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23784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调查访问、教学实验,并综合了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前沿成果资料,深刻分析和研究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存在弊端、发展趋势,探索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管理、目标等。

20世纪末,“科教兴国”就己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教育要面临的是世界范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高等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高校作为人们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结合国际形势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创新理念,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体育教育独特的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和2000年相比,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提高了0.75%,但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下降了9.65%,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机能综合指数20年来持续让人担忧。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机能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族素质和兴旺发达。据调查,有60.4%的学生从小就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这些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此,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对发展和改革完善带来的紧迫感,高校体育教育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作为国家建设栋梁接受身体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后一站,因此就更显关键。有资料显示,自1999年扩招至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扩招前中国18~22岁适龄青年比例的4%提高到23%。另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介绍,在各国大学毛入学率中,韩国是91%,美国是82%,英国是59%,日本是55%,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6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招生量和适龄青年人数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差较远,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素质的需要还相差太远。但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招生比例不高,但招生人数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与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增加和完善并不匹配,其中包括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发展给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和谐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和完善是必然趋势,并且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为完成该项论著,作者曾利用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机会对国内32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电话采访、走访访问,掌握了相关基本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并在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中,先后发表了“美国大学体育赛事营销传播的审视与思考”

(《体育与科学》,2010.7)、“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及作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湖北体育科技》,2005.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3)、“体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悉”(《武汉大学学报》,2004.6)、“湖北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7.10)、“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5)等2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主持并完成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B243)、“湖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0B040)、“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7d305)、“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jyty068)、“大学生健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湖北经济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0366)5项系统性相关研究课题。

本著的撰写得到了湖北省体育总局、湖北经济学院领导、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已在附录里一一注明,也对这些文献的笔者深表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和失误,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袁莉萍

2013年7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