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35

第35章 写作,让文化在笔底流淌(2)

但就荆门而言,因其地处湖北中部,各项事业尚待发展,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剧烈。“天还是天,地还是地,只是多了一个冬季。”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经济大潮冷冰冰地侵袭,但绝大多数的作者仍坚守着阵地。面对文学曾经出现或可能现出的尴尬局面,荆门的作者队伍保持着沉着和冷静的态度。我市一位有影响的诗作者,现担任一家石油公司的经理,公务繁忙,但他说:“做生意时不谈诗,写诗时我绝不谈生意。”近年创作颇丰,在《星星》诗刊、《长江文艺》等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诗作多篇,令人瞩目。两位姓王的作者,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埋头苦干,写出了几十万字有影响的小说作品,在省级刊物上时有发表,以至省作家协会有人高呼,“在荆门要通缉二王”,一时间成为荆门小文坛的美谈。“丧钟为谁而鸣”,有位作者说得好:“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那么,“谁是真的英雄?”只有不懈攀登的人才有此殊荣。这可以说是荆门小文坛对于尴尬境界的最好表白。

三、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文学是人学,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文学不是万能的神祇,不可能创造和改变一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些冷落也在情理之中。有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文学固然要擦亮眼睛面对现实,但要说文学究竟是在低谷还是在发展的确要拭目以待,不可妄下结论。

有一点需要指出:西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文化的沙漠化为代价的。我国在这方面似乎也有预兆。文学的某些不景气至少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当然这也要具体分析。在荆门,文学表现出某些不景气,如作者创作热情减退,精品佳作的档次不太高,作者浮躁不安等。这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大背景和大气候的确对某些作者冲击较大;一方面由于作者的经历、主观因素等使其耐不住寂寞、无所长进。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学本身也面临着改革的问题。文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合拍,譬如如何用俗文学的载体、雅文学的口味来进行创作,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升华读者等系列问题,就需要很好地探讨。荆门的文学发展还面临着本市的评论人员关心不够,评论性文章极少,个别有前途的业余作者处境艰难等具体问题,也需要很好地处理。所以,如何处事不惊、冷静地分析文学面临的处境,探讨一下新形势的新问题新走向显得日益紧迫。

近年,在荆门尽管有些颇有前途的作者赴南方谋职或打工,但没有一个人背离了文学事业。他们或办杂志,或办报纸,与文学的联系都比较密切。目前,市作家协会有会员近110人,全是业余作者,没有一个专业作家。但在工作之余,他们都积极探索,笔耕不辍,文学氛围相对来说还较浓厚。纯文学刊物《作家林》杂志,市委机关报《荆门日报》,市文化局主办的《荆门文化报》,市计生委、市土地局联办的《荆门人口土地报》,团市委主办的《荆门青年报》及各大型企业的厂报的文艺副刊,都为荆门的文学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的精美短文就有一二百篇。中篇文学作品的前景也日益看好。

去年,全市已创作发表了中篇文学作品30多部,其中省级发表8部,市级发表6部,获奖8部。集体创作、楚良执笔的《荷花洲头》也曾一度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赞誉,文学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在组织上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文联、市文化局保证重点文学作品创作的措施也很具体可行。前不久,我还收到一诗友来信,称因忙于经商“下海”,没有心境写诗。殊不知蹦跶了数日之后,八字也没闹出一撇来。于是晓得此“海”并非人人可下,水性不好,葬身鱼腹也未可知。说还是弄诗好,虽然穷了点。此君所言极是。文韬武略,因人而异,爱缪斯之人实在不必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最宝贵的大脑。想来,荆门小文坛的吸引力还在逐日加强、前途无量。

其实,信心很重要。“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管是专业作者,还是业余作者,只要对文学有着执著的爱,继续笔耕不止,也未尝不可。若是觉得走文学这条路艰难狭窄,易辙改弦也合情合理,不必别扭。经济的发展肯定会促进文学的繁荣。只要人们关注文学、关注从事文学事业的队伍,并给予大力支持,新曙光的出现一定不会遥远。

1994年7月

大雪

你可以想象出寒冬腊月,狂风如何卷着雪头,呼嘯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花,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一片模糊。当然你尽可不去理会,透过玻璃窗看雪花如何飘舞,竟是另一番情致。雪在烧,这白色的骑手,白色的火苗,把整个雪白的世界搅得纷纷扬扬。

在这静谧的雪夜,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只有书本、老鼠与我做伴。而除我之外,这房间里唯一的生灵竟把我当做不共戴天的敌人!它们在角落里哼哼叽叽,处处防备着我们。读书么?没有心平气和的心绪。写作么?难有灵感迸发的机缘。人,真个有点孤独感了。

