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房子非常好买。只要你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工资档案且无不良记录,你就能轻而易举地从银行贷到款。而且,你还没去找房地产商,他们就早已盯上你了。由于信息共享,在房地产商的推销名单上,早就为你登记注册,有了你的名字。你的收入、你的信用程度在第一次见面时,他们就一清二楚。于是,精美的商品房广告如雪片般投入你的信箱,让你应接不暇。
而这些广告,你无需担心它的真实与否。因为卖房子的人一般不能、也不敢说假话,尤其是在对房屋的宣传上,绝对不能用天花乱坠的承诺或虚假信息来迷惑顾客。打开美国的房屋广告,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一幢幢房屋的照片,这些都是二手房。在美国,为了避免因宣传不实而引起纠纷,一般只有现成的房子才能在广告上登照片,而那些未建成房子的模型照片是不允许出现在广告上的。
在二手房的广告上,一般都会写明房价、地理位置、房屋结构等。房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房屋的结构和所处的地段。房屋的结构一般指有几间卧室、几个客厅,有没有花园、车库,厨房的设施是否齐全,有没有步入式衣橱,是否拥有良好的景观等等。而房屋的地段主要是看周围购物和娱乐设施是否齐全,交通是否便利,附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等等。如果顾客相中了房子,就会去找经纪人看房子,经纪人会提供一份更详细的说明材料,其中就包括各种规格的房屋。比如总的地皮面积和房屋本身的占地面积,室内各个卧室、厨房、客厅的面积。但像卫生间、过道、楼梯、地下室、阳台等附属建筑一般就不标面积了。
在美国,单栋房子论“套”卖,而不是按“平方英尺”出售,所以一般人不会为一两个平方英尺较劲。而公寓式房屋广告标出的也都是使用面积,而不是国内大部分地区标出的建筑面积,更没有什么“公摊面积”之说,所以买卖双方不会因为面积而产生纠纷。当然,对于公寓楼的电梯、楼道、草坪、院内娱乐设施等公共面积,业主是要交物业管理费的。
如果,你已买了房,签了约,付了款,并住进去了,但是你对已买到手的房子不满意,或发现有更便宜、结构更合理、地理位置更让你满意的房子,你还可以随时退房,而仅仅一句“不满意”这个理由就非常充分,无需再做任何解释。原来,在美国,“不满意就退货”这一原则在买房上也很适用。
美国人买房讲的是精打细算,决不胡乱投资然而,美国房地产业并不因为房价低廉而萧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完善的房地产经纪人制度,房地产业非常活跃。按照法律规定,房地产买卖成交后,买卖双方经纪人分别获得买主支付的相当于成交额3%的佣金;若买卖不成,双方经纪人分文不收。美国法律赋予房地产经纪人更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他们十分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待售房屋全部上网,买主可上网查询自己选中房屋的所有情况。通过经纪人找到理想的房地产,买主便可提出书面报价并附加条件,卖方收到买方的报价和条件后,应在期限内提出书面答复,明确表示卖方可以接受的价格和条件。
买卖双方必须在相关文件上签名,备查。
一旦卖方接受买方的价格和条件,买卖双方到持有房地产营业执照的房地产交易公证机构签署合同,并将所签合同交该公证机构保存。签合同的同时,买卖双方各付相当于成交额1%的手续费给该公证机构。如果一切正常,45天后合同生效。买方在这45天里则自己花300美元,请专门检查房屋质量的公司派遣拥有执照的专业人员对房屋进行检查,并提出专业报告。若发现不可接受的质量问题,买主可以单方面中止合同,拿回定金。
另一方面,美国房地产市场对金融政策的敏感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2004年起,美联储几次宣布加息,结果升息政策让巨大的美国楼市从头凉到脚。升息引发美国人产生一连串的联想:第一是经济可能过热;第二是不忙买房;第三是尽量减少贷款。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有:新房销售量迅速下跌,按揭贷款的发放量暴跌50%。但这并不等于人们就会把资金闲置起来了,而是开始寻找其他投资渠道。
在美国,由于投资方式非常多,租房市场又很发达,购房者可以暂时只租不买,把资金放在证券、债券、期货市场周转,趁利息高时搏短差,同时又避免了按揭利息损失。由此可见,美国人购房善于精打细算,一切从实际出发,决不胡乱投资。
谜一样的民族
玄璇
尽管历史上从来不乏中伤犹太民族的种种流言飞语,但犹太人却依旧是世人公认的既聪明又富有、在各个领域建树颇丰的民族。而除了辛德勒、杉原、德斯这些曾舍身援助犹太人的“异教徒”们,其实世界各地不轻信流言的正义之士,都努力理解着犹太人的种种执着,也都愿犹太人能得到永远的和平与安宁。
崇智的力量
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3%是犹太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有20%是犹太人;美国的百万富翁中有20%是犹太人;而在思想和艺术领域,犹太大师同样是群星璀璨。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毕加索、卡夫卡、洛克菲勒、基辛格、斯皮尔伯格……你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各大领域的巨擘很多是犹太人。他们所贡献给世界的成就,恐怕只字片语是难以尽述的,而他们尊师重教的传统,值得所有民族学习。
