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往必知的经济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简单到如同从一个村庄的一头到另一头。作为,地球村上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地球村的经济发展中来。所以,了解一点对外交往的经济学是必需的。
1什么都不用担心的美国农民——贸易补贴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产品剩余很大。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
美国的农业非常发达,除了少部分用于国内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对外出口,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
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
我国农民对产量很敏感,产量少,自然收入就少,而产量太多,销量又是问题,有时候遇上大丰收反而粮食卖不出去。美国农民之所以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因为美国政府强有力的贸易补贴。
贸易补贴是指政府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现金补贴,或者是在税收等其他方面提供财政优惠。直接贸易补贴简单来说就是负税,其后果与税收正相反,间接贸易补贴则一般采取放宽信贷、廉价使用能源或免费使用基础设施等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贸易补贴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能极大地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便面临价格挑战了,过度的贸易补贴会破坏国际市场的平衡。
由于贸易补贴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一定危害,因此针对过度补贴,反补贴也就应运而生,反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合理性贸易壁垒措施。
反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是国家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世界贸易组织将反补贴分为三种类型: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前两种是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机制经授权采取的反补贴措施,后一种是进口成员国根据国内反补贴法令通过调查征收反补贴税。
2004年4月,加拿大对中国烧烤架发起反补贴调查,该案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先例。随后,加拿大又对中国紧固件、复合木地板、铜制管件和无缝石油套管等出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2006年11月,美国首次对中国出口铜版纸发起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第一次使用此类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知,贸易补贴是政府行为,因此反补贴的应诉主体为政府,反补贴的调查对象是政府的政策措施。总之就是针对其他国家不正当的贸易补贴,可以限制进口,合理调节进出口贸易,避免对外贸易损失,保护本国出口产品。
2凶猛的金融鳄鱼——热钱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投机者认为泰国的泡沫经济已经形成,以热钱买入高达150亿美元的短期泰铢合约,然后便开始抛售,引起泰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国际债权人惧怕泰国无力支付短期债务,迅速撤离了资本。5月份泰铢的美元汇价一度跌到10年来最低水平。
在巨大的贬值压力和外汇储备枯竭的窘境之下,泰国于7月2日不得不放弃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了东南亚地区金融市场的动荡,还波及韩国、日本等国家,从此东南亚各主要国家的货币一泻千里,股市跌幅巨大。
随着危机的蔓延,泡沫经济的破灭,企业大量破产,房地产业遭受沉重打击,银行呆坏账暴露,经济陷入停滞,失业率剧增,社会矛盾显现。其中,国际“热钱”的确难辞其咎,并随着危机的扩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仅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在其他金融危机时期中一般都伴随着热钱的作用,热钱已经成为凶猛的金融鳄鱼。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热钱的投机性主要在于其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通过利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而获得利益。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其中汇兑差价的利益,这种投机性资金是把有贬值倾向的货币转换成有升值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
如果对热钱进行区分是很困难的,热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长期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又可以转化为热钱,可以说热钱具有多种伪装形态。区分热钱的关键在于观察其经济和金融环境是否会导致资金从投资走向投机,从投机走向逃离,因此区分热钱可以从金融市场状态进行分析。
经过经济学家的分析,热钱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热钱具有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热钱主要是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运动,由于范围大往往难以控制,会出现有的市场赚,有的市场亏,高收益的同时又伴随着高风险。
第二,热钱具有高信息化和高敏感化,热钱是建立在全球信息基础上的,需要对世界经济状况和趋势极其了解,对相关金融市场汇差、利差和各种价格差、国家经济政策等具有高度敏感,这样才能迅速做出反应,进入市场获利。
第三,热钱具有高流动性和短期性,机遇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很高,而且是以获利为目的,因此哪里有钱可以赚就要流向哪里,风险提高后迅速抽身,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性。
第四,热钱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这也是热钱最基本的特征以及危害所在。热钱主要投资于金融市场,因为金融市场的获利是最快的,可以“钱生钱,利滚利”,热钱的投资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
鉴于热钱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各国都应该做好预防措施,要加强资本流入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管理和监督,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政策的相对连续性以使得资本流动可持续,汇率安排也一定得灵活,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不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经济的倒塌。
3破除经济发展的壁垒——经济一体化
1635年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明确禁止日本人出国、禁止在外的日本人回国,并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仅允许在长崎进行,而且对象仅限于中国和荷兰,这种禁令直到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为止。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清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过分盲目自大,开始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时间长达两百年。
