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23784300000031

第31章 参考文献

[1]米靖.体育教育训练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纯镭,毛军平.体育教育与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周绍忠,岑汉康.体育心理学[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

[4]杨芳等.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美]爱德华等.体育教育的组织与管理[M].张小玲等译.武汉: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1988.

[7][苏]格.依.库库什金.体育教育理论[M].章祖愈译.沈阳: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材科,1955.

[8]商虹.体育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9]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国家体委科教司.现行高等体育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1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苏]列.巴.马特维也夫.体育理论与方法[M].姚颂平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13]张少生,邱永红.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J].体育师友,1999(2).

[14]柏慧敏.大学体育教育理论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5]程文广.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6]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1.[17]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8]王辉.影响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

[19]陈洁,宋文利.体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董王伟.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6).[21]程秋珍.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2(5).

[22]朱云波,闫新红.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市场,2010(27).

[23]李明辉.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J].华章,2012(4).

[24]袁莉萍,徐建荣.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5(7).

[25]秦广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体育世界,2011(3).[26]郭晓东.论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7]隋卫星,陶嘉.试论高校良好体育环境的构成与创设策略[J].文化用品与科技,2012.12.

[28]胡活伦,魏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9.

[29]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0]袁莉萍.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张春辉,王玉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综述报告[J].科技信息.2012,32.

[32]吴国良.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J].天津市经理院学报2012(10).[33]解黎明.刍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4]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5]徐国超.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6]周红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1).

[37]金慧娟,于可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设计的理论构思[J].浙江体育科学,2004(1).

[38]金慧娟陆长青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39]王林.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40]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41]赖炳森.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

[42]甄理,陈蓓蓓.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探讨与研究[J].科学大众,2012(2).

[43]季萍.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几种基本素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44]夏会国.加快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5]吴健.高校体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6]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47]史一钦,周亦瑾.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1(3).

[48]王晓艳.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探究[J].体育世界,2007(10).

[49]唐迅,唐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3).

[50]秦纪强,王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基本定位及未来趋势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7(3).

[51]张秀丽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1).

[52]余卫平,赖锦松.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3).

[53]袁莉萍.影响高校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及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2(4).

[54]赵丽萍等.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

[55]丛洪岩等.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

[56]程路明.高校群众体育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3).

[57]陆淳.普通高校群体活动改革理论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

[58]徐礼云.普通高校群体竞赛运行机制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3).

[59]许玲,于兆杰.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7,11.[60]陈新蕊.休闲体育—高校休闲教育的切入点[J].浙江体育科学,2010(1).

[61]孙灵.我国高校休闲体育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12.

[62]蒋宁.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63]李爱军.浅议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J].考试周刊,2010(37)[64]师德明.面对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2(6).[65]朱卫雄等.大学生体质与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6]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67]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68]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69]赵亮.构建终身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5).

[70]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