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追根溯源,就在于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共同忽视了一个最关键、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是为了让生命更顽强、更柔韧、更美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由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当下的中国教育是不是离生命教育越来越远?甚至正在演变成非生命化、非人性化的教育?是否这种演变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要校正这一极为偏颇的教育方向,最简单也是常识的做法,就是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命,以及自由的生命、幸福的生命,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亡,以及无意义的死亡、无价值的死亡。只有对生与死的认识足够全面、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笑对挫折,并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导盲犬小Q》,讨论小Q的生命与死亡,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这里。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教育来说,它从来都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跑的过程,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幸福、最灿烂、最美丽。显然,这就需要“从娃娃抓起”,从最根本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上抓起。
动物有血有肉,能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要让孩子学会善待动物。
《再见了,可鲁》一书中的可鲁一生,可以说波澜不惊,甚至多少有些平淡无奇。然而,这正是最真实的生活。据此书改编的影片《导盲犬小Q》,虽然故事情节同样波澜不惊,但却感动了无数人,并让很多对宠物(尤其是狗)抱有偏见的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些人类的朋友。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宠物和工作犬的默默付出,很多人将生活在痛苦与无助之中,人类的生活也将失去无数欢乐与泪水。对拥有宠物的人来说,我们已经享受了太多来自它们的爱,因此,我们也要回报它们以应有的、充足的爱。
每一个动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它们能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善待它们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使它们多一份欢乐、少一份痛苦,也可以因为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使我们收获更多的欢乐,体验更多的幸福。事实上,动物带来的欢乐和幸福,因为单纯、纯净,不存在利益的交换,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小Q和它的服务对象渡边。
小Q和渡边的感情日渐深厚。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夜里,天降大雨,小Q在户外的窝被淋湿了。渡边的儿子悦男想保护小Q,让它到屋子里来,但是父亲阻止了他。渡边只管自己的工作,毫不关心在雨中受罪的小Q,于是,小Q离家出走了。
渡边知道后,一夜没睡,一大早就去找小Q。如果不是邻居发现了忧郁的小Q,打电话给渡边,他和小Q的缘分可能也就此完结了。令人感动的是,小Q并没记仇,而是和渡边一起回家了。渡边也知道了自己的错,向小Q道歉。趁父亲不在家,悦男也设宴感谢小Q的辛勤工作。
事实上,在敏锐地感知痛苦和欢乐上,动物感情的丰富程度并不比人类差。由此出发,在动物的身上,也存在着虐待的问题——肉体虐待和精神虐待。所以,除中国之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出台专门法律禁止虐待动物,违者严惩不贷。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虐待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它当然应该被文明地、有道德地依法制止。在这里,文明、道德、法律这类本来作用于人的“专利”,开始在事实上被作用于动物,并成为保护动物的有力武器。也因此,印度圣雄甘地曾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和崇高。”这句话就印在被誉为“生命伦理学的世界经典”的《动物解放》一书的封底上,而它的译者是著名流行病专家祖述宪。
将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升到国家及其道德的层面上,这是甘地主张众生平等思想的经典体现之一,也是其关心弱势者利益、富有人性的思想表达。所以,如果我这样套用一下也同样成立,并且它也的确是无可置疑的普世价值:“从一个国家对待弱者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和崇高。”
实际上,“众生平等”并不只是佛学教义,更是普世价值——只有众生平等,才能众生和谐,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既然同样拥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精神世界,那么,同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用《动物解放》一书作者彼得·辛格的话说:“认为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没有人的重要,在伦理上没有正当理由。”故此,他主张“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人类平等所根据的伦理原则也适用于动物。这是因为,“平等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不是一种事实的认定”(彼得·辛格),比如说,“任何一个人的善,都不比另一个人的善更重要”(亨利·西季威克)。
