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23839900000006

第6章 位列三公的山涛和王戎

玄学人格关怀的基点是主张个性自由,把人从名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生活方式、展示个性。这种价值取向,无疑反衬出了名教道德生活的虚伪与乏味。竹林七贤之间趣味相投,但不是一般的“同”,而是在“和”这一前提下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竹林七贤对“自然”的不同认知,是其每个人个性的充分体现。个性的展露其实就是竹林七贤对个体人格独立的一种追求,是其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

著名的“竹林之游”,既是七贤共奉玄学思想的宣示,也是主张自由人格的结盟。在此大前提下,他们每个人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山涛(205—283年),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人。史书记载,他年少的时候就很有气量,为人宽宏,性好老庄。

同阮籍一样,山涛在竹林之游以前也曾涉足官场,做过河南从事。一天,山涛偶然听到司马懿托病不上朝的消息,政治嗅觉灵敏的他马上意识到,一场政治事变即将到来。不久,山涛和他的同事石鉴外出办事,在驿站中的夜晚,山涛辗转难眠,他推醒熟睡的石鉴,对他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你知道太傅托病不上朝意味着什么吗?”石鉴揉了揉眼睛不以为然地说:“太傅不上朝,就让皇帝下一道诏令让他退休回家不就行了,你跟着急个什么劲儿啊!”山涛生气地对石鉴大声叫喊道:“石兄啊,石兄,你处在飞奔的马群铁蹄之中,还自认为平安无事呢!”说完山涛不顾自己尚在任上,连夜逃回了老家。

能够结识嵇康、阮籍,山涛感到非常荣幸。《竹林七贤传》记载:“山涛与阮籍、嵇康皆一面,而契若金兰。”山涛回家后曾经对妻子韩氏感叹道:“此生只有他二人可以做朋友!”嵇康、阮籍在当时早已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加上山涛的评价,韩氏便产生了好奇心,很想见他们一面,想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于是山涛找了个机会,准备好酒菜,把嵇康和阮籍邀请到家中喝酒聊天,还把他们留宿在家里。山涛的妻子在墙上凿了个洞偷看,看得入了神,直到天亮都忘了离开。《世说新语·贤媛》中记载:事后山涛的妻子对他说:“你的才智和他们相比,是远远不如的,你只能以度量和他们交朋友。”山涛也自认为是这样。他回答妻子说:“他们也认为我是以度量见长。”

虽然山涛是因为崇尚老庄居于竹林七贤之列,可是他本质上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泥世俗礼法的谦谦君子。山涛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忘情逍遥的人,他还身在红尘之中,有想立身扬名的野心,只不过因在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治斗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还是会出仕的。

《晋书》本传记载,在山涛还没有做官的时候,家境很贫寒。每当妻子埋怨他无能时,山涛便说:“你暂且忍耐这一时的贫苦,日后我必定贵为三公,不知你是否有能力做得高官夫人?”可见他对入世为官是早有打算的。然而,当司马氏集团和曹魏集团争夺政权,谁胜谁负尚不明朗之际,他却逃离官场,走进了竹林。显然,竹林只是山涛暂时的精神栖居地。他虽身在竹林中与朋友们谈玄饮酒,眼睛和耳朵却密切注意着来自京城洛阳的消息。

与竹林中的其他人不同,山涛与司马氏有着亲戚关系,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是山涛的堂姑奶奶。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山涛的表兄弟。传说,在山涛十七八岁的时候,族里人就在司马懿面前称赞过他。司马懿当时根本未加理会,并不以为然地说:“山是个小姓,能有什么杰出人才?”高平陵事变后,局势日趋明朗,40岁的山涛主动走出竹林来到洛阳找司马氏求官。司马师热情接待了自己的这位表亲,并用玩笑的口吻说:“吕望欲仕乎?”司马师所说的吕望就是商朝末年的姜太公,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80岁以后才遇到周文王,从而步入仕途,终于找到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机会。走进官场的山涛谨慎勤勉,深得司马氏信任。

公元264年,司马昭亲率大军,西征平息叛乱。当时,曹操的后人魏氏诸王都居住在邺城。司马昭担心他们会趁机闹事,就让山涛担任邺城的行军司马,并派出五百名士兵镇守。出征之前司马昭嘱咐山涛:“西边的叛乱我会平息,邺城的事就全靠你了。”待到司马昭西征归来,邺城果然平安无事。从此,司马昭对山涛更加信任倚重。山涛还担任过一个重要的官职是尚书吏部郎,职责是为朝廷选拔官吏。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来年,每当遇到官缺,山涛总是提出好几个人选呈送上去,同时附上对所推荐人的品评。当时的人把这称为《山公启事》。山涛身居要职,有不少人想通过贿赂来与他建立关系,达到当官或升迁的目的。但山涛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对于别人送来的东西他一律坚辞不受。不过,山涛也理解求官者的苦衷。因此,他对送礼的人不是怒目斥责,而是婉言拒绝。

景元二年(261年),山涛由吏部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他打算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得知此事后,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拒绝。虽然嵇康只是想以此向统治者表明自己绝不出仕的决心,并非真正切断与山涛的友谊,但这对山涛来说,这仍然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然而,山涛不以为意,对于朋友,他向来宽怀大度。后来嵇康在刑场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后,山涛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在嵇康被杀的二十年后,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终于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山涛虽然曾在百家岩的竹林中和朋友们谈玄论道,但和嵇康、阮籍不同,他仍是礼法之士。孝,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说,得到母亲生病的消息时,山涛立即告假回家。看见面容憔悴,消瘦卧床的母亲,山涛失声痛哭,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山涛整天守护在母亲身边,端水喂药,给母亲做的饭他都要先尝尝,看看香不香。母亲去世后,山涛虽然已经年逾六十,但仍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山涛还准备在母亲坟旁结庐守孝,借此机会告老还乡,没想到竟被朝廷驳回了。

