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片名:Children of Heaven(英文译名)
中文译名: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
主演:阿米尔·法拉赫·哈什米安
(Amir Farrokh Hashemian)
巴哈丽·西迪奇
(Bahare Seddiqi)
穆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Mohammad Amir Naji)等
类型:剧情/家庭/儿童
制片国家:伊朗
首映日期:1997年8月
电影剧情简介
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讲述了一对名叫阿里、莎拉的小兄妹,为了得到一双普通的鞋子而相互扶持、激励和关爱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兄妹俩从小就懂得体恤辛苦操劳的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一天,阿里出门为父母买东西,并去鞋匠那里取回莎拉刚修好的鞋。但当他把鞋塞在货架中间俯身捡菜时,一个收破烂的小贩无意间拿走了这双鞋。
可是,莎拉只有这一双鞋,没了鞋,她就没办法上学了。阿里也只有一双鞋,那是一双比莎拉的鞋更破旧的小鞋子。阿里心疼妹妹,妹妹也心疼哥哥,兄妹俩约定,莎拉早上先穿,中午放学后再换阿里穿。于是,小小的巷子里,每天都飞奔着两个小小的身影,他们为一双破旧的鞋子跑着接力赛。这是爱的接力赛,更是彼此扶持的接力赛,电影中的这个情节是那么令人感动。
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阿里恳求老师让自己参加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励,除了度假一周,还有一双新鞋子……比赛中,阿里被人绊倒,但他爬起来继续跑;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但一想到妹妹渴望拥有一双新鞋子的眼神,他便咬紧牙关跑啊跑……阿里超越了一个对手,又超越了一个对手,再超越了一个对手……他终于冲过了终点,掌声、喝彩声潮水般向他涌来,然而,只有委屈的泪水从阿里脸上滑落,因为他是冠军。
这不是一部单纯讲述苦难的电影,尽管对电影中的小兄妹来说,生活有时候是那么苦涩:仅仅只是弄丢了一双破旧的小鞋子,他们的生活就从此蒙上了阴影。然而,苦难的命运并不能遮蔽人生的整个天空,只要心中有爱,有善良,有执著,灿烂的阳光就总会穿透厚厚的云层,温暖他们柔弱的身体、受伤的心,带来幸福天堂的问候。于是,即便一条肮脏、贫穷的陋巷,也会成为美丽天堂。
电影结束时,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当阿里坐在水池边默默哭泣时,爸爸正在回家的途中,他的自行车上分别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看电影时,请这样边看边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非穷人家的孩子该不该也早当家?
街头,鞋匠在修旧鞋子,那是一双很旧很旧的红鞋子。
电影的这个开头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贫穷的世界。阿里一家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住在租来的狭小房间中。为了多挣些钱,爸爸下班后要替别人加工糖块;妈妈一边照顾婴儿一边拖着有病的身体帮别人洗衣服。
哥哥阿里和妹妹莎拉也都没闲着,他们忙着洗碗、扫地、洗菜,莎拉给爸爸倒水,阿里出门买菜。除此之外,莎拉要在妈妈忙碌时帮忙照顾婴儿;阿里要和爸爸一起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城里打零工,替富人家整理花园、修剪树木。一家人贫穷而忙碌,爸爸始终坚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阿里和莎拉身上再恰当不过。爸爸和妈妈的辛劳,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行动上。小小的他们,已经懂得替父母分忧,并且真的力所能及地这样做了。劳动对他们来说,也许早已不再是负担,而是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体现,是光荣,是幸福,是体恤,是责任。
今天的孩子,不论生活在富裕阶层还是中产阶层、小资阶层,只要生活水准在小康之上,对物质匮乏就缺少足够的体验,甚至没有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他们来说,已是习惯成自然。不要说是旧鞋子,就是昂贵的新鞋子,在他们眼里也只是鞋子罢了,而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
●莎拉在小巷里飞奔。
阿里在小巷里飞奔。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光荣与梦想。这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仿佛只是虚无缥缈的哲理,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父母口袋里的钱是通过辛辛苦苦的劳动挣来的,因而不会也不可能懂得珍惜。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错。父母应该让孩子亲眼看到并感受,家庭的财富是如何通过劳动得来的,有的时候也不妨让孩子参与财富的创造过程。
穷人的孩子需要早当家,而非穷人,包括富人家的孩子,也同样需要早当家。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柴米”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只有当孩子亲身体验到了父母持家的辛劳,他们才会对这份辛劳怀有感恩之情,也才会倍加珍惜这份辛劳;如果这份辛劳中也有他们自己的一部分,父母将会发现,那种珍惜的感觉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所以,对孩子来说,家庭财富的创造过程,其实不必保有太多的秘密。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智商,还能够让孩子学会很多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
电影中的阿里和莎拉,之所以因为一双小鞋子而默默承受着也许不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应承受的心灵重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更主动地体谅父母,知道重新买一双鞋子对自己的父母意味着什么。
这种对父母的真心体谅正是今天的孩子所缺少的,他们常常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而丝毫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与压力。如果父母满足了自己,他们也不会感恩,因为他们的确不知道;如果父母没有满足自己,他们可能会怨恨,因为他们也的确不理解。现实中,我们甚至可以见到因为家长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弑亲的悲剧。对照这种极端的弑亲悲剧,今天的父母的确需要深刻反思。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氛围表现得浮躁而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的思潮蒙上了无数人的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让孩子早当家,以切身的体验感受父母工作的辛劳与家庭和乐的幸福。社会也许是一个需要成年人戴上面具拼搏的战场,但家却永远是我们摘下面具、裸身沐浴、休憩心灵的港湾,它温暖、平静、安全,充满着爱。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家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对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将具有无比重大的价值。
