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买下一个公司,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人才所释放出的能量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都知道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在经济学中,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新产品开发,还是发展策略的制定,都要依靠各方面人才,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
企业想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对于留住人才起着巨大作用,未增加任何成本就可以使员工在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明显提高。
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让人才都具有上升的空间。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前途,只有在每个人才对自己的前途都感觉有希望的情况下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会出现人心不稳的情况。
总之,人才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力市场选择和任用人才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5你懂得推销自己吗——注意力经济学
有一个年轻人,为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而感到费解,于是就慕名去拜访一位营销界有名的前辈,请他指点迷津。这名前辈问年轻人:“在工作上你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呢?”
“我父亲曾经告诉我做人不能锋芒毕露,我认为很有道理,所以在公司里我总是处处忍让。”年轻人回答道。
听了他的话,前辈没有说什么,而是领着年轻人坐上了快艇,然后开动小油门慢慢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有一艘和他们同时起步的快艇已经加大油门超越他们,到了他们前面;晚于他们启动的大游船也很快超过了他们;一会儿后,就连一艘小扁舟也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这时一艘大游船赶了上来,对他们说:“你们的快艇是不是没油了,怎么连个小扁舟都跑不过啊?”
前辈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问年轻人:“你觉得我们的快艇怎么样?”年轻人回答道:“很好,只是没有开足马力而已。”
“是啊,快艇是因为没有开足马力,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再有才华,但不显露出来,别人又怎么会知道,怎么能委以重任呢?我们可以低调,但不能太过了,我们同样需要表现自己。即使你的能力有人知道,但是你畏畏缩缩,人家又怎么敢重用你呢?如此,你还在抱怨谁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离开前辈后,开始在工作中积极表现自己,很快他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注意到的始终是成本、利益这些与经济学相关的方面。对于企业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注意自己的产品,对于个人如何在企业中受到关注、获得提升,这些问题其实也涉及经济学的一个领域,那就是注意力经济学。
赫伯特·西蒙提出了其基本原理:当公众接受信息时存在消费,消费的正是他们的注意力。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注意力经济学,现代社会的经济战争实际上就是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所有的信息竞争包括广告、公关、媒体、网络等都是注意力的竞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环境中,更为确切地说是一个由注意力构筑的信息环境中。注意力之所以成为重要的资源,成为消费品,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在注意力经济学中,注意力是一种资源,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资源去接受信息。
美国着名学者高德哈巴指出,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引导行动。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甚至整个社会的注意力,我们就有可能把它引导到其他事物上去,并可以对我们提供的关注对象做出评论和解释,注意力还可以被转化为行动。
在注意力经济学中注意力实际上是生存的基础,我们所能得到或者给予的首先必定是注意力。注意力的发展决定一个人的选择,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没有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力我们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在企业中人人都会关注那些薪水高涨、职位提升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这种情况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很少有人去想这些升职之前的过程。如果在企业中就像空气一样不为众人所见当然不能获得机会,要想获得提升机会,首先要注意善于抓住管理者的目光。
企业管理者在提升员工的时候,往往会把机会给那些受到自己关注的员工,这就是注意力的影响。在企业中如果能尽早活用注意力经济学,抓住管理者的注意力,多多推销自己,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从注意力经济学来说一般具有以下几类特征:
第一,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却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人一般处世过于低调,心态过于消极,没有往高处走的意向,在管理者眼里,这类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没有大志向始终不会有大成功,自然不会提升这类员工。
第二,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凡事小心翼翼,任劳任怨,尽管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但是工作却很少有人知道,属于藏身幕后的类型,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是没有展现在管理者眼前,有时甚至工作成果被他人李代桃僵。换句话说,管理者都不知道有你这个人,你怎么可能得到提升的机会?
第三,过于热心,对于任何工作都一致接受,不管自己做不做得来,一概都不会拒绝,当别人要求帮助的时候,也会放下自己的工作优先帮助其他人,固然得到了同事的好感,但是往往影响了自己的工作,而那些做不来的工作也会影响管理者的看法,尽管热心是好事,但是管理者首先看重的还是工作能力。
第四,工作努力但是喜欢斤斤计较,喜欢抱怨发牢骚,尽管能做好工作,但是给人的印象不好,也就成了负面吸引注意力,管理者虽然知道你具有工作能力,但是会觉得你是被迫工作,消极工作,结果也会失去机会。
第五,工作能力强,处处锋芒毕露,看不起同事,这类人过于自信,内心总是高人一等,经常会扰乱和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对于这种员工,管理者自然感到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久而久之,不管是上司还是同事都会敬而远之,更不用谈晋升机会了。
其实这种种表现就在于注意力的影响,吸引注意力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用注意力经济学解释就是:无法向他人传达注意力信息,或者传达的是不良信息反而损害了利益。
在完全的注意力经济中,目标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你就可以让他做你所要做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个注意力经济,那么生产物质产品或获取其他资源,你只要付出你的注意力。这样,如果有足够的注意力,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你的选择权就会受到限制。同样的道理,你获得管理者越多的注意力就能获得越多的机会,当然这些注意力必须是正面信息。
向别人传达信息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学会露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脸熟好办事”,在企业中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企业活动,要多多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多提有利、有新意的建议等,只要谨慎小心,就能发挥正面效果。
另外还要敢于承担别人不愿意的工作,尽管一般情况下会有难度,但是也会有更多机会,一旦完成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必然就吸引到管理者的注意力,当然要接受挑战就要付出,如果投机取巧,最后只能弄巧成拙。
要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学,相信自己,有效地控制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力消费,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加薪、升职机会。
6“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择业经济学
章鸣是某名牌大学管理系毕业,管理学正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然而他满怀信心在招聘会上奔波了三天,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多次都是毫无结果。不仅仅是他自己,他发现还有好多和自己同是管理热门专业的校友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难,小张不禁疑惑,怎么热门专业就业还这么难呢?
同样是与章鸣一所大学毕业的王枫,学的是哲学专业,以前大多数人都对这个专业的前景不看好,然而王枫仅仅用了两天就找到个合适的工作,这更加让章鸣不解,怎么反而冷门专业就业比自己还简单?
确实,近年来,像管理类、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就业情况是越来越难,前些年这类专业人才一度走俏,很多人认为这是热门专业,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专业,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饱和,已经开始出现“热门”不热的情况了。
相反,很多哲学、历史类专业反而就业情况一直良好,曾被认为供需小的冷门专业,比如地质学、小语种专业等就业状况也一直不错。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与那些热门专业相比,似乎“冷门”也不冷了。
那么“热门”不热、“冷门”不冷这种情况是什么造成的呢?这就要联系到经济学上,其实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经济学供求关系的,于是从中延伸出另一个经济学领域,即择业经济学。
择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经济的就业情况和各类人群的择业情况。要了解择业经济学,就要了解人们的择业心理,这里我们以大学生择业为例子。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减少是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择业就要先对就业形势和自己本身有一定的认知。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决策。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状况有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不能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自己,同时对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没有一个完整的择业计划。
第二,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职业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能使他们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并需要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连续性活动。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前缺乏社会经验,因而了解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很小,更没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的经验,因此,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性。
第三,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分,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不全面,没有实际的体验,因此,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有的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理想,对社会的复杂性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知之甚少,因而择业期望往往偏高,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的把社会不利于择业的因素看得太重,并且以点看面,进而认为社会太复杂,择业很困难。
那么一个人如何选择专业和择业呢?这也是择业经济学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