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2371900000083

第83章 马吕斯(14)

马吕斯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了。他吃完自己的衣服和手表之后,便过起了令人难以道出的穷日子一白天,没有面包;黑夜,难以成眠;晚间,不点蜡烛;炉子里,没有火;没有工作,没有前途,衣服露着肘,帽子破得逗姑娘嘲笑。由于拖欠房租,夜间不敢开着门。看门人和店主的傲慢态度,邻居的作弄,尊严被践踏,人格受屈辱,被迫接受的任何工作,对这一切,他不但感到厌恶,而且感到恼怒,难以对付。但是这一切他对付了。接受了。此时此刻,他多么需要爱抚和自尊呀!偏偏在这时,自己却由于衣服破旧而受嘲弄,由于穷困潦倒而成为笑料。这种年龄,应该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可是,每当马吕斯低下头来看到脚上露着脚趾的破靴子的时候,在他胸中涌起的,却是阵阵不公正的和令人心碎的羞辱感。这是一种可喜而又可怕的考验,通过这种考验,意志薄弱者可以变得卑鄙无耻,意志坚强者则可转为卓越非凡。每当命运需要闹出一个坏蛋或是造就一个英雄时,它便把一个人投人这一环境,让他接受考验。

许多伟大的行动被包含在小小的斗争之中。持久的、从未表现过的勇气在抵御着步步来临的黑暗世界的生活迫害和丑恶动机的打击。高贵隐秘的胜利是这样的一种胜利:不要任何眼睛的注视,不要任何荣誉作报偿,不用任何鼓乐对它进行歌颂。生活,厄运,孤独,遗弃,穷困,这都是战场,这个战场需要自己的英雄一无名英雄。有时,这种英雄比起显赫的英雄更加伟大。

坚强的、非凡的性格便是这样造就出来的。苦难,是虐待人的后妈,但有时它却可成为慈母。困乏是孕育坚强灵魂和强健精神的源泉,困境是培育傲骨的奶娘,不幸是培育豪杰的乳汁。

这时期,马吕斯学会了自己扫楼梯,他得亲自到水果店去,花上一个苏买布里干酪,有时要等天黑才走人面包店,买上一个面包,而且要藏藏掖掖把面包带回顶楼,好像那面包是偷来的。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笨手笨脚的青年,腋下夹着几本书,神情腼腆、动作莽撞,钻人街头的肉铺,在一些满嘴脏字的厨娘中间被东推西搡。他一进门便摘下他的帽子,露出他那满是汗珠的额头,向那受惊的老板深深一躬,随后,又向那砍肉的伙计深深一躬,以便付上六七个苏,买下一块羊排骨,小心地用纸包好,夹在腋下的两本书里,走开了。他便是马吕斯。这羊排,他要亲自煮过,吃上三天。第一天吃肉,第二天吃油,第三天啃骨头。

吉诺曼姑娘千方百计让马吕斯接受那60个皮斯托尔,可愿望难以实现。马吕斯声明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如前所述,在为父亲服丧期间,他内心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从那时起,他便穿上了黑色衣服。后来,他不得不把那衣服当出去。到最后,他连上衣也当出去了,只有一条长裤还过得去。古费拉克送了他一件短上衣,他花了30个苏把它改了改。那上衣的颜色过艳,他只能等到天黑后才穿上它。夜色是他的丧服,以悼念自己的父亲。

这期间,他巳被接受为律师。他把古费拉克的房间当成了对外办公处。那里雅洁,也有一些法律方面的藏书,外加一些残破不全的小说,也就凑合了。他的通讯地址也是这里。

马吕斯当律师之后,给外祖父写了一封信,把这消息通知了他。信的语调是冷淡的,但不失恭顺。吉诺曼先生看信后,双手发颤,把信撕成四片,扔进了纸篓。两三天过后,吉诺曼每逢烦躁时就独自一个人在他的卧室里高声咒骂。吉诺曼姑娘侧耳细听,听到那老人总是骂着一句话:“如果你不是个蠢材的话,就应该明白,男爵和律师是不能同时兼于一身的。”

