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读者》·天南地北
23749700000017

第17章

对建筑物特别是高大建筑物来说,最为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是空调、照明等机器设备,因此,日本环保节能型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日本横滨市的东京煤气公司港北NT大楼,除了在室内装修上大量采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壁纸、现场废弃的混凝土再生品等以外,更是从设计伊始,即在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空调、照明等机器设备的能耗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方面下足了功夫。为了减少照明的负荷,大楼南面大的展厅采用了全玻璃的屋面和棚顶;北面的办公间则通过设置中间庭院,自然采光充足。为减少空调特别是夏天空调的负荷,南面玻璃墙面和棚顶采用的全是隔热性能良好的玻璃;展厅内还设置了室内绿化,用以净化室内空气,降低室内温度。经检测证明,此大楼较之一般大楼,不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34%,而且能耗量也大为减少。

正因为如此,有些大型建筑的地下室照明系统,也开始使用太阳光能。它的特点是用导管将太阳光传输到安装在地下室天棚上的白色丙烯树脂光板上,太阳束光经过光板扩散后再照射到地下室的水泥地面上。光板上还同时装有电灯和地面亮度激光感知器,每当夜晚或是传输进来的自然光线不足时,激光感知器便会自动启动电器照明系统。据统计,这一举措能够满足地下室60%的照明需求。

瑞典:清官是怎样炼成的

丁刚

2006年9月,瑞典举行了四年一度的大选,由4个政党组成的中右联盟获胜并组成新政府。可没想到,新内阁组建刚刚十几天,就有两位大臣引咎辞职。原因之一是两人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即多年前漏缴电视费的问题被媒体曝光。

电视费是个什么东西?根据瑞典法律规定,拥有电视机的家庭须缴纳一年约合200美元的公共电视收视费。这笔钱主要用于发展瑞典的文化事业。

瑞典人缴纳电视费基本上是靠自觉,因为这不像有线电视,交了费才能开通。

在瑞典看电视,只要接上线就能收看,即便你没缴电视费,也没有人会断了你的线路。笔者在瑞典学习时,有不少中国留学生都有电视机,大多是捡来的,但个个都能看,当然,他们大多也不缴电视费。

不过,瑞典的普通家庭一般都会主动缴纳这笔钱的,因为电视机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家庭用品,如果不缴这笔钱,就会有偷税、漏税之嫌。记得我当时的房东诺迪鲁斯就有一台旧彩电,可他眼睛不好,常常是以收音机取代电视机。有一天,他告诉我,不看电视还要缴费,不合算,他打算把电视机捐给慈善机构。第二天,他停缴了电视费。可谁料到,停缴没几天,突然就有了重要节目,记得是东德与西德合并仪式的实况转播。

诺迪鲁斯是从匈牙利来的移民,这件事对他来说自然十分重要。那天下午,他后悔地直说:“这个季度的电视费真不该停缴。”我觉得他傻得有点儿可笑,便对他说,事情很简单,只要接上线,就可以收看。今晚看了,明天不看不就完了。根本不可能那么巧,刚好就有人来检查。他听了这话,睁大了眼睛瞪着我,半天没说话,那样子就好像是我让他去干什么天大的坏事。那一晚,他硬是听了几个小时的收音机。

时间一长,我对诺迪鲁斯对法律充满敬畏感的处事方式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有一次,我和他坐小火车去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小城。小火车一般有两三节车厢,有一节为持月票者专用,门口挂着个红牌子“本节车厢没有检票员,为持月票乘客专用”。

通常,瑞典人都会自觉遵守规定。但那天因为时间紧,我和他没买票就先上了车,准备在车上补票。可没想到,一着急上了月票乘客专用车厢。诺迪鲁斯看到“月票专用”牌子,立即在我耳旁小声地说:“糟糕,糟糕,我们上错了车。”看他说话的神情,跟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到了下一站,他拉着我下车,飞快换到另外一节车厢,主动补了票。

诺迪鲁斯的不同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还是一个能够主动维护法纪的公民。有一次,他和我去图书馆还书,忽然看到有辆汽车停在残疾人专用的停车位上,可车上却下来一个小伙子,跑进了图书馆。诺迪鲁斯很生气,嘟囔着就走了过去。当他看到那辆车上并没有带“残疾人证明”,干脆就笔直地站在那儿不走了,那模样儿就像是在值勤的警察。

不大一会儿,小伙子跑了出来,诺迪鲁斯立即上前和他理论。他教育那小伙子说:“这是残疾人的停车位,你不应停在这里。”小伙子似乎是见惯了这号爱管闲事的人物,一边点着头,一边赶紧钻进汽车,一溜烟地跑了。可诺迪鲁斯还是一副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指着远去的汽车喊道:“这是要罚款的!”

