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的“三愆”之说,宋代邢晏《论语注疏》这样点评:“此章戒卑侍于尊有审慎言语之法也。‘侍于君子有三愆’者,愆、过也,言卑侍于尊有三种过失之事。‘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者,谓君子言事未及于己而辄先言,是谓躁动不安静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者,谓君子言论及于己,己应言而不言,是谓隐匿不尽情实也。‘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者,瞽谓无目之人也。言未见君子颜色所趣而便逆先意语者,犹若无目之人也。”
理学大师朱熹也在《论语集注》中说:“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告诫人们,看清情势再说话,才能远离是非,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延伸思辨:尊重不等于谄媚
“侍于君子”是指部下对长官或上司,后辈对前辈,臣子对皇帝。其实,还可以包括同事之间。孔子谈的是说话艺术,是做人处事的道理之一。孔子洞悉人情世故,更懂得待人处世所应有的态度,说话时所应注意的事项。在对上司、前辈、皇帝及同辈友侪说话时,君子必须懂其序,通其法,这才能有良好的沟通。
这句话说的都是人之常情,也都是礼。和一个人相处、交谈,最起码的尊重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对方是有德者或者有位者的“君子”,更是需要注意的。有德者本值得尊重,有位者更需要尊重,这点在职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尊重是必要的,但是尊重并不等于谄媚。
“君子”取得权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其路程也是不平坦的,他们在这条路上要忍受许多痛苦,比平凡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自身目标最终的实现,他们是社会的人才,其存在的价值对整个社会机构产生不可抗力的影响。像这样的“君子”,我们须以尊重、学习的心态与之相处。
职场中有很多人认为下属对领导抱尊重的态度,是一种奴性的、阿谀奉承的卑劣行为。其实不然,尊敬上司绝对称不上奴性,而是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一种态度,况且上司本身是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的,对于有才华的上司,持尊重态度,又有何不妥?再者,对待上司不能简单地评价这个人好与坏,对与错,而应从业绩、能力、为人品质等诸多方面考虑。
下属对上司的尊重在古代中国早已有之,只是当今的形式不与古代的仪式相同。古时以“吾皇万岁”的口号表示对君主的尊重,现在用微笑鞠躬的方式来阐释对上司的礼貌,这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传承。只是随着时代的变更,对上司的责任概念发生了变化。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好官或者是上司,以恭敬的形式鞠个短躬,说几句恭喜赞赏的话,也不为过,如果因为其才能卓越,我们不予理睬,还处处为难、冷言冷语,扮出高傲的架势,的确不是谄媚,那是嫉妒。
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而不失尊严的权利。作为上司,应做到在生活上平凡,在职位上超众;作为下属,我们则应当尊重,帮助上司想到他们暂时想不到的,那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处世之道。
精彩典故:
贺家父子纵舌引祸
沟通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沟通的内容,又讲究沟通的方式,这两者都要恰当。否则,就有可能显露出自己的“没水平”,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是非。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而这句名言在封建王朝中那些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南北朝时,贺敦是晋国的一个大将军,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
不久,他奉旨参加讨伐平湘洲的战役,打了个大胜战,引兵凯旋,自以为必然会受到赏赐,不料由于种种变故,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使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让他自杀谢罪,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身死壮志未酬,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才丢了性命,这个教训你一定要记住。”说完,拿起锥子,狠狠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十年后,贺若弼也成为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载道。这些话被隋文帝知道了,将贺若弼逮捕下狱,并告诫他:“你这个人有三猛:妒忌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可是他仍不放在心上,最终被隋文帝撤官。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为妄言而坏事,一个丧命,一个丢官,教训不可谓不大,他们错就错在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而圣人孔子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却值得后世学习。
孔夫子巧言避祸
卫灵公宴请宠卿近臣,并以歌舞助兴。席间,夫人南子和公孙余假眉来眼去,众卿暗自气愤;太子蒯聩久知南子淫乱,目睹此况,自感无比羞辱,愤然退席回内宫。
深夜,蒯聩持剑潜入后宫禁地行刺南子,武艺高强的公孙余假以剑相挡,南子幸免于难。在“捉拿刺客”声中,蒯聩逃出卫宫,飞马奔往晋国。
蒙在鼓内的卫灵公以为儿子背叛自己,便于次日差人请孔子进宫,请教处置之策。
灵公满面愁容,问:“昨夜,太子行刺南后未遂,已逃至晋国,气煞寡人了!对此,请教夫子,该当如何?”
对于卫宫发生太子刺杀南子事件,孔子并不感到意外。但对于卫国第一家庭如此重大的家务事,孔子还是慎之又慎。
孔子静思了一会儿,入情入理地说:“事已至此,以冷下来为好,何必借此惩处太子呢?因为太子不会再回来危及南后了,他们完全可以都太平无事地生活下去。因此,此事宜息事宁人,不了了之,切勿扩大。这样处理,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得以兼顾,对卫国,对父子、对夫妻亦不会再生新的不利。”
灵公仔细品味孔子的中庸之言,感到很有道理,让局外人断君侯的家务事,不是强人所难吗?于是,笑着说:“谢夫子助寡人明晰理顺了这件事……”
与人沟通是一种艺术,不出妄言才能远离是非,如是而已。
当代镜鉴:言之有道方能纵横职场
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可以说,在职场上“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张挺在某国家机关做办公室文员,她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可每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
有一次,自己部门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合适”,可当人家问张挺感觉如何时,张挺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甚至还说:“这颜色你穿有点艳,根本不合适。”
这话一出口,便搞得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周围大赞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觉很尴尬。因为,张挺说的话有一部分是事实,该同事确实比较臃肿。虽然有时张挺会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可很多时候,她照样说特让人接受不了的话。久而久之,同事们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儿去征求她的意见。
尽管这样,如果偶然需要听听她的意见时,她还是管不住自己,又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给说出来。于是公司里几乎没有人主动搭理她。张挺自然明白大家不搭理她的原因。
让我们再来看看孙丽,她在北京中关村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高级程序员。一次,老板交给孙丽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并跟她事先声明“这件事难度大,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接受挑战”。尽管孙丽明白自己的实力,她觉得在公司众人中,老板主动找她征求意见,说明老板器重自己,所以孙丽一咬牙就接受了。结果,由于老板给的期限较短,孙丽的确没能按时完成任务。为此事孙丽遭到了老板批评,并受到了经济处罚。
“老板真过分,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我干那么难的活儿,我都说做不了,可他非让我做,没做完还罚我。”事后,孙丽跟身边同事这么抱怨。结果不久,老板又给她新任务,还好,这回孙丽完成得相当顺利。
正当孙丽高兴时,老板又把一个难度更大的任务交给她。并说,“这里我是老板,下属只有服从,不许抱怨。我不养白吃饭的人,适应不了就走人。如果你这次再完不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该换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今天,孔子的观点仍然值得借鉴。如果说话时能随时注意听话者之“颜色”,我们就能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或马上停止说话或建议,这就能避免“君之所言未必上司长辈同事之所好”的尴尬场面。
一个人在该说话的时候不说是一种退缩隐匿的表现,予人的感觉是明哲保身或怕得罪人。“不言”也是一种意见,是一种“鸵鸟策略”。这在孔子看来也是君子在交际场合里常见的毛病之一。
总的来说,说话,尤其是在上司、长辈面前,应当做到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同时还要察颜观色,随时作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侍于君子”不能因怕负责任而当哑巴,应该在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当然,要避免孔子所说“三愆”而说得中肯又及时,这就有待君子之慎重学习,多方演练,以达良好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