二马吕斯一贫如洗

穷困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可以习惯的。时间一久,它就定了形,稳定下来:呆板地、一成不变地生活着,清苦,但还活得下去。下面我们看一看马吕斯对生活是如何安排的。

他逐渐地从狭路里走出,路子开阔起来。由于他勤奋、有恒心和志气,每年他的工作可以得到700法郎的报酬。他学会了德文和英文。这是古费拉克介绍他干的事,他成了那家书店一位低微的但不可少的工作人员。他写书评,译资料,作注解,编写某些名人的生平。不管旺淡,每年净挣700法郎。他以此维持着生活。过得如何呢?还不坏。下面我们看一看具体情况。

马吕斯在戈尔博老屋租了一间房子,没有壁炉,每年租金30法郎。他添置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家具,把办公室移到了这里。当二房东的老妇人,为他打扫房间,供他开水,给他做午饭。他每月付她3个法郎。那午餐只是一个鸡蛋和一个面包。面包值一个苏,鸡蛋的价钱随行就市,有时两个苏一个,有时三个苏一个。傍晚6点,他走过圣雅克街在马蒂兰街转角处巴赛图片制版印刷铺对面的卢梭餐馆吃晚饭,一般是肉菜一盘,6个苏;一盘蔬菜,3个苏;甜食一碟,3个苏;面包一个,3个苏。他不吃酒,也不喝汤,以水代之。老板卢梭大娘端坐在收款台上,总是那么丰满而且鲜润。吃罢,马吕斯付给侍者1个苏的小费,卢梭大娘则对他报以微笑。就这样,他拿出16个苏,收到笑容一掏、晚饭一顿。

在卢梭餐馆里,倒空的酒瓶不多,倒空的水瓶却不少。那好像是一种安神的去处,而不是一个吃饭的地方。那老板娘有个漂亮的绰号:水族卢梭。如今,人、店均巳不复存在了。

就这样,午餐花4个苏,晚餐花16个苏,每天的伙食费是20个苏,一年便是365法郎。30法郎的房租,给那老妇人36法郎的报酬,外加一些零用钱,一年共花450法郎。花上这450法郎,马吕斯便得到了吃,得到了住,得到了服侍。剩下的要花在衣服方面:外衣100法郎,内衣50法郎,洗衣50法郎。这样,加在一起,总支出不过650法郎。收支相抵,他还有50法郎的节余。钱是用不着发愁了,取暖的问题,由于根本就没有壁炉,也就可以“简化”了。

马吕斯备有两套外衣,一套是旧的,平时穿;一套是全新的,供特殊用途。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全是黑色。他只有三件衬衫,身上一件,抽屉里一件,另一件在洗衣妇人那里洗着。实在不能穿了,他便补充一件。这样,在他身上的衬衫经常是破的,为了掩盖,他不得不把外衣一直扣到下巴。

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是马吕斯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达到的,其间他克服的困难不知有多少。不管怎么说,总算是熬了过来。他从不曾灰心过。什么样的窘困他都经历过了。他什么都干过。但一直没有借过债。他感到心安的是不曾欠过别人一个苏。他认为,债务是一具枷锁。他认为债主要比奴隶主更为可怕。奴隶主只是占有你的肉体,而债主却占有你的尊严并损害你的尊严。因此,马吕斯宁可饿肚子,但绝不举债。他曾多次整天不吃东西。他感到人间诸事诸物是脉脉相通的,物质的缺乏会导致灵魂的堕落,于是,他便唯恐有失地扞卫着自己的自尊心。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凡是使他感到低贱或使他觉得卑劣的习俗或举动,他就强打精神,振作起来,改变处境。他不存任何侥幸,他不愿意走回头路。一种严厉的羞涩神情经常挂在他的脸上。他非常腼腆,甚至腼腆到了莽撞的程度。