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一边就着咸菜啃馒头,一边握着笔杆写人生。在金钱日益冲撞人们思想的今天,想做一个“安静”的文人恐怕也难。身边的文友,一个个离去了;昨日的诗稿,一天天散尽了。天气越来越变得寒冷,心里不时有冰凉的寒意。或许从文向来是清苦寂寞的,唯有耐住这人间纷扰才能寻得佳作一二;唯有宁静致远或可领悟生命的本质。在这大雪纷飞的夜晚,或许大多数人早巳拥衾盖被酣然入梦,我们却青灯黄卷呕心沥血与文字相握。后悔吗?不,在精神充实的同时,所有的诱惑就淡了,远了。

雪在外面燃烧,飞舞,心情也时好时坏。虽然我可以努力去避开烦恼、沮丧、琐碎的困扰,但却难以抗拒它们在心中时常泛起的链漪。我唯一能做的是坚守心中那片净土,收获其间片刻的宁静。

难得这片刻的宁静,就让雪大大地下吧。让它撞击你的内心,让你欢喜,让你思索,让你不安。在这个冬天,接受一次上天恩赐的洗礼,真应该好好珍惜。

1995年2月

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追求

人的身体常被衣服所包裹,那么思想寄居何处呢?我想,绝大多数住在文章里。各种思想得以传承和保存,最重要的方式是书籍和文章。写作是思想的载体,是思想的容器。大多时候,写作的意义超过了写作本身。世上的名篇举不胜举,抒发的都是作者的灵魂。而我孜孜追求的,正是写作过程中收获的感悟与触动。

写作迫使人阅读。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是同等重要的事。很难想象一个勤于写作的人会对阅读毫无兴趣。欲写最好的文章,必先读最好的书。阅读使写作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内涵更为深邃,甚至改变写作者的精神世界。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通过多学、多读,多揣摩,才能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写起来才能从容自由。这就是写作、阅读、再写作的乐趣。

写作使人心灵丰富。概括起来说,人生两大苦恼:穷苦和心苦都是让人难受的事,而心苦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穷苦。穷困固然会让人喘息不止,心苦的折磨则令人痛不欲生。在我看来,痛苦的根源、心灵的空虚必须靠精神生活来填补。当我们躁动不安抑或沮丧空虚时,写作会使人得以莫大安慰。写作是一种追求心灵充实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最终将带来心灵的愉悦。

写作是一种体味人生、总结思想的过程。写作的妙处,不在于所得,而在于思考的过程。写了这么多年文章,我蓦然顿悟:写作是以生命的热情、生活的体验所融化了的思绪和见识。写作能使人逸兴四飞热情四溢,写作能使灵感之光化为思想之火,写作能使本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恣意燃烧、蓬蓬勃勃。《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神思》中表达了思考和写作的美妙:“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大意是说,写作时的思考,思考中的写作,想象可以远接千古之上,视线可以直通万里之遥;口头吟哦的是珠圆玉润的声腔;眼前展现的是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展示了写作和思考的佳境。

我每天一上班提前浏览与工作有关的文字,接着开始公文的写作。但我总要挤点时间写点自己的东西,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三二行字,哪怕写得很少很慢,甚至几个月难以写成一篇文章,但我尽可能地记下思考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拾掇成篇,竟然还能形成一篇篇小小的文章。

今生今世我深信不疑:写作可立言、可修身、可铭志。一篇好文章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展示着作者的心声,也照亮着人们的心灵,甚至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正因为写作,我越来越察觉到自己的浅薄。我将由衷地热爱并真诚地写作,时刻为写出好文章而努力阅读和思索。我相信,人生因为写作而丰富。

2006年4月4日

时光将会证明

在许多时候,时光是最好的裁判,它将对于诸多命题进行公正合理的诠释。若干年后,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许会领悟出年轻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明白的事理。而此时,青春不再,逝者如斯的红尘中将造就出许多哲人。

于是,剩下的都将是最纯粹的,透明且又真实。在生与死之间,在生命的早晨或黄昏,你感到了大彻大悟,感到了命运之门正悄然开启。就这样,在时光流失多年之后,我们面对生活,终于明白来的终究会来,去的终究会去,每个人都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然而,时光将会证明,永恒的东西必然存在,短暂的事物如过眼烟云。我们都是岁月古道上的过客,尽管脚步匆匆,但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