其实,很多国家之所以纷纷出台禁止虐待动物的法律,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就在于承认人与动物在道德观念上的平等。这也就是彼得·辛格所说:“当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与人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在程度上完全相符时,认为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没有人的重要,在道德上找不到正当的理由。”
在禁止虐待动物的立法上,中国因此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尽快出台禁止虐待动物的专门法案,或者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条文,加大对虐待动物行为的惩处打击力度。这样,父母就可以有法可依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善待动物,以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性与品格。
一定要记得让孩子多参加公益性活动,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
无论是书中的可鲁,还是电影中的小Q,它们之所以感动了无数人,并将继续感动无数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出色的工作犬。长久以来,工作犬对人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它们是助手、警卫、哨兵,可以拉雪橇、牧羊,也可以成为战争中的武器。时至今日,工作犬的角色范围更广:它们不仅是警卫守护犬,用于保护主人的生命和财产,还可以成为军犬、警犬、导盲犬、搜救犬、搜爆犬、失踪救护犬等。而可鲁、小Q,更是公益工作犬。
这种公益精神是文明社会中闪闪发光的宝石。在21世纪的今天,追求公益精神,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更可以培育“兼济天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情怀,它将让人的胸怀更远大、眼界更开阔、灵魂更高贵。所以,让孩子多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活动,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多和田所长在训练小Q。
事实上,电影一开始,公益之美就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日本东京的水户家里,多了5个新成员,它们是一群可爱的、还在吃奶的拉布拉多小狗。水户太太想将它们训练成公益导盲犬,便不停地给导盲犬训练中心的多和田所长打电话。多和田告诉她,打多少电话都没有用,导盲犬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但她的小狗是杂种犬。然而,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多和田只好答应挑选一只训练,于是小Q被幸运地选中了。
很明显,水户太太之所以如此坚持,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以能向社会免费提供公益导盲犬为荣,觉得这是自己的骄傲。所以,多和田不但不因为她不停地打电话而厌烦她、拒绝她,反而被她的坚持感动。事实上,看电影的人们也一定被她的这种公益精神感动了,她身上也因此散发出无比动人的美。
接下来,小Q的“寄养父母”仁井夫妇也以参与这种公益行动为荣,他们公益性地领养了这只身上有一个特别胎记——一个展翅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的小狗,并给它改名为小Q,也就是“鸟之羽翼”的意思。
仁井夫妇与小Q。
随后的一年是小Q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它学会了和人友好相处,也感受到了人类的爱。仁井夫妇还送给小Q一个礼物:一个棕色会发声的玩具熊P仔。这种玩具是狗狗最爱的,我的狗狗铁蛋也特别喜欢一个黄色会发声的玩具鸭,只要一听到它的“叫声”,无论正在做什么,马上就会跑过来。
在电影即将结束时,退役的小Q又回到了仁井夫妇家,并最终由他们陪伴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个熟悉的家里,年老且患了白血病的小Q,连走路都会粗重地喘息。没养过狗的人不会知道,照顾年老的、患病的狗,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极多的精力,还要承受因为它的病痛而给自己带来的绵绵忧伤。
现实生活中不少和宠物狗相伴多年的人,也常常不愿意照顾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老狗,有的人甚至会因此遗弃它们。有的人虽然没有遗弃,但也会将它们寄养在动物医院里,由医院照顾它们年老后的生活,并最终为它们的生命送行。但是,仁井夫妇亲自精心照料小Q,并让它在温柔的催眠曲中长眠。
在仁井夫妇身上,公益精神之美犹如春日的阳光,光明、灿烂、温暖。
因此,在和孩子一起看《导盲犬小Q》时,父母应提醒孩子,不仅要看到小Q身上的美,还要看到那些照顾它的人们,特别是水户太太、仁井夫妇身上的美,并积极学习和追求这种美,使自己也成为有公益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看完电影,请对照一下自己:
1.我对自己的宠物付出了足够多的爱,承担了足够多的责任了吗?当我准备养一个宠物时,我做好对它一生负责的准备了吗?
2.宠物是一本很好的生命教育教科书,我是不是很好地阅读了它,并和孩子一起共读这本身边的“生命之书”?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讨论:
1.动物是不是像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在讨论之前,建议先快速阅读《动物解放》或《所罗门王的指环》。
2.在节假日里,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吗?比如,到福利院去,和自己同龄的孤儿们玩一天;到养老院去,与像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年龄一样大的老人聊聊天。
看完电影,请和孩子一起研读:
导盲犬: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来”、“前进”、“停止”等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中和街道上。
此外,导盲犬还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攻击他们。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小鸡、小猫等小动物,它们也不会去扑咬。在导盲犬的挑选上,要求其神经类型为安静型,这种犬学习虽慢,但学会的能力便终生不忘,能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