日本德川幕府和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势力的影响都相应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的时间里保障了国家安全,避免了中外反对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但是中国和日本却没能学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这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与外界经济的脱节和经济的差距。
贸易壁垒是针对国与国之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贸易壁垒也是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问题。
贸易壁垒主要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其设置的目的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外来产品的侵犯。然而,过度的贸易保护并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才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工水平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情况和目标要求是有区别的,因此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这四种。
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签订国家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贸易区签订以外国家仍保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扩大了一步。
共同市场是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这也是达到经济联盟的一个过程和中间形态。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所有的国家都经济开放,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随着各方面的逐渐统一从而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的目的。它有利于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
消除贸易壁垒,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道路还是很漫长,但是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中国产品走向国际为何这么难——反倾销
世贸组织早前发布的反倾销统计报告显示,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1979年欧盟首次对原产于我国的糖精和闹钟发起反倾销调查,到2006年年底,我国的出口商品共遭遇反倾销调查高达600余件,共涉及金属制品、机电、电子产品以及煤矿化工、原料性产品、半成品等200多类产品。2007年全球新立案的反倾销调查虽呈下降趋势,但我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头号目标国,而且反倾销发起国涵盖了我国大部分出口市场,美国、欧盟、印度和澳大利亚是对我国提起案件较多的国家或地区。
在当今紧密联系的全球经济中,这种反倾销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由于遭到反倾销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外贸易也受到严重影响。
反倾销主要针对于商品倾销。在经济学上商品倾销是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商品倾销是指国内的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以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外国市场抛售倾销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
商品倾销主要有三种类型:偶然性倾销、间歇性倾销和长期性倾销。偶然性倾销就是短时间的少量倾销,通常是国内企业满足国内市场之后的剩余商品,通过低价在国际市场上处理掉,一般对国外市场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此一般不会遭到排斥。
间歇性倾销是指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价进行倾销,以价格优势垄断国外市场,然后才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这是一种恶意打击竞争对手、破坏市场平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是各国反倾销的重点打击行为。
长期性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长期在国外市场持续销售,以扩大市场规模从而获取利润,造成对国外市场同类商品的排挤,也是各国反倾销的对象。
商品倾销也就在于其低价,那为什么我国频频遭受反倾销呢?首先从我国内部的原因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又强调出口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总是物美价廉,便很快能占有市场,从而影响相关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同类企业的利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出口的剧增直接导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上升。
反倾销调查中不依据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为标准,而是依照其他发达国家市场为标准,倾销价格标准往往提高,显然这种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商品出口策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成本低廉、价值不高的农业产品,往往容易冲击国际市场引起反倾销。正确处理对外出口数量和价格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价格是反倾销中主要的因素。
同时,国际市场形式也是造成我国遭受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和对各成员国约束力的增强,各国的关税水平逐步降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非关税措施已经受到严格约束,使用率也大大减少,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用于保护国内产业的反倾销手段的使用频率势必大大提高,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用以保护本国产业,抵制不公平竞争行为的最主要手段。
政府和企业是应对反倾销的两大主体。政府在反倾销对策中处于宏观管理者的地位,而企业处于微观地位,政府主要应该负责创造公平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出口产品合理安排价格,或是针对国际市场经济情况进行各种调节。
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转换经营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以市场规律为依据的竞争主体,要摆脱依靠价格取胜的传统经营策略,建立起价值更高的竞争策略,防止授人以柄引起反倾销诉讼。
解决我国出口企业屡遭反倾销调查的根本出路在于走非价格竞争之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上的因素和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企业往往陷入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现代企业改造,健全企业制度,尽快依照其标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财务制度,这才是应对反倾销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