在他受到各种考验时,他总是感到有一股秘密的力量鼓励着他,甚至可以说在推动着他。灵魂在佐助肉体,某些时刻甚至还在激励它。这是仅有的一只能忍受鸟笼的鸟。

在马吕斯心里,在他父亲的名字旁边另外还铭刻着一个名字:德纳第。马吕斯生来诚挚严肃,在他的想象里,这位勇敢的中士,在滑铁卢的枪林弹雨之中,救下了上校,他,德纳第,救父的恩人,头顶上是生有光轮的。他追念着父亲,同时也追念着他。他崇拜他们。在他的思想中有大龛和小龛两个分级,大的供着上校,小的供着德纳第。当他了解到德纳第陷人逆境时,那感恩图报的心情便蒙上一层重重的凄惘阴影。马吕斯在孟费梅打听到了那客店老板亏本和破产的不幸消息后,便怀着这一心情做了闻所未闻的努力去找他,想在那淹没德纳第的黑暗深渊里找到他的踪迹。马吕斯把那一带都跑遍了:谢尔、邦迪、古尔内、诺让、拉尼。三年当中他去了许多地方,几乎把钱花光,但还是没有打听到德纳第的下落。人们普遍认为他旅居国外了。债主们找德纳第的焦急心情不比马吕斯差,但个个均未如愿。马吕斯找不到恩人,便开始责怪自己,几乎怨恨起自己来。这是上校吩嘱他办的惟一一件事,如果不把事情办妥,他将愧为人子。“怎么!”他想道,“当我的父亲躺在战场上奄奄一息之时,这德纳第发现了他,把他背在肩上,在枪林弹雨之中将他救出战场,当时,这德纳第并不欠他一点什么;而我马吕斯,对于这么一个大恩人都找不见,让他处于呻吟待毙的困境之中!我怎么就不能像当时他从死亡中救出父亲那样,把他救出火海!啊!必须找到他!”为了能找到德纳第,马吕斯愿舍掉一条胳膊;为了能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马吕斯也愿意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要找到德纳第,为德纳第使尽一切力气,对他说:“您不认识我,这没关系,而我,却知道您!有我在这里!您尽管吩咐好啦!”这成了马吕斯最甜蜜、最灿烂的梦想。

三马吕斯成熟了

马吕斯17岁时离开外祖父,现在20岁了。这期间,他和外祖父之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那种状态,不希望接近,更不求见面。见面有何益处?见面必有冲突,在一方是铜瓶,而另一方是铁钵的情况下,谁又能说服谁呢?

说实在话,马吕斯误解了他的外祖父。他以为吉诺曼先生一向不爱他,并且认为这个生硬的、心狠而爱笑、经常咒骂、经常叫嚷、经常发脾气、经常举手杖的老人,他那种感情,充其量也只是喜剧中人们经常见的顽固老头儿那种轻浮而苛刻的感情罢了。但马吕斯错了。他不明白,世上有不爱儿女的父亲,可没有不疼孙子的祖父。吉诺曼先生就是非常非常疼爱自己的外孙的。不过,他疼爱的方式有些特别。他给他一个耳光,那是他在爱他;马吕斯一离开他,他就感到无比凄凉,眼前一片漆黑。他曾吩咐不许别人提到马吕斯,但心里又埋怨别人为什么如此顺从。开始,他还有一线希望,认为这“波拿巴分子”,这“雅各宾分子”,这“恐怖分子”,这“九月暴徒”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但是,时间一周周过去,一月月过去,一年年地过去,等不回马吕斯,最后,他失望了。“这醉鬼竟一去不返。”那老祖宗经常这样自言自语,“除撵他走,我别无选择。”他又常常问自己:“假使能再言归于好……能吗?”他的自尊心回答道:“能!”但他那频九月暴徒,指1792年9月屠杀关在狱中的贵族和奸细的人。