也许,听我讲了诺迪鲁斯的几个段子,大家就会或多或少地理解,瑞典人为什么会死死揪住缴电视费这样的小问题大做文章。在一个视法纪为生命,而又少有特权的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是无法容忍任何人无视法规的举止的,当然,也无法信任有过这样“前科”的人来当他们的领导人。

瑞典新政府成员的丑闻被曝光后,也有一些人感到惋惜。他们认为,这两位大臣因十几年前的错误而辞职,特别是其中一位还“才貌双全”,对瑞典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损失。但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学教授尼尔森却说了这样一段话,颇能代表主流民意:“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其操守必须成为楷模。甚至民众要求他们‘一尘不染’,也不为过。”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正是像诺迪鲁斯这样自己严格守法且又爱多管闲事的公民“造就”了一尘不染的“清官”,使他们必须百分之百地检点。因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瑕疵,即便是陈年的老账,他们也不会放过,也要翻出来折腾一番。

在西方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在天堂里,人们住英国的城堡,开德国的汽车,有中国厨师,娶日本太太,享受着美国的民主,而这一切都是在瑞士人的管理之下。

瑞士人因精擅管理而举世闻名的口碑,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初次踏上瑞士国土的外国人来说,无论是在飞机上俯视那整齐有序的田野、森林,还是偶尔路过村庄里鲜花环抱的农舍;无论是苏黎世繁华大街上来来往往分秒不差的电车,还是海拔3000米的盘山小路上清楚标明的路标,无一不昭示着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理性意蕴。

瑞士的条条框框的确不少。譬如晚上10点以后不能大声喧哗;星期天不能开割草机;垃圾要分门别类,并在规定的时间里扔在规定的地方等等,都是放之全瑞士而皆准的居住公约。另外,在瑞士,即使是私家的树,也要经过政府专门机构的批准才可以砍。对此,人们会不禁联想到瑞士的环境之美,举世闻名。这些都得益于政府致力环保的有效机制和谨守规矩的高素质的瑞士公民。

瑞士属于联邦制国家,各州独立立法,州政府又把许多权力下放给市、村政府(瑞士没有城乡差别,根据人口多少,1万人以上的居民区叫“市”,1万人以下的居民区叫“村”)。以建房为例,大到划分哪儿是工业区,哪儿是居民区,小到每一座民宅用什么颜色的瓦,窗户开多大,事事都要村政府研究决定。在瑞士,即使是私家的土地,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是自家的房子,也不能说想加个阳台就加一个,而是一切尽在政府的掌握中。

瑞士:没有“自由”的天堂

曼桥

许多刚到瑞士的外国人,可能都会禁不住发问:“繁文缛节”那么多,岂不是需要一个庞大的监督机构?其实,根本不需要。种种规矩的贯彻落实,除了自我约束外,瑞士人个个都自觉地充当“警察”。例如,在瑞士,当有不懂规矩的外国人,在不可以练琴的时间里弹琴,或是开着窗户大声放音响和在傍晚开动割草机时,隔壁的瑞士邻居一定会客气地制止他们。其认真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叹不已。

曾有许多外国来访者问瑞士人:你们到底有没有自由,这份自由的空间有多大?

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我们是自由的,并且尽享着自由带来的快乐。至于空间大小,那要取决于你对自由的理解和期望。智慧的瑞士人深深地懂得:他人自由的开始,便是你的自由的终止。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美丽的天堂需要良好的管理和严谨的规则,更需要每个人的自律。正因如此,瑞士才会历久弥新地享有“欧洲公园”的美誉,才有让全世界羡慕的社会秩序。他们如此心甘情愿地恪守着自己的规矩,实际上也是在守着自己的自由。

世界要比想象的大

浣溪沙

有一个网站

43things是这样一个网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来,写下自己正在做或准备要做的一些事情。然后根据进度进行更新或者宣布目标达成。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在一起,让这个网站有了另一个涵义——你可以知道在同一时间别人都在热衷什么。这么说吧,它是一个对准地球的显微镜。

你在43things上写下的计划和目标跟写在笔记本上的那一些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都是公开的。有相同计划(标签功能让你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用户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给予经验和教训,你甚至可以召集一群人来做一件事情。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写下自己的目标,这是完成一件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世界上有想在手臂上文身的美国人,也有希望自己多一点耐心的中国人……地球的体积可能不再变化,但世界一定比想象的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去做的事情也比想象的要多。在43things,从来没有“走投无路”这个字眼。

想想自己的目标被千百万人关注,并不缺乏同行者,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有一种卫生纸

