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读者》·天南地北
23749700000002

第2章

从2000年到2004年,除了少数地方以外,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迁出的人口都比迁入的人口多。从美国全国范围来看,人们从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西海岸的居民向内陆迁移,而中西部的居民则是为了追逐高工资而居。除了这个大趋势之外,在几乎每一个美国城市里,中产阶级人士都在从传统的“郊区”迁往环境更好的“远郊区”。

在美国中西部和东北区,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郊区化现象,建筑商倾向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大量修建宽敞和豪华的房屋,以吸引高收入家庭入住。以中产阶级社区衰退严重的印第安纳波里斯为例,2000年至2004年间,2.75万栋房屋雨后春笋般建成,高收入家庭也被这些新屋吸引。

印度中产阶级离婚率猛增印度中产阶级最明显的特征是物质的成功,多年来他们一直没有钱消费,现在他们有钱消费,愿意购买品质好的商品,但也因此跌进了拥有越多、欲望越多的沟壑。

印度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和安详遇到了无法调和的挑战。在1984年和1994年的调查中,数据显示,自杀人数翻了一番,其中失败者是成功者的10倍;离婚率不断上升;心血管、哮喘、癌症等与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成为普遍现象。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家庭结构到家庭成员,从老到少,从男到女。在家庭形式上,传统的其乐融融的联合家庭让位于在市场经济中更有竞争力、适应力的核心家庭,家庭的归宿感、群体感不敌于孤寂的个人追求。为了增加收入,男人出外工作的时间更长,经济独立的受过教育的女人们则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她们羡慕她们母亲辈的家庭主妇生活,对自立和主见也心仪神往。传统社会中男人当家的观念逐渐失去依据,慢慢淡化,中产阶级家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稳定。新德里的法庭每天要处理20起离婚案,其他大城市也大抵如此。更多的中产阶级家庭把他们的子女送入私立英文学校,接受严格的教育。他们非常看重英语的学习,认为这样将来孩子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优势地位。中产阶级家庭最大的嗜好就是看印度电影。充满浪漫、不着实际的印度电影载歌载舞,重复着主人公从一无所有到殷实富有的传奇故事,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压力和挫折准备了世外桃源,为他们延续中产阶级之梦提供了兴奋剂。

漫话各国出租车

王薇

伦敦:英国首都伦敦对出租车驾驶员及出租车的管理和要求有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使伦敦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名列世界前茅,英国出租车驾驶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驾驶员。出租车招手即停,没有拒载和乱收费现象,优质的服务和高大宽敞的出租车给游客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成为游客观察伦敦文明的窗口。

巴黎:巴黎出租车价格比伦敦低得多——只要不出市区,很少超过50法郎,而且他们一般不会拒绝把你送到任何地方。在巴黎乘坐出租车也很安全,通常使用“奔驰”牌轿车,偶尔也使用雷诺汽车公司的“宇宙”牌轿车。驾驶员一般会把脾气和法国人特有的秽语向挡住他们去路的其他司机或骑车人发泄,而不会向他们的乘客发泄。尽管小费可有可无,但除车费外,多付几法郎会显得有礼貌。巴黎出租车驾驶员最健谈,你一上车,他们便滔滔不绝地侃起来。懂法语的会在他们的暗示下多给点小费,而听不懂的乘客,欣赏了他们的表演后,没准会鼓一阵掌。

安道尔:夹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袖珍小国安道尔公国,面积468平方公里,人口6.53万。其首都安道尔市的出租车驾驶员最引人注目,清一色的女郎。她们身着红衣、头戴红帽、脚穿红鞋,开起车来平稳有序。这真算得上最受欢迎、最漂亮的驾驶员了。

莫斯科: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胆小懦弱的人不适合开出租车,也不适合乘坐出租车。虽然国家登记的出租车驾驶员事先需要通过市内道路知识测试,但任何愿意以开车谋生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行业。这就意味着开出租车除了必须会开车之外,无需别的能力,有时显然不怎么会开车的人也当上了出租车驾驶员。在莫斯科街上跑着的出租车基本上是“伏尔加”牌轿车。驾驶员很少用计价器,实际上,每次收费都需要讨价还价。遇到外国人乘车,驾驶员们都想多要点车费。