频颤抖着的老顽固头却又悲伤地答道:“不能。”他感到非常颓丧,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透了,但心里总是放不下马吕斯。对老人温情同阳光一样重要,无论他如何坚强,也无法承受马吕斯出走给他带来的打击。他可不愿意向这“小把戏”走近一步,而是把痛苦留在心中。他从不打听他的消息,却无时不想着他。他在沼泽区龟缩着,几乎和外界隔绝了。他的脾气没有变,既愉快又暴躁。那愉快中带有一种痉挛性的僵硬劲儿,那里面蕴含着苦痛和隐怒;那暴躁也总是以一种温和而阴郁的沮丧之状而告终。有时,他会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啊!他回来,我就狠狠给他一个耳光。”

马吕斯的姨妈头脑迟钝,不晓得爱为何物。对她来说,马吕斯只是一个影子,最终,他在她心中的位置,被她的猫儿、鹦鹉占了去。吉诺曼先生把一切都闷在了心里,这加深了老人的内心痛苦。他的悲伤就像最近刚刚发明的无烟火炉。当不知趣的人提及马吕斯时,问他:“您的那位外孙先生近来如何钥”或问:“近来他在干什么钥”这时,这位老绅士,如果心情正在烦闷,便吸口气了事;如果赶上心情尚好,便装出快活的样子,弹着自己的衣袖说:“彭眉胥男爵大概正在什么地方兜揽诉讼生意。”

这老人在深自悔恨,马吕斯却在自我庆幸。对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来说,不幸可以扫掉辛酸。马吕斯正是如此。当他想到吉诺曼先生的时候,他是心平气和的。但他坚持拒绝接受对自己父亲不好的人的一切。现在,他巳从当初的愤怒中解脱了出来,变得平和了。此外,他倒为自己曾吃过苦并将继续吃苦而感到快活。他心里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父亲。想到这一点,他就感到满足,也感到舒适。有时,他还非常得意。“这算不了什么。”“这是在赎罪。”“由于对父亲,对这样一个父亲曾有过的极其可耻的漠不关心,不如此,日后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惩罚的。”“父亲吃尽了苦痛,我要是舒舒服服,那算怎么一回事?”“况且,我的这点辛劳,我的这点穷困与上校英勇的一生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一句话,要和父亲接近,要向他学习,惟一的办法,便是像他父亲当年向敌人宣战那样,向贫苦宣战。在他看来,这就是上校说的“这是当之无愧的”那句话的含义。上校的遗书巳经遗失,他不能再把他佩于胸前,但那句话仍铭刻在他的心头。

另外,他被外祖父赶出门时,还只是个孩子,现在,他巳是个成人了。他自己也这样觉得。艰苦的生活,我们须强调这一点,对马吕斯起了好的作用。青年时代遇上艰苦,如果它能成功的话,会使年轻人的意志转向发愤之路,会把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穷苦把物质生活赤裸裸地摆在了那里,使它丑态毕露,这样,人们就产生一种朝着理想生活奋进的无可比拟的一往无前的毅力。那些阔少们有上百种华贵但庸俗的娱乐方式。他们赛马、打猎、养狗、抽烟、赌博、豪饮,凡此种种,统统是牺牲心灵的高贵的一面,满足心灵低劣的一面的消遣。与这些相比,穷苦的年轻人在为得到面包而不懈地努力着,得到它,吃过它之后,他们的消遣便是梦幻。马吕斯欣赏的是上帝安排好了的免费演出,他望着天空,望着宇宙,望着群星,望着花木,望着孩子们,望着让他受苦的人群,望着让他心花怒放的大自然……人群望久了,他能看见他们的灵魂;大地万物望久了,他能看到上帝。他幻想,觉得自己伟大,他再幻想,又感到自己嫩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