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学生常见的身体问题还有:视力不良,高达51.7%;贫血,男生为25.9%,女生为51.4%;维生素缺乏症,男生为12.5%,女生为34.4%;齿龈肿胀及出血,男女生分别为12.7%和18.0%。
另据调查,大学生年平均患感冒次数为3.5次,而感冒又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大学生年平均看病次数为2.7次,并随着年级升高有增高的趋势;在近一年中因各种疾病而住院的大学生占4.1%,且有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较多。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影响1.能预防心血管病变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血液变得很富有,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营养水平、代谢水平提高,血管富有柔韧性。使心肌强壮,有效改善心率,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
2.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呼吸加深,吸进更多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3.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由于运动中肌肉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大增加,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胃肠消化功能加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消化管道蠕动更强。胃肠和血液循环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充分和顺利。
4.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5.能预防骨裂
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均会发生。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的目的。
6.能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
众所周知,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重,寿命缩短。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故可控制体重,改善体型。
四、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健康概念的演变,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对健康认识的全面推进与进步。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的描述产生了新的变化,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身心健康。1989年WHO提出了新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分析,对健康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个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健康的定义从三维健康观到四维健康观,躯体与心理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别,健康包括4个层面,心理健康是其中重要的1个方面,健康观进入到整体健康模式。
作者曾主持完成了题为“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如下。
(一)研究过程
为深入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小组对湖北经济学院2006级100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跟踪调查研究。通过SCL-90问卷调查,测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以及如何经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1.研究对象
湖北经济学院2006级10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430名、女生570名。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国内被广泛使用的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材料,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
课题小组于2006年对2005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心理健康现状统计见表9-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000名大学生中,有342名被测者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2,占总人数的34.2%;有53人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占总人数的5.3%。这表明,目前有34.2%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症状,有5.3%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这四项因子得分偏高,说明这四种症状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症状表现。统计结果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表9-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态调查
序号因子≥2%≥3%
1人际关系敏感858.5151.5
2忧郁626.2101.0
3焦虑535.390.9
4偏执444.460.6
5敌对323.240.4
6强迫症状212.140.4
7恐怖202.020.2
8躯体化151.520.2
9精神症状10120.2
34234.2535.3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又对这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跟踪测试,经过一年的体育课教学,其统计结果与一年前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9-2。
表9-2SCL-90量表主要四种症状因子分2或因子分3的人数比较一年前一年后一年前一年后
序号因子≥2≥3≥3≥3
1人际关系敏感8576159
2忧郁6251105
3焦虑534094
4偏执442162
通过比较发现,经过一年的体育锻炼,大学生存在心理症状的人数明显减少。以四大基本症状为例,只有6.3%的大学生存在轻度心理症状,1.1%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由此可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三)结果分析
1.学校体育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个过程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及情感上成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教师即可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情、行为等外在表现,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与其沟通,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体育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在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促进人的发展,这正是体育教学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娱乐性、竞争性、集体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敢、顽强、坚韧等开拓进取的精神。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比赛,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积极情绪,从而使学生从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的阴影中走出来。部分教学内容,如武术、球类等项目,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氛围,一方面增进同学间彼此交流,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的耐受力。这对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这些功能正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3.学校体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消除心理障碍的积极有效手段学校体育中,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积极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特别对身体素质较差及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采取掌声鼓励等形式,培养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满足心理和精神的需要。而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性格的优化等正是消除心理障碍的积极有效手段。
(四)对策研究
(1)完善基础理论的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育固然重要,但理论教育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针对这一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在选择具有代表性体育项目中加强了体育基础理论教育。把运动保健、体育康复、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文化欣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和实践过程,规定内容在每节实践课中进行。比:运动小常识、体育锻炼方法、体育时事、运动欣赏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体育实践的健康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材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其作为教材的那种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的教学因素。无论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健康教育素材,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体育教材的确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体育娱乐健身素材也越来越多,众多的体育娱乐健身项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出现在社会和学校。学校体育教育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兴趣与爱好,进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多的相近之处。娱乐健身素材的选用,一方面对拓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娱乐健身项目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4)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育只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育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体育教育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培养意识。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多加鼓励和激励,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情景创设。体育教育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育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心理背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体育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这种气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及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第三,提高应变能力。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的情况变化很大,所以常常会出现超出预想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对情感进行调控,及时改变方法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和提高学生情绪和气氛,以使学生向着提高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发展。
(五)建议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我们体育工作者来讲就应该抓住学校体育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据此,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几点意见:
(1)提高对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学校体育在其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而学校体育也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学校体育在重视身体素质的同时,应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这种交互影响的关系,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对大学生主动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心理教育渗透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教育应该说是内隐的,它是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心理影响积淀在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通过调查了解到,学校体育在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多时候还仅仅是停留在学校体育对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上,学校体育还未彻底走出重视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学生身体的生理反应和感受,忽视学生心里的感受和反应的教育误区,还没有将学校体育单纯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转变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不但要关注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要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主动培养、锻炼和增强上下工夫,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