这是何等悲惨的日子啊!

1796年4月22日,在巴黎人们正欢呼意大利前线总指挥(共和四年花月二日执政的内阁 致五百人院咨文中称作huona—Parte的那位总指挥冤芒泰诺泰之役胜利。这同一天,在比塞 特监狱,却有许多人被扣上了一条长铁链。冉阿让便是那铁链上的一个。他被锁在第四条链子的末端。当时,那个可怜的人的位置是在院子的北角。他们都坐在地上。当时的一个狱卒,现在巳 经90岁了,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除了知道冉阿让的地位可怕以外,对于别的事都全然 不晓。在像他那样的全无知识的穷人的混沌的观念里,他多少也还能觉得,在这件事情上,确有一点过火的地方。这位监卒看到,当人在他的脑后用大铁捶钉枷上的大头钉时,他哭了起来,哭 得泣不成声。他只能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法维洛勒……修树枝的……工人。”说完,他边 哭边伸出右手,缓缓地按下去。这样的动作他共做了七次,像是他依次抚摸了七个高矮不齐的人的头顶。我们从他的动作不难猜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统统与那七个孩子的衣食有关。

他被解往土伦。经过27天的行程,脖子上挂着铁链,坐在一辆小车上,冉阿让来到土伦。在土伦,他穿上了红色的囚衣。他生命中的一切,全都消亡了,连他的名字也消亡了。他不再是 冉阿让,他成了 24601号。姐姐怎么样了?七个孩子怎么样了?他们由谁照顾呢?一棵小树被人 从地皮锯断之后,它的嫩枝怎么样了?

接下来的经过便千篇一律了。上帝创造的那些活生生的可怜人,从此天各一方,无处栖身,隐人凄凉的迷雾之中。这样,他们一经进人人类的悲惨行列,便和其他不幸的罪人一样,消失 了。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钟塔不再认识他们,他们的界石也不再认识他们,而在监牢 里住过几年之后,他们自己也不再认识它们。在冉阿让的心上,从前有过一个伤口,后来变成—个伤痕,仅此而巳。姐姐的情况他只听到过一次,而且极不详尽。那是他到了土伦的第四个年 头。我们也巳记不起他是从何处打听到这消息的。他相识的一个同乡见到过他的姐姐。她到了巴 黎。她住在常德尔街,是圣稣尔比斯教堂附近的一条穷街。她身边只剩下最小的那个男孩子。其 余的六个到哪里去了呢?她自己也许不晓得。每天早晨,她便到木鞋街3号的印刷厂去做装订 工。6点钟她就得到厂,冬季里天还未亮。印刷厂里有个小学校,每天她都领着7岁的孩子到学 校去读书。她上班是6点,而学校7点才开门,那孩子得在街上等上一个钟头,而在冬天这样的一个钟头是非常难熬的。人们不允许那孩子进厂,说他碍事。那些工人清早打那里路过,总会看到,那小家伙不是沉沉欲睡地坐在石子路上,就是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蹲在地上,要不就趴 在他的篮子上睡着。下雨时那孩子就得露天挨淋。看门的老婆子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便把他领到 自己的房子里。那房子里有一张破床、一架纺车,还有两张木椅。进人房子后,孩子便睡在角落 里,怀里紧紧地抱住一只猫,好让身上暖和些。到了 7点,学校开门了,他便跑进去。以上便是 冉阿让听到的消息。在他听到这消息时,像是一扇窗子忽然打开了,让他看了一眼所爱的那些亲 人的命运之后随即又合上了,一切的一切又都被隔绝起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听人说过他们的情 况,再也没有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再也没有和他们见过面。

冉阿让在人狱第四年末,终于找到了一次越狱的机会。同伴帮他逃离监狱。逃出之后,他在 田野里躲了两天,获得了这样的自由一被围捕、时时朝后张望,听见一丁点儿声音就惊恐万 状,害怕一切:冒着炊烟的屋顶、过往的行人、狗叫、马跑、钟鸣,害怕看得见一切的白昼,害 怕看不见一切的夜晚,害怕大路,害怕小径,也害怕树林,睡觉更是可怕的。但是,他逃出的第 二天晚上便又被捕了。他逃走之后,足足36个钟头,不曾吃,也不曾睡。海港法庭做出判决,拘禁加长了三年,只由于他的越狱。这样,他的拘禁期成了八年。到了第六年,他又有了越狱的机会。他利用了那个机会,但未能逃脱。点名时他不在。警炮响了。晚上,他被巡夜者发现—他正躲在一只正在建造的船骨里。他拒捕,但还是被捕。这样,越狱罪加上拒捕罪,他又得到延 长五年拘禁的处罚。而且规定,这五年当中要拖两年的夹链。前后一共是13年。到第10年,他 又找到了越狱的机会,再次铤而走险,但又未成功。这次又被加刑三年。前后16年。到末了,我想是在第13个年头,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还是失败了。这次,从逃跑到被捕,只有四个 钟头,换来的却是加判三年。前后一共19年。到1815年的10月,他被释放了。他是1796年被 关进去的,他的罪行不过是打破了一块玻璃,拿了一个面包。

在这里我不妨说一句题外的话。冉阿让案是本书作者在对刑法问题和法律问题作深人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二个因偷窃面包而人狱的案件。克洛德·格偷了一个面包,冉阿让也偷了—个面包。英国的一位统计学家,曾有报告,报告中说伦敦每五个窃案里,由饥饿而直接引发的就 有四件。

冉阿让人狱的时候曾是边痛哭,边战栗。冉阿让出狱的时候则是沉默不语。他人狱时灰心绝 望,出狱时阴沉凶狠。这样一个人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波动呢?

七面对绝望

让我们试着叙述一番。

社会必须正视这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是社会自己造成的。

我们说过了,冉阿让只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但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生来心里就燃着性 灵的火光。愁苦(愁苦也有它自己的火光)使他的这种性灵的火光更加亮丽。棍棒、鞭笞、僚 铐、禁闭、疲乏、烈日的折磨,这一切,都引起了他的思索。即使睡在囚犯的木板上,他仍在思 索。

他组织起了一个法庭。

他自己在审问自己。

他清楚自己并非无罪,受到处分也理所应该。他承认自己身上有一种应当受到指责的鲁莽行 为;当初,他如果向人乞讨那块面包,别人不见得会加以拒绝;就是说,他应该靠别人的怜悯,靠自己干活儿得到那块面包曰有人辩解说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等待不了别人的这种怜悯或凭自 己的劳动去挣了。这绝不成其为理由。因为真正饿死的事是罕见的。不管幸与不幸,人类生下来 之后,肉体上和精神上总要遭受无止境的折磨,而这些折磨并不一定是致命的。结论是应当忍 耐;单从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出发,那种做法也较为妥当;他,这样一个不幸的贱人,也想挺身与 整个社会抗争吗?自以为靠了偷窃,就可以解除困苦,那完完全全是一种发疯的举动;如果你想 进人一扇能摆脱贫困的门,却使自己到了一块不光彩的境地,那么,这样的一扇门也是一扇坏 门。总而言之,自己是错了。

随后他又问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