纽约: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的出租车驾驶员的声誉让人放心不下。他们粗鲁,有些人英语讲得并不好,尽管他们只有通过英语测试,才能开黄色的出租车。他们还必须从出租车驾驶员学校毕业并通过身体检查。你坐进车后,计价器开始工作,底价是1.5美元(晚上8点以后是2美元),然后按每半英里收25美分计算。纽约的出租车驾驶员开车在大街上快速穿梭往来,不大注意交通安全。纽约对出租车驾驶员的要求并没有英国伦敦那么严格,只要学习20个小时的课程,然后在有关交通规则、城市地理位置、自卫措施等方面的80个问题考核中,能答对22个即可通过,有的人不到3个小时便能取得驾照。

罗马: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出租车驾驶员必须通过道路知识测验,并从当地政府获得行为检点证书。由于出租车数量有限,因此,一个人想干这一行,必须等一位驾驶员退休后才能补上。在罗马收费从6400里拉算起,通常情况下,3公里收费1.2万里拉。

法兰克福:在德国法兰克福约有1700辆出租车,70%是“奔驰”牌汽车,车体必须漆成淡黄色。驾驶员至少21岁,并获得驾驶执照两年以上,还必须通过市内道路知识考试。驾驶员的态度差别很大,有的喋喋不休,有的热情友好,有的沉默不语,有的粗声粗气。

大阪:日本大阪的出租车采取公定价格,主要靠提高服务质量来招揽乘客。到处设有出租车招呼站,进入招呼站立即有人供应饮料;乘客上下车,驾驶员都会亲自开门迎送和道谢。所有高级车中都装有电话,座椅装有按摩装置,颇受老人和熬夜的上班族欢迎。夏天乘客乘坐“皇冠”牌出租车可获得一条凉凉的毛巾,小孩子则可以拿到糖果、饼干等,车上还备有感冒药、胃药、营养剂等。

新加坡:新加坡出租车驾驶员可算得上是最守规矩的驾驶员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和法规。他们经常对外国旅游观光者说出令新加坡政府感到骄傲的话:“在我们新加坡,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办,可不能乱来啊!”

马尼拉: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国际机场乘坐出租车,有其独到之处:警察要把出租车车号与驾驶员姓名及游客护照一并登记,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外国旅客的安全。

新德里: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出租车最让人难受,车内各种怪味难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印度的马路狭窄,行人众多,再加上圣牛也来凑热闹,大摇大摆过马路,汽车还得小心翼翼绕着走,马路上熙熙攘攘,处处人牛争道。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物价昂贵,出租车是为数不多的较便宜的交通工具之一。乘车走3英里只花掉相当于一瓶啤酒的价钱。驾驶员偶尔喝醉,但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他们对时速限制的蔑视。他们有时会因乘客指定走哪条路而勃然大怒,扔下多嘴的乘客扬长而去。驾驶员们最喜欢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猫鹰”牌汽车,但后来“猫鹰”渐渐被法国的“雷诺-12”代替了。

巴西利亚: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出租车开得最快,马路就像赛车场。游客坐在这种出租车内,往往有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之感,实在让人有些害怕。

圣何塞: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的出租车标准相当高。一般说来,哥斯达黎加普通汽车的进口税高达300%,惟有出租车进口可享受免关税的优惠。由于出租车是社会大众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给予关税优惠待遇是合情合理的。在圣何塞搭乘出租车,可以享受意想不到的名牌轿车的服务。

拉巴斯:玻利维亚行政首都拉巴斯是以市中心圆环为中心点,然后一圈圈地向外扩展。当地的出租车是以转圈多少来计费的。这种出租车乘坐权并非个人所属,而是由“众人”共享的。只要有人招呼就随时停车,能挤多少人就挤多少人,挤上七八个人是常有的事。

餐桌上的“民族精神”

杨晓珍

年关将至,人海茫茫,华灯初上,每个人心中思想的就是一顿精致的美食,一份悠然恬淡的情致。

美食,连着人类的味蕾,连着人类的趣味,连着人类的精神,还连着人类的文化。没有人能抵御美食的诱惑,也没有人能轻易改变自小养成的饮食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舌蕾”是人类身上最开明和最讲原则的器官,如果人类能用“舌蕾的原则”思考,可能天下大事就容易解决得多。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钟情于饮食,人们花在饮食上的心思如果可以量化,那一定是个叹为观止的数字。时下,“时尚”一词颇为时尚,人类的生活起居和思想精神都可以被那个时尚引领着,可惟独“味蕾”特立独行,保持着一贯坚守的民族性,而且这种民族性里没有一点点侵略的意图。

