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26

第26章 旅程,张开了文化的眼睛(9)

据亲自接待我们的张清源局长介绍,周口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近几年涌现的全国级的重大典型有:背着妹妹上大学的西华县人洪战辉;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淮阳县人李灵;被温总理称赞为北京好人的扶沟县人李高峰;全国模范检察官郸城县人陈海宏等等。

周口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在这里传承;这么多道德高尚的先进典型让人感动。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作为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周口管内的每一个县市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风情。下辖的淮阳、鹿邑、扶沟、沈丘、太康、郸城、西华、商水、川汇、项城市每个地方都有惊天动地的传奇,都能在国家级的史册上找到详细的的文化记忆。

周口是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有着“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中华龙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都曾在周口发端,周口到处印刻着民族文化的痕迹。

周口的关帝庙,是一座雄伟富丽、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1996年,作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旧称“山陕会馆”,始建于1693年,全部落成于1852年,前后建了160年。这样的古建筑群,属于“慢功出细活”的典范,在周口并不多见。那里的三进院落,140多间房(阁),不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其局部细节,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细细品味。

周口淮阳太昊陵的“人祖会”在全国也非常有名,每年的规模都很大,往往持续数日。有一种叫做“泥泥狗”的工艺品,是“人祖会”常见的泥玩具,既可以欣赏把玩,又可以吹出声响,算得上周口独特的民间艺术。

在周口神奇的土地上,培养出了很多道德高尚的人,也走出了一些有争议的人。坐落于周口项城的袁寨村,据说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诞生地和童年旧居。对袁世凯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说。但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的确让人更加关注周口。

不说别的,单就建筑而言,袁世凯旧居的确体现了豫东风格,反映着豫东平原的人情世故和审美追求。旧居高约五六米,青砖黛瓦,翘角飞檐,狮、虎、豹等精致的砖雕威风八面地站立在髙髙的屋脊上,暗示着屋主当年的显赫。

与袁世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后人。袁氏后人中出了不少的科学家、教育家,有很多爱国志士、青年才俊。他们对周口都充满了爱戴和敬意,让人钦佩周口的风情人性是如此敦厚、优美。

我们在周口采访,时刻感受到周口的人性美、风情美。谈到李洪,更是让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佩。不是一个人说他好,而是大家都说他好;不是一时一阵说他好,而是长期以来都说他好;不是病逝了说他好,而是生前就好评如潮。李洪确实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人、能人。

我总在想,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他生存、生活的环境。在周口,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漯阜公司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好、热情高。或许,这也体现了地缘文化的魅力所在,与这里的员工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

敦厚周口,文化的力量总是那样深入人心、动人心魄……2010年3月初稿,2012年3月改定

井冈山,信仰铸就的山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为信仰生、为信仰死,都可以无愧于天,不怍于地;无愧于人,不怍于心。

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立的革命根据地,一个由信仰为灵魂支撑起来的红色根据地。

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井冈山的11景区,76景点,460处景致,高低错落,蔚为大观。井冈山无疑是美丽的,美得冰清玉洁,美得多姿多彩。井冈山的美,具有丰富的内涵,还美在鲜红的历史,美在厚重的思想。井冈山是革命的圣地,是灵性的山、博大的山,更是英雄的山、信仰的山、胜利的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率领秋收起义后的军队到了井冈山。1928年2月,这支部队由1个团发展到2个团,初步建立了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实现井冈山会师,红军壮大到1万余人,发展到5个团。1928年12月14日,彭德怀率平江起义后的红五军将士上了井冈山,与朱、毛会师,有力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

在国民党的疯狂进攻下。1929年初,朱、毛下山引开国民党军队,在瑞金逐步建立起新的革命根据地,彭德怀留在井冈山。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井冈山失守,彭德怀率部突围出井冈山。1930年2月,井冈崇山峻岭并入湘赣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斗争宣告结束,经过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闻名于全世界。

井冈山的斗争意义非凡:一是建立了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树立了典范;二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三是形成了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党的思想路线;四是进行了土地革命,解决了土地问题;五是积累了可资后人借鉴的党、政、军建设的经验。

在井冈山考察的日子,我白天参观,夜晚读书,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读《我的爷爷袁文才》等地方史志。我再次想到了信仰问题。特别是详细了解到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了解到许多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的成长经历,我突然觉得,信仰其实是件很具体的事情,是矢志不渝地信赖人性中令人瞻仰的事物,可以是信一个主义、信一句话、信一个人,甚至是信一种情谊。有了信仰,内心才有力量。

在井冈山斗争的岁月里,很多战士在革命初期其实并没有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熏陶,他们之所以信任共产党人,是因为他们相信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到了必须革命的时候,相信官兵平等的共产党人能为他们带来光明的前途,相信共产党人能让他们的子孙不再过悲惨的日子,相信他们的领袖毛委员。许多人并不一定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他们就相信眼前这些正直友善的阶级兄弟,从而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红军战士每天只有5分钱的生活费,但战士们却节省出两厘钱支援伤病员,受伤的红军将领把战士们看望自己带来的一点食盐积攒起来,在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化成盐水为其他伤员消毒,最后自己却因感染而牺牲。

其实一个政党信仰的生命力,从来都不是存在于经典著作里,也不是存在于文件报告中,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名成员的一举一动里,甚至存在于平常的生活里,存在于一个优秀团队每名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里。尤其对善良、公平、正义和美好前途的笃信不疑并身体力行,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有一句英国谚语曾经说道,一个人如果有信仰,力量可以等同于10万个只相信利益的人。在井冈山的岁月里,这些革命者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必有胜利的一天,也许他们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为那一天而奋斗。有了如此坚定的信仰,他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因而绝处逢生、创造奇迹。

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是信仰的力量影响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信仰其实是很实在的东西。人生在世,总要向着光明走去,向着正道走去,总得信点什么,坚持点什么。有了信仰的力量,日积月累、集少成多,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袁文才、王佐曾是盘跟在井冈山一带的草莽英雄,是绿林性质的“坐山虎”、“地头蛇”,没有他们的许可和支持,工农红军不可能在井冈山安营扎寨、落脚生根。袁、王武装之所以与红军友好相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信任毛泽东,信任红军的主张和主义。袁文才多次表达了对毛泽东的信任:“毛委员真是英才,我服了他。这辈子跟定了他!”“只有跟着毛委员,我们的队伍才有前途和希望。”他是信一个人,进而信一个党,信仰了马克思主义。

井冈山,就是这样一座由无数具有信仰的人成就的山,是一座信仰铸造的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信仰之美。回顾井冈山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周边六县之所以农民运动活跃,群众基础好,同样因为这些群众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困难时期,即便生活条件艰苦,吃红米饭、南瓜汤,住破草房,穿草鞋,红军也能保持着坚定和乐观。

信仰有着无穷的力量,可以抵御一切艰辛生活带来的苦难。有人说,有了信仰,石头在水上也能漂流。这些话看似不合常理,却道出了信仰的力量。

在井冈山,最引人瞩目的是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的台阶分二层,第一组有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级有60级,寓意烈士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整个陵园布局宏大,沉静肃穆,不断触发着来访者生与死、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等人生价值的思索。

据记载,在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平均每天有50多位烈士倒下,但铭刻在烈士名录上的只有15744位,有3万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墓地是最能让人参透人生的地方,而革命烈士的墓地“比国王的殿堂还要辉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展示着人性的光茫,寄托着美好的理想,彰显着信仰的力量。

井冈山之行,让我们更接近革命的真实状态,感受烈士们的人格魅力,接近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自己在信仰上选择了坚定与坚强。

写于2008年冬天,井冈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