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四个月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奂退位,自己在洛阳南郊受禅称帝,史称西晋。随着司马炎的登基,山涛的官也越做越大。后来,他终于当上了司徒,成了早年梦寐以求的三公。公元283年秋天,79岁的山涛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据说山涛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曾经著有《山涛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如今,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他的书法作品。

与山涛刚好相反,王戎(234—305年)字濬冲,是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位。王氏一族在林沂是有名望的大族,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着西东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王戎的祖父担任过幽州刺使。王戎的父亲在曹魏时期担任过尚书郎、幽州刺史,后来被封为贞陵亭侯。

史书记载,王戎从小就很聪慧,据说他7岁时与小孩们一起游玩,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他全不动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对人说:“树在路边,上面还能保留这么多果子,这必定是味苦的李子。”等其他孩子摘下来一品尝,果然是苦李子。从此以后王戎便被称为“神童”。《晋书》本传还记载了王戎另外一个故事。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曾经弄来一只大老虎,关在京都洛阳宣武场的栅栏里,他发出告示说要请勇士拔去老虎的爪牙,允许全城的百姓前去观看,王戎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当勇士断掉老虎的爪牙后,老虎疼得发狂,不断地冲击着栅栏,并发出可怕的吼声。好像要从栅栏里冲出来似的。围观的人们都被惊呆了,有的四散奔逃,有的吓得瘫坐在地,场面一片混乱。只有王戎一点都不害怕,还看得津津有味。坐在城门楼上的魏明帝曹叡见此情景很是惊奇,派人去打听他的姓名。从此以后,王戎的大胆镇定便广为人知。

王戎能够加入竹林之游的行列得益于阮籍。他与阮籍相识时只有15岁。当时王戎的父亲王浑官任尚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常有往来。阮籍早就听说王浑有个儿子很是出众。一次阮籍去拜访王浑,看到王浑正与王戎弈棋。阮籍没有上前打扰,而是在一旁静静观看。当时王浑布错了一个棋子,想要悔棋。王戎并没有阻止,而是断言他举棋不定,必定是心中有事。正巧王浑那几天有事不决,要与阮籍商量。见到王戎一语点破王浑的心理,阮籍暗暗称奇。从此以后,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濬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阮籍比王戎大二十多岁,王戎能与他相谈甚欢,说明他有着很深的才学和高超的言谈本领。但是,加入竹林之游不久,阮籍就发现王戎有世俗之气,便找机会对他进行挖苦调侃。有一次,七贤中的几人在竹林中饮酒谈天,等了很久才见到王戎的身影。望着姗姗来迟的王戎,阮籍调侃地说:“俗物又来败人的兴!”王戎也不示弱,笑嘻嘻地说:“谁又能扫了像你们这样人的兴呢!”

公元257年,24岁的王戎被司马昭征为相国掾,此后,王戎又担任了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最后官至司徒,位及三公之列。置身险恶的宦海,王戎如履薄冰。为了保全自己,减少政治冲突带来的危害,他不大过问政事。王戎的这种为官态度,是他处在危难之世,旨在避祸的一种策略。据史书记载,王戎把日常事务都放权给下属,他自己却身着便装,骑着小马,到处游山玩水。见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一位权贵。王戎奉行的是儒道合一的原则,他的人格也呈现出亦儒亦道混迹于世的圆滑特点。

另有传说王戎悭吝贪财。他的一位从侄结婚的时候,他“大方”地送了一件单衣,婚礼完毕之后又觉得心疼,火烧火燎地跑去要了回来。甚至对儿女他也并不大方。传说他女儿成家后,有次问他借了几万钱。几万钱虽不算少,但对于王戎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后来女儿回家探望父亲,没有提到还钱的事情,王戎的脸色就很难看。女儿赶紧掏出钱来还给父亲,王戎马上“然后乃欢”。

王戎也碰到过危险。西晋晚期,几个王爷带着兵互相征伐,打得不亦乐乎。齐王一度控制洛阳,另一个王爷河间王要组织联军讨伐齐王。齐王召集会议,讨论对敌策略。王戎当时担任尚书令的官员,级别很高。他在会上侃侃而谈,建议齐王安享天年,急流勇退,放弃权力。齐王的谋士勃然大怒,要把王戎处死示众。王戎当即要求退场去出恭。没过多久,就听外面传来呼救的喊声:“了不得了了不得了,王大人掉茅坑里头了!”这位浑身恶臭的王大人就这样被平安送回了府第。王大人自称是因为“药发”才会失足跌入茅坑,但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一通混乱下来,王戎逃得一命,倒是千真万确的。

又据史书记载,王戎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他的母亲病故了。在居丧问题上,他的表现与阮籍惊人的相似。他因悲痛至极而大量吐血,容貌毁损。以至于身体虚弱得需要扶着拐杖才能站立。但是,同阮籍一样,王戎在居丧期间,不拘礼制,依然喝酒吃肉。他还走出灵堂观看别人下棋。可见,在他们心中,更注重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显然认为,只要内心充满敬意,就不需要外在形式上的谦逊和客套;如果内心充满哀思,为什么还要遵照礼教的条条框框呢?在他们崇尚自然、不拘礼节的背后隐含的是合乎礼制的人性精神。

公元305年,王戎病逝,享年72岁。《晋书·本传》记载,王戎生前到过竹林聚会的地方重游。并对陪同他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过去曾与嵇康、阮籍在此畅饮,共为竹林之游,自从他们两个去世后,我便被事务羁绊了。今日故地就在眼前,当年的事情却邈若山河了。”