美国每五个大学教师中有一个是犹太人,每五个大学生中也有一个犹太人,足见犹太人对科学和知识的重视。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但仅次于敬神,而且也是敬神的一部分。《塔木德》(犹太教义之一)中写道:“无论谁钻研《托拉》(也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旧约圣经》首5卷),均将受到种种褒奖。”正是犹太教的规定,使犹太人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学者被推上最崇高的地位,在犹太教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个为保护学校而献身的英雄。另有犹太格言:“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这正是犹太人尊师重教的真实写照。
永无安宁的炼狱之路
犹太人虽然有5000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的苦难岁月,而且几经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在犹太人复杂的历史中,总共有三次大流散:第一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灭犹太王国,毁第一圣殿,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第二次是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攻占耶路撒冷。犹太人从此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第三次是公元前63年和公元135年,犹太人两次大起义,被罗马帝国血腥镇压,大批犹太人作为奴隶被带到罗马,犹太人主体离开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正是这三次大流散,造成了今天的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
然而在世界性的反犹浪潮中,即便是背井离乡,犹太人也几乎未得到片刻的安宁。
在人类历史上,反犹主义是所有人类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手段最为暴虐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其对象的仇恨。所谓普遍性是指世界上至少有30个国家不止一次地排犹;所谓持续性是指世界上反犹主义的历史从未间断;所谓暴虐性是指无论埃及的法老,还是波斯的哈曼,无论是“巴比伦囚虏’,还是犹太隔都,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到处被驱逐、围剿、毒打、歧视、折磨和屠杀,大规模的集体迫害频频发生。
只因为是犹太人
许多学者分析认为,犹太人遭迫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犹太性,即他们的信仰——犹太教。犹太教是“一神论”,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位真神,所有其他的神和偶像崇拜都是虚妄的。他们拒绝承认相邻民族的神,拒绝向众神献祭,不拜祭世俗的皇帝。中世纪发生的种种反犹暴行,就是因为犹太人拒绝被同化,拒绝基督教的洗礼。而且如张伯伦所说耶稣不是犹太人,犹太人是出卖耶稣的那个犹大的后裔,因而犹太人被认为是一个罪恶的民族。世界性的反犹原因大多缘于此。希特勒本人就对此深信不疑。于是,犹太人成了全世界经常性的和传统性的仇恨和杀戮目标。
英国作家乔叟在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将犹太人描绘成出于宗教礼仪的目的而残杀基督教儿童的凶手;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指责犹太人是意在用割肉的办法迫害基督教徒的高利贷者。而其时犹太人早已被驱逐出英国一百年和三百年,两位作家绝无可能接触到犹太人,他们的反犹主义思想无疑是潜意识继承而来的。尽管犹太人恪守着犹太律法中一系列的生活禁忌,长期以来离群索居,却反而招致人们的反感和猜疑,即便少数的犹太人努力与周围融合,结果也难如愿。
1894年,一位清洁女工在德国驻法使馆的废纸篓里捡到一封写有法国军事秘密的匿名信,引起法国特工部门的高度重视。炮兵上尉德雷福斯首先成为怀疑对象,怀疑的理由仅在于德雷福斯是个犹太人。当时,法国作家左拉等人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结果与德雷福斯一同被迫流亡英国。“德雷福斯事件”的发生,令世界为之震惊。因为法国原本是一个具有法律传统的国家,而德雷福斯又是一个完全被法国文化同化的犹太人。但仅仅因为是犹太人,就不得不背负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于是犹太人明白了“同化”不是免受迫害的保护伞,犹太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
钱,也是上帝
大流散后,犹太人客居他乡,势单力薄。为了生存,必须从事小商小贩、放债放利等一些低贱的职业,因此在居住国形成低人一等的形象。而同时作为“有钱人”形象的崛起,又必然引起居住国居民的妒忌和掠夺的野心,这是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的又一个原因。再加上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误导,犹太人则历来被取笑糟蹋,成为贪婪、吝啬,最善于“巧取豪夺”的投机商人的化身。
