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是个较真的人,他一心想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白。因此,决定找个证人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与他同来的朋友葛孟恰好是研究莎士比亚著作的专家,于是卡耐基向他求证。结果葛孟也赞同那位先生的观点,卡耐基十分意外,他还想再辩驳几句,突然看见葛孟给他使了一个眼色。所以,虽然有些不服气,却也没再多说什么。一场争执就此结束。
回来的路上,卡耐基问葛孟:“你明明知道他说的不对,为什么还替他说话?”
葛孟接下来的回答让卡耐基深受触动:“当然,他说的是错的。但是,戴尔,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只会让他对我们心生嫌隙,这应该不是你希望得到的结果吧。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所以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呢?”
卡耐基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如果无伤大局,那就放过去,没有必要去纠正。这样不但能保全对方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留给对方和在场所有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可是获得友谊的基础。
当然,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做到这些,自然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6.见贤思齐,不要嫉妒别人比你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国学链接:由“焉”、“也”看语气助词的使用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中表示舒缓停顿,在句末则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增强气势。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有很多,如“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吗”,等等,但在古汉语中,由于书写的不方便,只有“啊”、“者”、“也”、“焉”、“矣”、“乎”六个语气词,解释时有“古今同义”与“古今异义”两种。
诸子之言: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诸侯,每个地区的领导者,随时随地都在网罗人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王称霸的资本。所以那个时候的“士之贤者”——有才能、有学识、有了不起本领的人,非常受人重视。孔子标榜“君子”,他笔下的“君子”观念,就有贤者的含义,而后来的孟子,也非常明显地提出贤者与能者的重要性。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便是他的名言。
许慎《说文解字》云:“贤,多才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贤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对“贤”字的疏解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什么疑义。
宋时朱熹提出:“贤字从臣、从又、从贝,此谓多财、多能,君人者笼络而为己用者也。”因此,《庄子·徐无鬼》中说“以财分人之谓贤”,《战国策·赵策》则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荀子·劝学》也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则王”。贤在这三个句子中的内涵有逐步递升的内在联系。明时王阳明则认为,“贤”是指为“君子”所用的“贤能”之士。换言之,“贤”则是君对臣的评价,是政治上的认定,其反面就是“不肖”之人,严重的就成了“乱臣贼子”。
延伸思辨:可以羡慕,不要嫉妒
羡慕,是对他人成就的一种肯定与学习,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赶超他人。这也就是羡慕与嫉妒的区别所在,而孔子说的见贤思齐正是这个意思。而嫉妒,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等。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他人嫉妒的对象。嫉妒的人,往往潜藏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以至破罐子破摔的一种心态。
西方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飞语进行中伤,有的行取卑劣手段;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嫉妒的人是那么的可悲,“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应,七病八疾不请自到,可以这么说,嫉妒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
精彩典故:
孔子拜师
作为绝世的大儒,孔子被当时的人称为“活着的神”,孔子知识渊博,弟子三千,像这样的大圣人也有老师吗?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匪浅。
以后,他又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学习弹琴。开始学琴时,一连十几天总是反复弹拨同一支琴曲。师襄子见他弹得已经十分娴熟了,就对他说:“你可以换一支曲子进一步练习了。”孔子却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的表面形式,对节奏内容还不了解。”于是又继续练习。又过了些天,师襄子倾听琴音,感到孔子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可以学习更复杂一些的乐曲了。孔子微微摇头说:“我虽然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体会出来。”又弹了一些时间,孔子轻轻地放下琴,站起来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师襄子问他有什么体会,孔子说:“我倾听着琴音,似乎看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的,目光远大,慈爱安详的长者。这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称赞道:“你说的完全对啊!”就这样孔子学会了琴乐,并且十分精通。
之后,他又拜苌弘为师。苌弘是个大音乐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孔子拜他为师,请教律吕之学。孔子非常虚心听取苌弘指导,不懂就问,他说:“勤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到本领。”终其一生,孔子都践行着“见贤思齐”的求知理念,最终成为一代大儒。然而,历史上有另一些人,他们看见比自己优秀的人,往往不是向其学习,而是心生嫉妒,打击报复,三国时,吴国大都督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既生瑜,何生亮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向北方,周瑜想要一举占据曹操在荆州的势力,但却被聪明的诸葛亮抢了先,他妄图强攻但又被赵云的部队射回,而且他也身负箭伤,回营休养。屡次失败的打击,让周瑜很是不甘,几次向刘备讨要荆州,却总是无功而返。情急之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当周瑜再次与刘备谈判时,刘备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梦想。周瑜难以按捺心头的怒火,想出了假道伐蜀的计策,打算一举歼灭刘备势力,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种种谋划均告破产,原本箭伤未愈的周瑜病情愈发严重,终于在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后离开了人世。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高低时的哀叹。很痛苦,很悲伤,死也咽不下这口气,许多有一个强硬对手的败者,即使不死,也会发出这种类似的感叹。壮志未酬身先死,却为君子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周瑜缺乏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选择的不是讨教、学习继而赶超,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打击,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英年早逝。
当代镜鉴:不要嫉妒他人的成功
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之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
著名文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写道:“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他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行为深表钦佩。如果李斯特嫉妒肖邦的才华,他就会成为历史上的丑角,而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是有一定表现时,需要你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你能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差距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继而赶超,这也就是孔子所谓“见贤思齐”。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就会和其他人一直比较,比较会导致自卑。越比较,越自惭形秽,样样事情都变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尝试的机会也裹足不前,士气、勇气、志气皆有可能化为乌有。
战胜自己,就要消除自己内心的嫉妒,不要再去嫉妒别人比自己强,学会“见贤思齐”,这样你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