前不久,德国的一家出版社挖空心思,独树一帜地想出了一个招揽读者的新赚钱招数,他们宣布: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已为“如厕读报一族”开辟了方便之门,即将精彩的诗歌和可读性强的小说印在了该出版社推销的卫生纸上,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厕所读者”的需求。因为,喜欢上厕所时一边方便一边看书读报的人们,从此就不必再麻烦将报纸、书刊带进厕所了。

这种“卫生纸文学”是德国的克洛·费尔拉格出版社编辑的创意。新版卫生纸上不仅有德国诗坛泰斗海涅和摩根斯特恩的名着,而且还有畅销小说和侦探故事。他们将每篇诗歌或小说、故事在一卷卫生纸上重复印刷,这是为了保证顾客确实使用了卫生纸,却不会因为“贪读”而舍不得使用这些卫生纸,同时也给“后来人”留有可读之物。

一切均在意料之中,该出版社推销的卫生纸一时洛阳纸贵,同时又带动了出版业的火爆,大大地赚了一把钞票。

有一类广告

如果把身份证做个话题,讨论一下身份证的主要特点,大家肯定会想到身份证的数量。从载体特点看,身份证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接触媒体”。因为,第二代身份证换发人群有几亿之巨,这个人群既能准确统计广告受众数量,又可以通过身份证发放准确无误地到达,发布效果之好几乎无与伦比。第二代身份证是智能型的身份证,具有机检与四次变更功能,如果磨损严重必然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第二代身份证换发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换身份证本身除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支出之外,办手续也给身份证持有者带来不便。因此,保护身份证不受磨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身份证的护套解决方案应该是一个稳妥、有效、简单的好办法。

但问题是,如果国家公安机关的制证机构为身份证全部配上这样的封套的话,意味着要有一笔巨额的财政支出。如果用广告费来支付封套的制作费用,不是一件既利国又利民的好事情吗?但是,身份证的严肃性是其第一属性,通过身份证发布广告可以吗?

向来以创意着称的北京锦绣万里公司向公安部门的制证机构进行请示研究后,身份证与广告的关系被理清了——如果要在身份证护套上发布广告,必须属于公益广告,可以引导国民的正确观念比如环保、节约、社会公德宣传等,可以出现商家的名称或产品商标等,但不出现商家的地址电话。

目前,锦绣万里公司已经与全国21个省的制证中心进行了合作。换发第二代身份证工程是巨大的,这个活动将持续到2008年前后。在此期间,数以亿计的公益广告封套将陆续发到百姓手中,成为大家便利生活的重要组成。即使换发完毕,每年需要领取身份证的人群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量,这个公益性商机也许会就此持续下去。

简单地说来,相对于其他广告公司,锦绣万里不过是胜在:敢想,敢为。

有一家公司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少年凯西,从5岁开始玩高尔夫球,谁也想不到,他竟玩出了一个公司。

会玩高尔夫球的人都知道,高尔夫球座是木头做成的。凯西发现:玩坏了的木头球座,常常被人们乱扔在球场上,不但影响环境,还影响刈草机工作。他想,要是用一种容易融化的材料来制作球座,那该多好呀!于是,他开始进行各种试验。

后来他把泥土、草籽、果酱和肥料混合起来,装进管筒里,在微波炉里一加热,混合材料就变硬了。凯西按照球座的形状,用它做成了一个个成品,再涂上五颜六色,还真漂亮!这种球座遇潮后,会自动融化,变成土壤。它既不会妨碍刈草机的工作,还能再次利用,节省木材。人们送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环保球座。

环保球座一出现,凯西就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发明奖。凯西又把发明变成产品,成立了专门生产“环保球座”的公司。现在他的公司已赚了六百多万美元!

墓碑上的“报道”

李津军

位于罗马尼亚北部山区靠近乌克兰边界的萨宾塔,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墓园”,时下已成为观光业的新宠。在该墓园中的600多座木制墓碑上,无一例外都刻有措辞活泼的打油诗,以及足以代表死者生前所从事行业或重要事迹的木刻画。每块墓碑都涂以鲜艳的红、蓝、黄油漆,把丰富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装点得更加华丽。

有的死者告诫生者不要步其后尘。一位死于粗心大意的伐木工人的墓志铭上写道:“醉后粗心入森林,树倒当头不知避。警告世人多谨慎,大意丧生最可惜。”一位嗜肉屠夫的碑上刻着:“持刀屠猪爱吃肉,肉吃太多命不长。本欲安享耄耋年,不料只活四十三。”

不过,多数人留在尘世最后的话语还是充满惆怅及对生命的依恋。有一则墓志铭是这样写的:“酒是穿肠毒,令我痛,令我泣,终难逃一死。酒乡兄弟听我言,切莫步我前车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