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消费时难免节约,但这和“吝啬”是万万不同的。事实上犹太人以金钱为真正的上帝,面临文化同化,他们都以对钱的信念而不是宗教信仰作为犹太“血”的界定。因为流散世界的犹太人为了生存,必须珍视钱,加之他们没有土地和固定资产,这就养成了他们长期经商的传统,钱是犹太人逃亡时最便于携带的东西,也是他们赢得生存权的保障。因此,“赚很多钱”就成了犹太人的安全保障和寻求在受压迫时心理平衡以及征服对手的有力手段。
正因为钱的“准神圣性”,犹太人对钱非常珍爱,却决不做守财奴。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慈善与施舍不仅是他们的义务,更是他们的责任。犹太社团专门设有“吃饭日”制度,穷困的犹太学生可以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中去吃饭。也因此,犹太乞丐承袭了一身傲骨。就连在犹太餐馆里工作的侍者,脸上也透着傲气。一则犹太笑话中调侃道:有个犹太乞丐来到一座大都市,他摁响了一个富裕犹太人家的门铃,恳求得到些施舍。开门的女主人很尴尬地说家中没有现钱,并建议乞丐第二天再来。“不用了,”乞丐答道,“因为延期信贷,我已错过了一个发财时机。”除了犹太人的乞丐,恐怕再没有哪个民族的乞讨者会如此理直气壮、挑三拣四了。
血液里的信仰
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对反犹主义者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他(安东尼)曾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元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应该怎样?报仇呀。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报仇呀。你们已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你们的教导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还哩。”犹太人于是成了睚眦必报的小人。
犹太教没有基督教的“原罪”观念,但《塔木德》认为,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说明也许他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人所犯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因此,每一个靠着对上帝的忠贞,在流散中不被异族同化的犹太人都相信,一切苦难都是上帝为惩罚他们的罪行而特意安排的,届时救世主自会拯救他们脱离苦海。流散的苦难生活,正是上帝对他们所犯罪孽的惩罚,他们只有忏悔和改过,上帝才会宽恕他们。显然犹太人是懂得忏悔的,每一次磨难来临,他们依赖着对上帝的敬畏,才顽强地生存下来,从来没有抱怨和放弃,更不会因自己遭受的苦难而迁怒于其他民族。
奇怪的波兰人
埃娃·利普尼娅茨卡娅
夹缝中生存
传说三个斯拉夫兄弟——捷克、列克和罗斯,结伴外出去寻找幸福。捷克最先发现了一个林间空地,就在那里安下了家。而另外两个兄弟继续往前走,列克突然看到一个鹰巢,他认为这是个吉祥之兆,于是在这里建立了家园——波兰的第一个首都。而罗斯则继续向东,最后一个站稳了脚跟。
即使不了解这个传说的人,也不难猜出,传说中两个兄弟的名字后来成了两个民族的名称——捷克民族和俄罗斯民族。至于另外一个列克,他的名字变成了“利亚赫”(波兰人的旧称——译者注)。
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从拿破仑到丘吉尔都视波兰人为癫狂的浪漫主义者。他们提出了波兰人“头脑发热,很容易统治”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
英国作家克维金·克里斯普认为波兰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群浪漫者”。
波兰人正好处于德意志和俄罗斯两大民族的夹缝之中,经常被这两个民族视为威胁缓冲的地带,往往成为这两大民族冲突的牺牲品。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四面受敌,而且无险可守。军事专家将这里视为最理想的战场(北约在此进行军事演习,也正是看中了这一地理特点)。当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曾入侵过波兰,其中包括瑞典,这在今天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
在200多年的时间内,波兰真正的独立只有短暂的两次,第一次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第二次是不久前开始的。
“二战”前波兰人被认为是中欧人,“二战”后又被称为“东欧人”。而在柏林墙倒塌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独立后,波兰的领土没有发生一寸变化,却又重新变成了中欧国家。因此难怪很多人搞不清波兰所在的位置,甚至将波兰搬到了北极圈里面。
1991年前,所有的波兰人都想移民,哪怕是到世界上最不起眼的小国,但是国境线始终是完全关闭的。当时一个有关波兰总统与其情人的笑话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一天,总统对情人说:宝贝儿,想要什么东西尽管说,我什么都答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