面对时光,我们终究要学会坚强。这一切,对于时光的流失过程不可缺少。特别在经历了人生一场场狂风暴雨之后,泛滥的洪水滔滔而来。那水,也许会冲毁你的家园,冲毁你的粮仓,甚至危及你的亲人。你愤怒,你咆哮,但你无可奈何,唯有时光会抚平你的创伤,告诉你生活的真谛。你感谢时光,唯有这时,你在沉默中积攒了力量。

从此,关于时光的想象便堂而皇之地移植于你的生命中。它那宽厚柔软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抚摸你的头。我们就这样怀着朝圣者的虔诚面对时光,开始踽踽行走却忘掉任何忧伤。

这就是时光。这就是任何强有力的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客观存在。它在感染着你,滋润着你,同时也在抽打着你,折磨着你。我们可以从古老村庄的那只磨盘去体会这些。面对时光,除了微笑着忧伤,我们别无选择。

年轻时候,我们也有颓废,也有落魄。我们抽烟,我们酗酒,满地的烟头和啤酒瓶一遍遍诉说着破灭的梦想。也许我们看够了人世的冷漠,也经历了爱情的背叛、事业的挫折,但时光终究会让我们的眼神充满暖意,让我们学会宽容并坦然地面对现实。

因为,时光将会证明,所经历和所发生的一切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没有必要为这一瞬而耿耿于怀。在这个星球上,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造就不同的信仰。唯有时光,在不同肤色的人群当中,却具有相同的力量。

超越时光——这可以说是每个人必须的选择。你不妨在幸福的日子将时光拉长,在苦难的岁月将时光遗忘。时光将会证明,你的选择会因乐观的态度而变得辉煌。

1996年6月1日

做一个正向思考的乐观主义者

——理学哲学笔记之一

将人生的态度上升到哲学层面,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情。人到中年,欢喜心渐长,自制力增强,最喜欢“随喜”二字,“转念”之法。好多的事情,随时保持欢喜心,自然身心愉悦,良策顿生,左右逢源;好多的曲折,若能以智慧化解,也能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最终以喜剧收场。

世界上有一种思考方式,叫正向思考;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利导思维。两者表述不同,但内涵相近。运用得好,人生的祸事能逢凶化吉,前进的路途能持续盈利。总是盈利,逐渐积少成多,一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自然而然就富有起来。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改变,人们越来越看重正向思考的品质。所谓正向思考,是指凡事朝好的方向看,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待人接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目标的实现。如果任何事情都有盈利和亏损的话,“正向思考”是一种收入,“负向思考”是一种支出,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收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正向思考”会激发正面的能量,使人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事业、困难及挫折。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证明,正向思考者的业绩比负面思考者高出88%,负面思考者的离职率是正向思考者的3倍。

“正向思考”者平静、宽容、阳光、乐观,“负向思考”者焦虑、狭隘、抑郁、悲观,常以局部的不完美,否定整体的优势。“正向思考”者常常看到阳光灿烂,“负向思考”者常看到太阳的黑斑。“正向思考”者遇到挫折和失败,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形成富有建设性的主张和行动;“负向思考”者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放大问题,乱了阵脚、一蹶不振。“正向思考”者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丰富我们的智慧,“负向思考”者往往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久而久之,会变得思想僵硬,头脑愚钝。

一则佛经故事颇能说明正向思考的效果:方丈让一群和尚到远处拜佛,和尚们在途中遇到河水暴涨无功而返。“负向思考”的大和尚们唉声叹气,觉得枉费了精力。“正向思考”的小和尚欢欢喜喜,一路轻松地回到庙里。“负向思考”的大和尚们两手空空,“正向思考”的小和尚看到河边有棵苹果树,就摘下一个供在佛前。方丈后来问及此事,小和尚拿出苹果说:“师傅,尽管没过河,但我摘了一个苹果,摆在堂前敬佛,也是不错的。”后来,小和尚以正向思考的方法解决了很多令人犯难的问题,年纪轻轻就成了方丈。

“过不了河,摘一个苹果也是好的”,这种见机行事、主动作为、富有建设性的精神尤为可贵。人的一生充满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或好或坏不邀而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数和无奈,即便未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但恰当把握了另外的机遇,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正向思考”的关键要培养利导思维。利导思维就是坚持以快乐抵制忧郁,用光明压制黑暗,任何问题朝着有利方面去引导。与之相反的是弊导思维,面对任何问题都朝着不利方面去猜想。手持半杯水,利导思维者会说,“这是半满的”;弊导思维者会说,“这是半空的”。无数事实证明,利导思维比弊导思维更有益。弊导思维的人通常有“否定思考”的习惯,看事情喜欢看负面,把注意力集中在难题上面,以至于没有机会和精力来战胜困难、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