中国:中庸调和

中国人在传统饮食习俗上是以植食性为主的。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肉少,并不是国人不爱吃肉,这一习俗的养成主要原因是祖先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饮食也是种瓜食瓜,种豆食豆。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时人们将当权者称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以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烹调就是一种将各种食物的味道中庸调和的技术,中国人烹调技术的精致闻名于世。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就能将一个瓜变出十多种式样,口味各异。另外豆制品的种类和口味繁多,也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饮食方面的天赋和想象力。

在习惯上,中国人喜欢聚食制。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聚食是有悠久历史的。古代炊间和餐厅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习惯培养和强化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观念。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发明的筷子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筷子,古代叫箸,一双在手,运用自如。筷子用得好也是一门艺术,武侠小说中就有许多拿筷子当刀剑使的例子,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德国:结实纯正

德意志绝对是一个“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人均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啤酒遍布任何场合,也正是因为他们爱喝又能喝啤酒。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如最有名的红肠、香肠及火腿。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德国人制作香肠的过程,那才叫食肉一族呢。他们的香肠种类有1500多种,并且都是猪肉制品。每顿饭都是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德国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除了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饮料外,还有主食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另外就是香肠和火腿了。要说他们餐桌上的蔬菜,就只有马铃薯,而且烹调的方式千变万化,除了炸薯条外,还有水煮马铃薯、火烤马铃薯、马铃薯泥,以及炸马铃薯饼。

法国:原汁原味

法国料理的精神在于突出食物的原味,所以当法国师傅在做料理时,他所加进的任何调味料、配菜,甚至于搭配的酒,都只有一个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给衬托出来。

法国菜是西餐中最知名的菜系,讲究凭借其对材料的认知及灵活运用,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肴美食,这就是法国菜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法国菜在材料的选用上较偏好牛肉、羊肉、家禽、海鲜、蔬菜、松露、鹅肝及鱼子酱;而在配料方面采用大量的酒、牛油、鲜奶油及各式香料。

法国是世界上盛产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国家之一,法国人对于酒在餐饮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讲究。如在饭前应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葡萄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在饭后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等。据说法国人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在欧洲国家中最低,就归功于葡萄酒。

正统的法国餐有五六道菜,但目前已有简化的趋势,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沙拉、甜点或是汤、主菜,大概三道至四道菜就差不多了。

意大利:妈妈的味道

品尝美食是意大利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们以最清楚的方式,来证明他们的味蕾是很挑剔的、他们的美食是令人垂涎的。按照比例来计算,他们的收入花在食品上的数额超过西欧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天性浪漫的意大利人生活品质至上,因此他们拥有时尚的服装、精湛的艺术和灵动的足球,还有带给味蕾无限回味的意大利菜。春天的嫩芦笋,秋天肥美的松茸,都是意大利最令人垂涎的美食。意大利饮食烹调崇尚简单、自然、质朴,地方菜按烹调方式不同而分成四个派系:北意大利菜系、中意大利菜系、南意大利菜系和小岛菜系。一般而言,北意大利菜与法国菜相近,多用乳酪、鲜奶。南意大利则大多用番茄、橄榄油。北意大利的美食“牛肉熬煮”,深受南斯拉夫影响;而苹果派则有德国、奥地利的风味;南西西里岛的“Cuscusu”则属阿拉伯风味。

吃意大利餐,有很多讲究,如吃的程序、礼仪、餐具,还有年份。在意大利餐里,火腿跟红酒一样,讲究年份,放得越久味道越香浓。品质好的火腿收藏得当可以保存10~12年,而用来做菜的火腿至少要3~4年的。

意大利大多数的母亲,会在周日做手擀的意大利面及调味酱,并留待冬天享用。

意大利菜之所以有“妈妈的味道”,就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庭院栽种的青菜、养的鸡、捕获的猎物,再加上母亲的爱,才烹煮出如此好味的人间美食。

英国:没有惊喜

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向来被批评为没有饮食文化;不过随着英国加入欧盟之后,不同的饮食文化已被引进了英国,造成英国消费者在食品需求方面,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简而言之,英国菜制作方式有两种: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锅里煮;做菜时什么调味品都不放,吃的时候再依个人爱好放些盐、胡椒或芥末、辣酱油之类。说起来是尊重个人的好恶,却也难免有偷工减料之嫌。不过这的确是英国人喜爱的烹饪方式。

他们习惯烩、烧烤、煎和油炸食物,甚至包括蔬菜。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也均有独到的方式。而且他们对牛肉类特别偏好,如烧烤牛肉,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香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末酱;在作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桂等新鲜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