阿里和莎拉生活的小巷。
让孩子参与父母的工作和学习,哪怕只有一天,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电影中,阿里和父亲一起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城里找零工做的情节,不仅令人感动,更给人以很大启发。在从家里到城里的路上,阿里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和父亲说说笑笑,父子俩都对城里之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父亲计划着用挣来的钱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阿里则想着给妹妹买一双新鞋子。
然而,现实与想象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城里虽然有很多住在高墙大院里的富人,但修理花园的临时工作却并不是那么好找。父子俩按响了一个又一个门铃,不但没找到可以做的零工,反而引来了恶犬的狂吠,吓得他们狼狈奔逃。在跑得满头大汗之后,父子俩相对苦笑。这苦笑,震撼人心。
关于按门铃,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父亲按响门铃后,却不知该怎样回答主人的问话,甚至在听到问话后吓得转身就跑。这当然不是办法。于是,聪明又机灵的阿里自作主张替父亲回答主人的问话。父亲没想到,阿里回答得是那样恰如其分而又不失礼貌。正是在阿里的机智配合下,父子俩在几乎完全失望的时刻,找到了一份报酬很不错的零工,而阿里只需陪着主人家的孙儿玩。
阿里和父亲一起到城里找零工。
看来,虽然现实与想象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但只要足够努力,这段距离并非遥不可及!阿里参与了父亲的工作,切身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这个经历对阿里的人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阿里只陪了父亲一天,但这一天的经历必将影响他的一生。他懂得了劳动创造财富,懂得了家庭的责任,懂得了只要足够努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懂得了机会必留给积极寻找的人……
让孩子参与父母的工作和学习,哪怕只有一天,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EMBA课程时,曾听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位做记者的父亲,经常带着儿子走南闯北地采访,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工作,不仅和父亲感情深厚,而且深深热爱上了记者这一职业。于是,高中毕业之后,儿子没有继续读大学,而是直接去当地一家媒体做了一名记者。凭着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热爱,数年之后,没有读过大学的他成为全美最著名的记者和主持人。无疑,这位父亲的做法影响了儿子一生。
应该说,无论是阿里的父亲还是这位著名主持人的父亲,他们让孩子亲身参与并了解自己工作的做法,都是非常明智的,他们有意无意地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这个途径既引导孩子的人生,更增加父母与儿女的亲情。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很多生活相对贫困的家庭往往会这样做。比如,我们经常在菜市场里看到陪父母卖菜的小孩子,他们有时就在父母菜摊的木板上写作业,并经常帮助父母张罗生意。也许,这是菜贩父母的无奈之举,因为孩子放学或放假后没人照看,只好到菜市场来。但此举却带来了一个意外而又重大的收获,那就是让孩子亲身参与父母的工作。请不要小看这些在菜摊的木板上写作业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他们做人的优秀表现会让社会吃惊。
还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讲。我到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邓正来家做客时,听他这样说:在他的大书房里,他自己的书桌和女儿嘟儿的书桌面对面,他读书写作时,女儿也读书写作,而这时的嘟儿才刚上小学!父女同窗共读,不但让父亲枯燥的学术生活变得轻松而富有乐趣,更让女儿学会了“乃父之风”——自由而“叛逆”,经常严肃地和“正来先生”就某个学术问题打笔仗。
我曾读过小学生嘟儿对“死亡”的“学术分析”,那是她写给自己好朋友的信,深感其文笔的优美、思考的深刻、逻辑的清澈、感情的饱满,即便是中文系的大学生也很可能望尘莫及。显然,这得益于她和父亲的共同学习。事实上,嘟儿上小学时曾休学一年,由父亲亲自授课,她当年就读完了《圣经故事》、《希腊故事》、《艺术史》、《宗教史》、《哲学史》等书籍。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教授积极提倡“亲子共读”,提倡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他在我的《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一书的序言“与孩子一起成长”中写道:
得了冠军的阿里却伤心地哭了。
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新父母教育的探索。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
其实,这不只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更是一个教育的常识。在对这个教育常识的自觉实践上,阿里的父亲做到了,一些身为小商贩的父母也做到了,如邓正来教授这样的社会精英也做到了。那么,正在阅读这本书的父亲或母亲,你是否做到了?如果你们不想与孩子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而更想与孩子成为好伙伴、好朋友,成为温情以沫的亲人,就和孩子一起学习吧,就让孩子积极参与你的工作吧,哪怕只有一天!
看完电影,请对照一下自己:
1.我请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了吗?比如,讨论大件物品的购买、决定旅行的计划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让孩子做了吗?比如,自己洗内衣裤,参加家庭的周末大扫除,并承担一定的任务及高质量完成。
2.孩子知道家庭的各种负担吗?我有没有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参观过,并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我有没有在开家庭会议时,向孩子介绍过家庭的各种负担,并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讨论:
1.为了让妹妹有一双自己的鞋子,阿里放弃了长跑比赛的冠军,而一心只想夺得第三名,他这样做值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2.你想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和爸爸妈妈一起经营好家庭吗?如果想的话,你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你希望得到什么?
3.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天堂的孩子》?《天堂的孩子》与另一个电影译名《小鞋子》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调研:
家附近的菜市场里,有多少陪父母卖菜的同龄人?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调查方法: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与自己的调查对象聊天,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分析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